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企業的脫媒趨勢及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競爭給國有商行的信貸業務帶來了新的壓力和挑戰。據此,本文就我國現有信貸市場格局下國有小貸中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了論證。
【關鍵詞】國有商行小貸中心可持續發展
一、我國現有信貸市場格局分布
我國現有信貸市場主要由國有大型商行、全國股份制商業銀行、區域性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農村信用社和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組成。因為商業銀行貸款資產占全部資產約80%,所以總資產占比可反映信貸市場分布格局。2011年國有商行占金融機構總資產47.34%,在一段時期內其行業主導地位無法動搖,見圖1。
圖12011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情況
來源:《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1年報》
二、國有商業銀行小貸中心發展現狀
《中國銀監會關于銀行建立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的指導意見》規定: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是根據戰略事業部模式建立,為小企業提供授信服務的專業化機構。據此,國有商行從2008年起建立小貸中心,工行通過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推出“周轉貸款”、“網貸通”等產品;農行通過小企業金融服務專營機構推出“簡式貸”、“智動貸”、“廠房貸”等產品;中行和建行實施“信貸工廠”模式;交行創立了金融服務品牌“展業通”。五大國有商行2008至2011年年報顯示,中小企業貸款數量逐年增加,其中工行、建行中小企業貸款增速高于大型企業貸款,說明中小企業成為商行戰略轉型中更加重視的授信群體。對可持續發展可界定為既增加對中小企業融資總量,又提供多種服務,幫助小企業成長。
筆者在前兩部分就信貸市場分布格局和國有商行小貸中心作了闡述,分析表明國有商行在信貸市場占據主導地位且小貸中心發展較快。由此,筆者認為國有商業銀行小貸中心發展是可持續的。
三、國有商業銀行小貸中心可持續發展的論證
(一)小貸中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分析
有關國有商行小貸中心發展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觀點:1.(向琳,2007)分散風險的需要;2.(吳京輝,2010)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需要;3.(沈猛,劉衛華,2012)戰略轉型的需要。
基于以上觀點,筆者認為履行社會責任是國有商行開展小貸業務的外因,體現在國家政策引導和規定。戰略轉型和分散風險是內因。在當前大企業托媒的趨勢下,銀行必須重視中小企業,這也與工行和建行近兩年年報“中小企業貸款增速高于大型企業貸款”的事實相符。因此,國有商行開展小貸業務的行為成了銀行追逐利益和其社會責任的博弈。而在金融脫媒的情形下,兩者的目標趨近一致,因此,國商行開展小貸業務是必要的。
(二)小貸中心可持續發展的可行性分析
關于國有商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爭論產生了以下觀點:
1.(Banerjee等1994)提出的“長期互動假說”;
2.(Berger, Klapper, Udell, 2001; Berg-er,Udell, 2002)提出的代理問題;
3.(張晶2006)提出的產品技術問題。
筆者總結為:信息不對稱,大型國有商行難以獲得小企業信息或取得軟信息成本更大;組織機構冗復,信息傳報效率過低,決策權下放產生代理成本;中小企業大多不能提供傳統的抵押擔保,大型商行缺少針對性的產品創新。但國內學者的研究和當前銀行的實際操作表明上述問題均能解決。
首先,針對信息不對稱問題,李琳、粟勤(2011)根據2010年對全國中小企業的實證調查得出銀企關系持續時間和銀企距離對貸款可獲得性沒有顯著影響,提出大銀行可憑借固有優勢,通過為中小企業及業主、管理層提供多元化產品來收集“軟信息”并硬化處理,改變信息不對稱的劣勢。
其次,針對組織機構和代理成本問題,《指導意見》規定,小貸中心是根據戰略事業部模式設立,集管理、經營、風控中心為一體,經營和放貸不受分支行指標影響,獨立經營、核算。以建行和中行的“信貸工廠”為代表。信貸工廠是把對小企業授信分解為幾個標準化過程,在部門內一站式完成貸款的全部流程。并且,小企業貸款的審批權不在分行長手里,而是歸于二級分行和小貸中心。由此可見,“信貸工廠”模式下的小貸中心有效地減少了審批層級,解決了組織結構問題。
最后,針對國商行缺乏適合中小企業的創新產品的問題,以建設銀行為例,對中小企業的貸款產品形式包括抵押、質押、第三方保證、信用保證等方式,“聯貸聯保”和“助保金貸款”突破了傳統信貸政策的限制,為中小企業提供了更適用的產品。
通過國有商行對中小企業貸款的信息不對稱、組織機構冗復和缺少創新產品的分析,筆者認為國有商行小貸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是具有可行性的。
四、結論
國有商行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在中小企業成為帶動國民經濟發展的主體并融資難的背景下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發揮信貸市場主導作用。在提供傳統服務的同時國有商行更應開發具有高附加值的產品,提升競爭力。
參考文獻
[1]黃憲,趙征,代俊勛.商業銀行管理學[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
[2]中國銀監會.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2011年報[R],2012.4,98-99.
作者簡介:胡雪(1990-),漢族,四川自貢人,就讀于西南財經大學財政稅務學院,研究方向:稅務、金融。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