【摘要】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信”二字是道德文化的核心,具有極其重要的分量,是社會提倡并力求遵守的行為準則,在各行各業都是一份無形的資源和財富。中國現代會計先父潘序倫先生曾說過一句經典的話:“立信,乃會計之本。沒有信用,也就沒有會計?!边@句話同樣適用于信用社。會計工作作為信用社的一項基礎性工作,自始至終貫穿于業務處理的全過程,肩負著核算業務、反映經營成果、預測信用社發展前景、參與信用社經營決策等重要職責,是信用社實現穩健經營的重要保證。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農村信用社在深化改革的同時面臨著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和多重利益選擇,而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計行業自律能力,因此會計的誠信問題顯得日益重要和緊迫。
【關鍵詞】農村信用社會計誠信缺失問題
一、信用社會計誠信缺失的幾種表現
一是會計賬務處理失真。不少基層信用社為了追求自身利益或隱瞞經營中出現的問題,私設賬外賬,放貸收息,假造會計憑證,亂用會計科目,亂攤成本,編造虛假報表,擅自違規調表調賬,甚至出現偷、漏稅行為,將會計工作作為其掩蓋違規經營和虛報考核指標完成情況的工具,這會給農村信用社帶來極大的隱患,包括業務經營和改革發展。
二是會計信息失真。隨著中間業務、支付服務及衍生金融工具的開展和運用,信用社對或有資產、或有負債的信息披露無論從量上還是從質上衡量普遍不理想,存在形式主義現象,或者所披露內容也是有選擇性的,或者不真實。許多信用社的會計科目設置沒有考慮拆放同業的風險因素,不能真實反映這類資產的狀況,或有業務僅停留在表外附注籠統反映階段,透明度差,風險性強,信息失真嚴重。
三是貸款核算不能真實反映信貸資產狀況。信用社多年來一直使用“一逾兩呆”分類法進行貸款管理,貸款隱伏風險較大,難以真實反映貸款質量。推行了五級分類制后,也需要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摸索,才走上規范化運行軌道,分類不實、草率分類的現象偶有存在。會計核算方式的慣性作用仍難以避免以新還舊、放貸收息行為的發生。
二、信用社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
司馬遷在《史記》里寫過:“天下熙熙,皆為利趨;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比魏我粋€企業與個人,都是以趨利性經營為目的,如何獲取利益最大化,是他們追求的終極目標。對信用社而言,在非誠信行為的收益超過成本時,誠信缺失行為就會增加,兩者的差距越大,會計誠信水平就越低。所以歸根結底,造成會計誠信缺失行為的原因是利益大于其成本,這就給會計誠信缺失行為創造了生存的空間,這其中既有個人的原因,也有經濟時代的社會原因。
一是高收益導致會計誠信缺失。會計誠信缺失的收益包括貨幣與非貨幣的收益、當前與將來的收益、有形的與無形的收益等。信用社會計誠信缺失的受益人很多,單位的主任和高級管理人員、主管部門及政府有關部門的官員,這些人都可以因為經營業績優秀而戴上榮譽的光環,從而謀取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職工也可以因為單位效益好而獲得更多的實惠,賺更多的工資,在這種情況下,又有多少人能自覺地遵守誠信原則呢?由此大家心照不宣,成為利益共同體,從無形中認可并實踐了了會計誠信缺失行為。
二是成本低導致會計誠信缺失。誠信缺失行為的成本,包括受法律懲罰的成本、受輿論批評的成本和受良心譴責的成本。誠信缺失往往是一種從眾行為,入鄉隨俗,你做我也做,因為法不責眾,從良心上可以承受,所以也就看得很隨意。目前信用社缺少自己的行業立法,對于非誠信行為的法律懲罰,總體上力度不夠。還有就是誰承擔懲罰成本的問題,目前信用社的產權改革雖然明確了產權關系,但實際上還是內部人控股,其中屬于集體股份的權利和責任沒有真正落實到具體的人,使得懲罰對象不明確,針對會計造假的輿論批評,不能落實到具體對象。至于良心譴責成本,由于造假的普遍性,許多人的良知己經變得麻木。因此,誠信缺失行為從成本角度說是損失少收益大。
