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在發展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對國外小額信貸發展模式的成功經驗進行借鑒,提出了推動我國農村小額信貸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一是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二是拓寬小額信貸資金供給渠道;三是加快小額信貸立法;四是拓展小額信貸服務的內涵和外延;五是建立適合小額信貸發展需求的監管方式。
【關鍵詞】小額信貸發展模式金融生態
我國是一個農業人口大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小額信貸作為一種專門為農村居民提供資金支持的信貸方式,是在大量農民處于信貸服務邊緣和政府扶貧貼息政策失效的背景下產生的,是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借鑒國外小額信貸運行的成功模式,探索適合我國農村小額信貸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額信貸的含義
關于小額信貸的含義,國際國內有多種表述。Morduch(1997)認為,小額信貸是一種向貧困農戶提供較高利率的無資產擔保的小額貸款并保持了高還貸款率的扶貧到戶方式。杜曉山、孫若梅(2000)認為小額信貸是指轉向低收入階層提供小額度的信貸服務活動。世界銀行扶貧協商小組(CGAP )認為,小額信貸是在一定區域內,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下,按特定的目標向貧困人口直接提供貸款資金及綜合技術服務的一種特殊的信貸方式。
二、我國農村小額信貸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最早的小額信貸從1981年聯合國農業發展基金(IFAD)在內蒙古8旗(縣)開展的北方草原和畜牧發展項目開始。2001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起在全國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業務,我國正規金融機構開始大規模介入小額信貸領域。從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實踐來看,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營運資金不足,資金來源渠道單一
我國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的資金來源受到嚴格的限制,目前唯一被默許的資金來源渠道是國外和國際組織的資助和部分扶貧貸款,缺乏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對于商業性金融機構開辦的小額信貸業務,雖然金融機構可以吸收儲蓄存款,但是由于農村的金融資源通過各種方式改變流向,農村資金嚴重外流,難以有更多的資金用于小額信貸。
(二)法律制度不完善
我國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機構不能取得合法的金融機構地位,極大地限制了它們籌措資金的能力,影響其正常發展。同時,由于缺乏相關法律制度對農村小額信貸進行規范監管,使得金融機構的小額信貸業務以及地方性、民間性的小額信貸機構的業務發展缺乏規范性的指導與約束,限制了業務的拓展。小額信貸的運作缺少有效的補償機制。
(三)信貸產品與服務品種少
小額信貸只有創造出合適的信貸產品與服務,才能幫助農民發展生產,改善收入,歸還貸款,服務“三農”。合適的信貸產品與服務值適合的貸款利率、貸款期限、貸款額度、還款機制和其他服務,比如,提供農產品需求信息、提供農產品種植技術、提供業務咨詢與理財顧問等。
(四)面臨多種風險
小額信貸面臨信用風險和利率風險。由于我國的農村征信系統建設不健全,對農戶的失信行為缺乏必要的約束力,部分農戶的信用觀念較差是形成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的主觀原因;自然災害和農產品市場波動是形成小額信貸信用風險的客觀原因。小額信貸實施利率優惠,由于小額信貸的筆數多、金額小、客戶分散,管理成本相對較高,往往因為利率不能覆蓋成本,形成經營虧損,影響到金融機構發放小額信貸的積極性。
三、國外農村小額信貸發展的成功模式
(一)孟加拉國鄉村銀行模式
孟加拉國鄉村銀行(GB)創建于1974年,屬于非政府的小額信貸組織,20世紀80年代在政府支持下逐步轉化為一家獨立的銀行。其經營的首要目標是促進社會發展和消滅貧困,主要特征如下:屬于非政府組織模式;資金來源于成員存款、經營收入和批發資金;貸款發放對象為貧困農戶,以農村婦女為主;按照不同貸款種類實行不同利率;5人小組貸款模式,“2—2—1”順序貸款方式;強制儲蓄,建立風險基金。
(二)印度尼西亞人民銀行模式
印尼人民銀行(BRI)是印尼主要的國有商業銀行之一,成立于1895年,是印度尼西亞國有商業銀行中唯一從事農村金融業務的機構。主張走商業化道路,通過監管將小額信貸機構納入整個金融體系。經營的主要特征如下:屬于正規金融機構模式;資金來源于資本金、公眾存款和批發資金;貸款對象為農戶和城市中的中低收入人群以及中小微型企業;利率市場化;采用按月等額分期還款方式;采用村銀行模式,對村級銀行和貸款客戶提供有效激勵;努力降低貸款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
(三)國外小額信貸發展模式的經驗借鑒
從GB模式與BRI模式的經驗來看,有以下幾點經驗值得借鑒:一是實行利率市場化。合理的利率定價是小額信貸實現自負盈虧和自我發展的動力;二是豐富資金來源。通過吸收儲蓄存款,貸款者償還貸款的同時存入更小金額的存款;三是確定合理的貸款額度,實行分期還款機制。貸款額度小,但當貸款人及時歸還貸款,以后的貸款額度就會逐漸增加;四是針對工作人員和貸款客戶,建立激勵機制。
四、推動我國農村小額信貸持續發展的政策建議
在我國,推動建立小額信貸持續發展的平臺,為農村低端收入群體提供具有長期性、高效性、穩定性的融資渠道,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現實需要。
(一)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
建立與各級黨政部門的溝通渠道,把“信用村(鄉、鎮)建設”作為農村綜合改革的重要內容;正確進行輿論引導,大力弘揚信用觀念,利用多種形式開展金融知識宣傳活動;進一步加強“農村信用工程建設”,全面推進農村征信體系建設;打擊逃廢債行為,采用法律或行政制裁的方式,維護良好的信用環境。
(二)拓寬小額信貸資金供給渠道
允許經營良好的小額信貸機構進入資本市場,對有條件參與同業拆借市場的小額信貸機構,鼓勵他們從同業或相關金融機構之間進行資金余缺調劑;建立小額信貸機構資金批發機制;政府通過鼓勵資金整合,建立社會性的“小額信貸基金”,按比較規范的小額信貸模式運營。
(三) 加快小額信貸立法
建議國家制定《民間借貸法》、《融資代理法》等,依法規范農村金融市場,綜合運用支農金融資源,全面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加快農業保險和農村保障制度建設。
(四)拓展小額信貸服務的內涵和外延
拓寬小額信貸服務對象,將服務對象擴大到農村多種經營戶、個體工商戶以及農村各類微小企業;靈活設定小額信貸期限與額度,根據農業生產的季節特點、生產項目的不同周期和農戶實際經營狀況確定貸款期限與額度;加強與農業科技部門、貿易部門等的聯系,為農戶提供技術與信息支持。
(五)建立適合小額信貸發展需求的監管方式
從金融監管方面來講,小額信貸在風險劃分標準、從業人員履職以及各時期的信貸政策調整方面都具有特殊性,因此,監管方式也要因地制宜、區別對待,采用適合小額信貸發展需求的監管標準和監管方式。
參考文獻
[1]張轉方.農村信用建設與小額貸款[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8.
[2]張艷花.關注農民資金互助合作組織的發展[N].金融時報,2007-06-04.
[3]焦瑾璞.探索發展小額信貸的有效模式[J].中國金融,2007(01).
[4]何紅霞.小額信貸在中國發展路徑的研究.中國合作金融聯合網,2008-3-31.
作者簡介:李佳(1983-),就職于中國人民銀行西安分行,經濟學碩士,研究方向:金融學。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