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統計并整理了34家高校上市公司名單,并在此基礎上分別從背景高校、行業類別以及不同行業高校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三個方面詳細分析了高校上市公司的產業結構分布特征,并提出相關發展建議。
【關鍵詞】高等學校上市公司產業結構
高校上市公司作為產學研結合的突破口,自1993年第一家高校上市公司復旦復華在上海股票交易所掛牌以來,一直受到股票投資者的熱烈追捧。其在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優化產業結構等方面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與此同時,近幾年我國很多高校上市公司在市場上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沒有充分顯示出高校上市公司的獨特優勢。
本文從上海、深圳及香港證券交易所上市的34家高校上市公司入手,著重分析高校上市公司產業結構的分布特征、主營業務與經營績效的關系,最后得出相應的結論。
一、高校上市公司及其基本情況
本文所討論的高校上市公司是指具有高校背景,依托高??蒲泻腿瞬诺膬瀯荩涞谝淮蠊蓶|或實際控制人是高校、高校企業或高校教師的上市公司,這其中包括通過IPO上市或借殼上市的公司。因此,高校參股上市公司、原高校上市公司賣殼成為非高校上市公司、退市的高校上市公司均不在文中討論。
截至2011年12月31日,在滬、深證券交易所與高校相關的上市公司超過100多家。依據上述的標準來劃分,目前,我國共有高校上市公司34家。其中,上交所、深交所和港交所主板共有高校上市公司28家(見表1),香港創業板共有高校上市公司6家(見表2)。
表1 主板高校上市公司一覽表
序號 股票代碼 公司簡稱 背景高校 行業分布 公司市值(億元) 主營業務收入(億元)
1 000004 國農科技 中國農業大學 生物制品類 7.16 0.75
2 000532 力合股份 清華大學 綜合類 32.26 2.14
3 000590 紫光古漢 清華大學 醫藥制造業 22.58 3.44
4 000788 西南合成 北京大學 醫藥制造業 44.52 19.56
5 000790 華神集團 成都中醫藥大學 醫藥制造業 33.31 5.52
6 000915 山大華特 山東大學 綜合類 24.73 7.17
7 000925 眾合機電 浙江大學 專用設備制造業 29.23 13.74
8 000938 紫光股份 清華大學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27.41 53.15
9 000988 華工科技 華中科技大學 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 74.36 22.02
10 000990 誠志股份 清華大學 醫藥制造業 22.54 29.89
11 002030 達安基因 中山大學 生物制品業 31.48 4.58
12 002253 川大智勝 四川大學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21.46 1.73
13 600091 明天科技 北京大學 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 18.82 0.06
14 600100 同方股份 清華大學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189.63 209.62
15 600392 太工天成 太原理工大學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15.38 4.00
16 600530 交大昂立 上海交通大學 生物制品業 24.46 3.51
17 600590 泰豪科技 清華大學 電器機械及器材制造業 34.24 29.67
18 600601 方正科技 北京大學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62.55 62.22
19 600624 復旦復華 復旦大學 綜合類 23.40 7.31
20 600661 新南洋 上海交通大學 綜合類 12.85 5.30
21 600701 工大高新 哈爾濱工業大學 綜合類 21.45 8.99
22 600718 東軟集團 東北大學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106.43 57.51
23 600750 江中藥業 江西中醫學院 醫藥制造業 78.10 26.47
24 600797 浙大網新 浙江大學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45.38 58.73
25 600846 同濟科技 同濟大學 綜合類 40.67 20.14
26 600857 工大首創 哈爾濱工業大學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26.09 11.98
27 HK00418 方正控股 北京大學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2.88 0.54