三是委派會計還沒有發揮出真正的作用。會計委派制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確委派會計人員的職責,被委派的會計人員在受派單位法人代表的領導下,依法進行會計核算,加強財務管理,創造經濟效益,參與受委派單位的經營決策,服從受派單位的工作安排,遵守受派單位的規章制度,防止和制止違法亂紀行為的發生,并及時向委派單位財務部門報告受委派單位的財務情況。農村信用社正處在委派會計工作開展的初期階段,基本上處于有其“形”無其“神”的狀態。一部分信用社沒有嚴格按照相關制度要求進行管理考核,委派會計執行力度不強,未充分轉變觀念,履行其職責,發揮事后監督的作用。個別委派會計只是名義上的派駐,沒有真正起到的監督作用。
三、如何避免信用社會計誠信缺失
信用社會計誠信缺失是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不只是理論問題,更是實踐問題,這涉及多重因素,所以需要社會相關部門和個人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性,共同努力,共同參與,提高免疫力,從現在做起,從我做起。
一是建立責任追究制度,明確責任主體。要學會追根溯源,找出問題產生的源頭,改變“民不舉、官不糾”的局面,使違法行為浮出水面;加快信用社會計的法制建設,加強信用社立法和執法的科學性。明確規定會計真實性的具體法律標準,鎖定違法目標,追究領導責任,明確會計信息失真的真正責任人,分清主次,集中打擊關鍵目標。
二是加大監管力度,明確監管責任。防止會計造假,懲處會計造假是信用社監管部門的責任。但是信用社監管制度的滯后性,導致監管部門的權力看似很大,但只是亡羊補牢,會計誠信缺失行為已經發生了,甚至沸沸揚揚,出現了負面效應,監管部門才開始行動。預防性的監管責任應當歸屬于誰?如果不明確,就無法改變承擔責任主體尷尬的局面。只有明確區分信用社會計責任和監審部門的責任,才能防止內部袒護行為的發生,使會計誠信缺失行為及時被查處。
三是加快信用監督體系建設步伐,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目前造成信用社會計誠信缺失的原因還有社會信息網絡建設的落后性,導致一些違法信息被掩蓋。如果建設規模先進的信息數據庫,將企業與個人的資金往來與商品交易的資料記錄下來供客戶查詢,一旦有不良信用的記錄,在進行社會活動時將受到制約。而對于信譽好的企業給予優惠政策,從而鼓勵誠信行為,使信息約束機制成為信用監督體系的一部分。從而加大查處誠信缺失行為的力度,增加失信者的成本。
四是加強誠信教育,營造誠實守信的社會環境。誠信作為經濟社會的一種可貴品質,應該加強宣傳和教育。“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要讓職業人充分認識到,誠信行為是商業活動中必要的而且有益的,是必然趨勢,不誠信的行為必將受到譴責和懲罰,是一種獲得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的做法。在系統內加強人本工程建設,不斷提高會計人員的道德水準,營造一種“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局面,打造金融生態環境,從而避免會計誠信缺失行為的發生。
五是充分發揮委派會計的作用。針對委派會計在履行職責時受自身綜合素質、業務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和影響,因而出現責任心不強、履職意識不高、制度執行乏力、管理經驗不足、協調能力偏低等現實問題,加強崗位培訓。實施公開競聘上崗,切實做到優中選優。經過正規的程序選拔,將業務水平較高、組織協調能力較強、遵守職業道德、工作作風好的員工充裕委派會計崗位,做到人盡其才。使會計由“核算型”逐步向“監督型”轉變,能夠較好地發揮核算、監督、管理三重職能,加強內部控制,防范經營風險,
作者簡介:明志偉(1975-),男,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人,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管理。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