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睿 江威
【摘要】SEC發布了新的投資顧問規則,文章論述了該規則的背景和主要內容,并分析了與之相關的中國投資顧問法律法規的現狀,提出有關建議。
【關鍵詞】SEC 投資顧問傭金合同投資者保護
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2月15日發布了一項對投資顧問業務的最終規則文件No.S7-17-11,該文件于2012年5月22日生效。該文件調整了原1940年的投資顧問法案中有關限制投資顧問和客戶簽訂以業績為基礎的傭金合同的規定,以更好保護投資者利益。
一、文件No.S7-17-11的背景
1940年的投資顧問法案限制投資顧問以任何方式和客戶簽訂以資本收益或資本增值為基礎的傭金合同,防止投資顧問鼓勵客戶從事高風險投資。美國國會于1985年修正了該法案:當投資客戶的提供給顧問管理的金額至少有50萬美元或者投資顧問有理由相信客戶的凈資產超過100萬美元時投資顧問可以和客戶簽訂以業績為基礎的傭金合同。由于通貨膨脹的影響,SEC于1998年將上述美元賬戶閾值從50萬美元提高到75萬美元,凈資產從100萬美元提高到150萬美元。
2010年的《多德-弗蘭克華爾街改革與消費者保護法》修正了投資顧問法案,要求SEC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將美元賬戶閾值調整到100萬美元,同時要求在計算凈資產時將個人住宅排除在外。2011年7月SEC發布了一項規則將美元賬戶閾值調整到1000萬美元,凈資產標準調整到200萬美元。
二、文件No.S7-17-11的主要內容
文件No.S7-17-11主要有以下3項修正案:
(一)調整通貨膨脹對美元賬戶閾值和凈資產標準的影響
第一,調整美元賬戶閾值使之適用于當前的投資顧問,即在2011年7月發布規則將美元賬戶閾值調整到1000萬美元,凈資產標準調整到200萬美元。
第二,SEC會每5年調整一次美元賬戶閾值和凈資產標準以消除通貨膨脹的影響。第三,新修正的規則明確以后期間調整通貨膨脹影響應參照美國商務部發行的個人消費支出索引,并以1998年調整的標準為計算基礎。
(二)評估“合格客戶”凈資產時將個人住房排除在外
SEC認為私人住宅的價值與個人的財務經歷和能力的相關度很小,但房屋的現行市場價值與需要償還的住房貸款的相關度很大,而不是作為投資的資本。另外,流動性差也導致私人住宅承受風險的能力不佳。因此,私人住宅評估“合格客戶”凈資產時將個人住房排除在外。該規則與SEC其他規則相一致。
(三)修改該規則的某些過渡條款
過渡條款的目的是最大限度減少已存在合同關系破裂的損失,具體包括兩點:
第一,如果在SEC注冊的投資顧問在法案生效前簽訂了以業績為基礎的傭金合同,并且簽訂時符合當時的條件,那么合同仍有效,但對于新加入的合同方,應適用于新的修正案。
第二,對于現在在SEC注冊的投資顧問在沒有被要求注冊的時簽訂了符合當時標準的以業績為基礎的傭金合同,合同仍有效。
三、文件No. S7-17-11對我國證券投資咨詢行業規范的啟示
(一)完善投資顧問傭金合同的規范
我國有關投資顧問傭金合同的規定有:1997年12月25日國務院、國務院證券委員會發布的《證券、期貨投資咨詢管理暫行辦法》第二十四條規定證券、期貨投資咨詢機構及其投資咨詢人員不得與投資人約定分享投資收益或者分擔投資損失;2011年1月1日施行的《證券投資顧問業務暫行規定》第二十三條規定證券公司、證券投資咨詢機構應按照公平、合理、自愿的原則,與客戶協商并書面約定收取證券投資顧問服務費用的安排。從上述規定中可以看出有關投資顧問傭金合同的規定含糊不清,僅僅是禁止投資咨詢機構或個人不得分享投資收益或分擔投資損失,而未明確分享投資收益的方式。如果投資顧問與投資人約定根據投資收益的高低來確定服務費用的高低,這種行為不屬于分享投資收益,不違背上述規定。如此一來,投資顧問更容易鼓勵客戶投資高收益、高風險的項目,這在很大程度上損害了投資人的利益,特別是財務和風險承受能力較弱的中小投資者,也不利于投資咨詢機構的長遠發展。
(二)完善投資者保護機制
我國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風險意識不強、風險承受能力弱、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不足等,在金融市場中處于弱勢地位。我國的投資咨詢行業近年來發展特別迅速,與之相關的投資者保護法律制度卻沒有跟上,傭金合同只是其一。證券投資顧問對投資者信息披露義務、投資者民事賠償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也存在一些欠缺。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應進一步細化證券咨詢機構對投資客戶的基本義務。如:增加披露信息的數量和質量,特別是投資顧問與客戶之間是否存在潛在利益沖突信心;明確對投資客戶的誠信義務;加強適當性義務的可操作性;完善“風險準備金”制度;明確投資顧問的法律責任,并免其通過免責條款侵害投資者利益。
四、結語
我國證券咨詢行業發展迅速,但同時存在很多問題,如盈利能力不佳、信息披露不規范等。究其根本原因,是我國證券投資咨詢行業的制度不合理、不完善。我國證券咨詢行業的長遠發展需要不斷地完善和規范法律制度,切實有效地保護投資者利益。
參考文獻
[1] 李延振,徐茂龍.關于推進證券投資咨詢制度變革的若干思考[J].證券市場導報,2010(1).
[2] 侯外林.關于完善我國證券投資咨詢法規制度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0(5).
作者簡介:李睿(1990-),女,漢,江蘇省徐州市人,就讀于江蘇省徐州市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 江威(1990-),男,漢,安徽歙縣人,就讀于江蘇省徐州市中國礦業大學南湖校區管理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