28 HK00618 方正數碼 北京大學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2.77 -0.06
表2創業板高校上市公司一覽表
序號 股票代碼 公司簡稱 背景高校 行業分布 公司市值 主營業務收入
29 HK08045 南大蘇富特 南京大學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1.39 0.74
30 HK08095 青鳥環宇 北京大學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1.45 0.73
31 HK08102 上海復旦 復旦大學 電子元器件制造業 6.76 6.01
32 HK08106 浙大蘭德 浙江大學 通信及相關設備制造業 0.28 -0.04
33 HK08205 復旦張江 復旦大學 醫藥制造業 3.88 0.38
34 HK08231 交大慧谷 上海交通大學 通信服務業 0.25 0.01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巨潮咨詢網、wind數據庫自行整理,數據截止于2011年12月31日。
二、 高校上市公司行業分布特征分析
(一)高校上市公司實現了高科技成果轉化
要更好地實現高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推進產學研一體化。高校上市公司在這個過程中充當著技術“孵化器”的作用。一方面,高校給其相應的上市公司提供了豐富的技術成果和人才資源。而在另一方面,高校上市公司為科研提供了后續資金,并且為高??蒲刑峁┝撕芎玫氖袌觥帮L向標”。雙方在不斷進行人才交流、項目合作的基礎上,推動了科技成果的產業化,形成了二者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背景高校多為名校,工科型強校尤有優勢
從表1、2中可以看出,我國高校上市公司的背景高校多數為名校。這主要因為名校具有更多的科學研究人員、更為充足的科研經費,具有明顯的科研優勢和人才優勢。以清華大學為例:2010年清華僅來自政府撥款的科研經費達到15.6億元,全校上萬人從事科研,從而為其上市公司提供了堅實的技術資源后盾。主業為計算機軟件、生物醫藥、新能源材料、電子制造設備等具有一定行業壟斷技術的高校上市公司,都與其所依托高校的優勢學科專業有很高的關聯度。而像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等以工科擅長的高校憑借其技術研發以及應用的優勢,更是擁有相當數目和規模的上市公司。從表中可以看出,擁有工科優勢的高??毓傻纳鲜泄緮盗窟_到了21家,比例超過了60%,足見其優勢。
(三)高校上市公司行業類別分析
參照證監會2001年頒布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中的三位數中類分類標準,本文將我國高校上市公司行業分布統計如下:34家高校上市公司中所屬行業為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的就有12家,達到總量的32%;綜合類、醫藥制造業各有6家,分別占到總量的17%;生物制品業有3家,約占到總量的9%;其他7個行業如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等分別只有1家,各占3%。結合其經營種類,及市值與主營業務收入,進一步分析。
1.所屬行業主要集中在新興行業
高校上市公司所從事的行業大都依托背景高校的科研成果和人才優勢,集中在具有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型行業。由表1、2可知:我國高校上市公司主要涉及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生物制品業、醫藥制造業等行業,均屬于高校具有研發優勢的高科技領域。從事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的公司數量最多,共計8家,超過了總數的三分之一。
2.不同類別公司的市值與主營業務收入相差較大
從表中可以看出,不同類別的公司市值與主營業務收入具有較大差別。通過計算,無論是在行業平均市值還是在主營業務收入方面,計算機行業均處于遙遙領先的地位。說明在各類高校上市公司中,計算機應用服務業屬于發展規模最大、經營業績最好的一類。當然,這也與近幾年PC機、臺式機的普及化以及電腦配件的熱銷、行業本身利潤較高有一定關系。除此之外,同一類公司的市值和主營業務收入差別同樣很大,例如市值最高的同方股份是計算機應用服務業中市值最低的南大蘇富特的136倍。
3.多元化經營致使核心競爭力缺乏
由表1、2可知:34家高校上市公司中雖有像東軟股份、清華同方等主營非常集中的高新科技公司,也有新南洋、同濟科技等主業飄忽不定的公司。繁雜的經營內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導致公司盈利水平較低。典型的如力合股份,其2011年的盈利僅為2.14億元,遠低于同行業的平均水平,與其較高的公司市值很不相符。
三、不同產業類型的高校上市公司的經營績效
選取高校上市公司比較集中的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綜合類、醫藥制造業進行比較分析,見表3。
