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英運動員的全球移民是跨國勞工市場的重要特征。本文先討論體育和跨國化的背景和文獻綜述,接著探討卡塔爾存在的該現象。本文一開始介紹了構成全球體育市場的精英運動員的跨國勞工的起源、意義和發展,接著探討了各國如何呼吁全球體育市場服務于國家計劃,旨在試圖理解在全球化時代中體育和民族主義之間的相互作用。
【關鍵詞】精英運動員跨國流動足球運動
一、職業體育與跨國勞工市場的聯系與日俱增
估計歐盟的體育產業的經濟重要性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4%,勞工的5.4%,使2004年經濟增加了4070億歐元。體育移民日益加強這樣的經濟價值。體育經濟學家Bernd Frick對專業足球的跨國化的縱向研究顯示:參加國外聯賽的世界杯足球隊的注冊球員顯著增加,從1978年的11.4%增加到1990年的27.1%,2006年再增加到53.12%。從1998年到2007年,僅在一項體育中,國際田徑聯合會批準250多名運動員轉移國籍。全球市場需要跨國勞工。雖然并非所有跨國勞工的地位或準入享有同等特權,國家體育的觀念日益成為幻想。本文考查了經過高度篩選作為全球化產品和基本特征的一批跨國體育勞工。全球化與跨國主義的理論必須更好說明正在變化的技術能力如何促進和決定跨國勞工。首先討論精英運動員的跨國勞工與民族—國家的關系,探求體育與國家關系在全球化語境下如何變化的?,F在自由流動的障礙和體育勞工的交流主要出現在兩個層面:國家和體育聯合會章程。國家隊職位基于公民身份,這是國際體育協會執行的規則。這些協會通過保護本地人才、緩解本地的身份顧慮的配額政策監督外國勞工,同時強化國籍的重要性。隨著配額政策出現了他們的相反的情況:競爭潛力和團隊特色激發的違規創業精神。
為了更好地定位、了解全球體育,特別是跨國體育勞工流動的矛盾過程和結構,考慮把國家體育模型與職業、商業比賽聯系起來。移民流動不是把全球化的參與者插入到本地中的簡單的單向流動。本地在這個過程中不會保持緘默。是否接收或發送,當地通過符合當地集體記憶與認同的講述采用,指定、抵制或接納增加的人才。而其他研究表明跨國精英、演員、音樂家、學者、商人—居住在代表去地區化分配的間隙空間,這種分析側重于跨國勞工的精英運動員,他們直接參與作為其勞動活動的國家機構、公民權益的意義和動態。它是作為民族主義的高度可視化工具的跨國勞工的交流,運動員作為國家隊成員,這突顯作為跨國研究的重要重點的精英體育。
二、體育專家地位:超越民族基礎的體育發展模式
專業體育的過渡已不再僅僅是國內計劃。當各國家專業化體育時,國家體育管理機構增加國家人才競爭力的興趣往往讓位于挖掘全球人才庫的壓力。當地市場不僅對跨國競爭也對與全球關聯的替代市場開放文化舞臺。就體育而言,跨國勞工的出現重新構造了文化領域。并非土生土養的人才國家范圍內的發展和保留,非正式和正式地位的混合使得職業運動員越來越在國內和國家之間移民。全球的不與國際的相接。在體育方面像在其他方面一樣,全球模型并沒有消除國家為中心的國際模型。因為以國家中心的模型的體育競爭堅持,競爭者繼續代表民族—國家—移民運動員經驗往往與同化而非靈活身份的概念緊密相連。當國際經驗仍然部分存在時,使更多的全球層面的身份成為可能。流動性、技術實例的存在、靈活的網絡結構和流動以不能再準確地歸類為國際的方式改變跨國移民的情況和經驗??鐕泼裨诓辉倌敲淳o密的國家中心的權力結構中出現??鐕\動員的存在往往挑戰國家中心的邏輯與國家權威。即使對精英勞工采取全面開放全球勞工界線或容忍完全靈活的國籍都是操之過早的。
三、精英運動員全球—地方跨國流動模式
雖然全球化不是對每個地方地形的簡單鋪裝,當地方成為全球嵌套時,地方體系喪失許多權威功能。這些變化重新設置許多民族—國家對主權、公民權力的主張。國際關系學者通過描述嵌套權力確定這種國家權力的表現:“全球治理的規則制定和規則解釋已多極化。規則不再僅僅是國家或政府間組織的問題”。國際法律知識區別“公民”為國家和其人口之間的權利、特權和責任等內部關系,雖然“國民”指國家的人口超越國家的外部關系。體育越來越背離拉緊體育的雙重結構的國家和商業基本目標。一方面,新的體育模型以作為企業的俱樂部為基礎。競爭強度,甚至生存,基于球隊的成功,而非基于國家。另一方面,存在民族—國家遺留下來的體育基礎,依賴國家市場管理和組織體育。例子包括國際奧委會(IOC)或國際足球協會(FIFA),國家聯盟的官僚利益通過反映國家權力使體育延續。而體育在歷史上是服務于國家建設的,本文試圖理解在全球化時代中體育和民族主義之間的相互作用。
參考文獻
[1]黃璐.體育學多學科交叉綜合研究概述與展望[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2, 38(02): 28-32.
[2]黃璐.博斯曼法案的國際政治經濟本質[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10,25(05):392-395.
[3]黃璐.世界足球主要聯賽球員國際流動特征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05): 546-550.
[4]黃璐.《體育政治經濟學》評析[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1,27(05): 22-24.
[5]黃璐.中國體育“海外兵團”開發的戰略意義[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5,(05):29.
作者簡介:李世森(1978-),男,河北滄州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責任編輯: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