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1.021
一、加拿大城市郊區化的三大挑戰
約克大學城市學院院長Roger Keil(羅杰·凱爾)教授,在2012年1月19日作了題為“城市管理:全球城市郊區化的挑戰”的學術報告,分析了近年來加拿大城市郊區化出現的三種變化:一是郊區發展更加多元化,郊區的同質程度和富有程度均不相同;二是新自由主義與郊區發展的“分裂”重新定位了大都市政策;三是區域化和重新分配的政治平衡形勢嚴峻,原因在于加拿大激進的郊區政策制度在地區甚至聯邦層面都勢力強大,通過其政治基礎在根本上改變了大都市政治的含義。凱爾教授指出,郊區政治中心急欲成為大都市政治的中心,郊區特征的多樣性也極大地擴展了政治在郊區自身和大都市區域的范疇。
二、景觀應取代建筑成為城市的基本要素
作為“景觀都市主義”一詞的創始人,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景觀系主任Charles Waldheim(查爾斯·瓦爾德海姆)教授,于2012年1月26日在耶魯大學建筑學院做了題為“景觀都市主義”的深度學術講座,全面闡述了在當今經濟危機和城市化大環境下,景觀城市主義對城市經濟與城市生態的重要關系,強調了在城市這個區域尺度上需要富有生態內涵的景觀思想的移植和介入。瓦爾德海姆教授進而指出,景觀既是表現城市交替生態的界面,又是容納城市基礎設施的載體,景觀應成為提供與支持城市設計的全過程,從而構筑當今城市能行使各項功能設施的生態協調的動態體系。
三、城市可持續發展須實現多要素集成協調
西英格蘭大學建筑設計系教授Rob Atkinson(羅伯·阿特金森),在2012年2月8日作了一個關于城市發展的學術報告,聚焦可持續城市發展的經驗和工具。阿特金森教授通過對三個泛歐洲項目的分析,闡釋了城市可持續發展“綜合性方案”的重要性。他認為,綜合性方案應涵蓋城市區域的戰略計劃、可持續性、當地居民等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及他們掌握的知識類型,以期打造宜居城市。
四、緊湊型發展才能使城市更多獲益
美國猶他大學城市規劃教授Reid Ewing(里德·尤因),在去年12月1日做了題為“城市蔓延的巨大代價”的學術講座。他以美國鹽湖城為例,指出二戰之后,城鄉蔓延發展已成為美國的主流發展模式。在比較了城市蔓延與步行、公共交通工具、肥胖率、溫室氣體排放等的關系因素后,尤因教授認為,過度蔓延將帶來嚴重的經濟影響,而緊湊型發展才能使城市獲益——更少的汽車尾氣排放、能源消耗、交通事故,更多的身體活動與社交行為。尤因教授還強調,在新開發或重新開發地區,實行緊湊型發展是切實可行的。
五、可達性應成為城市交通規劃的核心理念
密歇根大學陶布曼建筑學院城市規劃教授Jonathan Levine(喬納森·萊文),在2012年2月16日意大利召開的“歐洲規劃實踐可達性工具”會議上發表了主題演講,題目是“從流動性到可達性規劃:評估工具的角色”。他指出,可達性已逐漸成為理解城市功能的基礎,且可達性工具能夠作為理解土地使用和流動性相互關系的框架。他還認為,可達性有益于交通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應成為交通規劃關注的主要焦點。
責任編輯:王震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