(一)衡量上市公司績效的指標體系
1.有關收益性的指標
1) 凈資產收益率。它反映了公司凈資產的獲利能力,說明了上市公司股東投資報酬的大小,這個指標為廣大投資者和管理層所重視。
2) 每股收益。該比率反映了每股創造的稅后利潤,比率越高,表明所創造的利潤越多。
2.有關發展能力的指標
1)總資產周轉率。它體現了企業經營期間全部資產從投入到產出的流轉速度,綜合反映了企業全部資產的管理和利用效率。
2)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它可以用來判斷公司發展所處的階段。一般而言,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較高的公司處于成長期,將繼續保持較好的增長勢頭,屬于成長型公司。相反,如果該比率過低,說明公司產品已進入衰退期,面臨著步入衰落的危險。
表3 各公司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總資產周轉率與主營業務增長率
經營種類 公司數量 公司簡稱 凈資產收益率% 平均凈資產收益率% 每股收益 平均每股收益 總資產周轉率 平均總資產周轉率 主營業務收入增率% 平均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
計算機應用服務業 8 紫光股份 5.38 0.52125
0.2088 0.08406
2.55 1.024
22.03 11.12
川大智勝 11.81 0.5858 0.25 19.69
同方股份 0.52 0.0224 0.13 14.81
太工天成 -48.22 -1.008 0.39 9.11
方正科技 3.65 0.0694 0.94 -23.82
東軟集團 9.34 0.3397 0.78 16.48
浙大網新 6.98 0.1466 1.31 5.86
工大首創 14.71 0.3078 1.84 24.79
綜合類 5 力合股份 3.78 7.6244 0.0798 0.17424
0.19 0.438 -17.99 5.99
山大華特 20.17 0.5201 0.62 27.49
同濟科技 9.11 0.1819 0.37 4.04
復旦復華 4.212 0.0691 0.49 22.13
新南洋 0.85
0.0203222 0.52 -5.72
醫藥制造業 5 紫光古漢 22.91 10.832
0.0835 0.23516
0.59 0.786
10.23 14.39
西南合成 12.05 0.1933 0.75 50.54
華神集團 4.48 0.0596 0.68 12.78
誠志股份 2.00 0.1066 0.87 -4.88
江中藥業 12.72 0.732 1.04 3.26
生物制品業 3 國農科技 4.04 7.88 0.0356 0.1367 0.39 0.417 -43.27 -5.35
達安基因 15.00 0.63 23.68
交大昂立 4.60 0.23 3.53
數據來源:作者根據巨潮咨詢網(各大上市公司年報)、wind數據庫自行整理,數據截止于2011年12月31日。
注:南大蘇富特、青鳥環宇、上海復旦、浙大蘭德、復旦張江、交大慧谷等屬于港股,與大陸地區上市公司所采用的會計制度不同,故本小節不予考慮。
(二)高校上市公司經營業績狀況評價
長期以來,高校概念股一度是股市中的“明星”。各大名校的名牌效應及其與高科技成果、優秀人才之間的天然聯系,受到了眾多投資者的追捧,成為績優股的典型代表。
但是,最近幾年不少的高校上市公司在市場上的業績卻不盡如人意,沒有顯示出高等學校背景的獨特優勢。多數高校在經歷了1999-2000年在業務、資產、股本等方面的快速膨脹之后,開始了自身的調整期。2001年以后,隨著大盤的下行,整個高校板塊一直處于下跌的態勢。直到2006年才有所好轉。但還是很多的高校上市公司的業績偏低。從表3的統計中可以看出,2011年中,在所統計的21家高校上市公司中,只有工大首創、山大華特等6家的凈資產收益率高于了市場平均值11.82%,占不到總數的1/3。也就是說,超過2/3的高校上市公司創造財富的效率甚至遠遠低于市場平均水平。在每股收益方面,也僅僅只有川大智勝、江中藥業兩家公司高于了滬市上市公司市場平均值0.55元,表明超過90%的高校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遠不及市場均值。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高校上市公司沒有發展前途。目前絕大部分高校上市公司主營業務集中在國家支持、鼓勵發展的計算機開發、生物醫藥等高科技行業。高校上市公司的業績下滑可能與高科技產業自身的發展周期特點有一定的關系。近年來,國內高校進行了自50年代以來的又一次大規模調整及合并,不少高校因此而實力增強,且均以不同的速度加快了進入資本市場的步伐、進一步推動了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所以從長期來看,一旦科技股走出頹勢,高校概念股的情況也應該會有所好轉。
從高校分布的不同的行業來看,醫藥制造業無論是在凈資產收益率、每股收益、總資產周轉率還是主營業務增長率,均處于較高的水平。在同行業之中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表明以醫藥制造為主營業務的高校上市公司在最近幾年中成長態勢較為良好,尤其是在新醫改及相關配套政策的實施,國家大力扶持新型生物醫藥產業的良好大環境下,高校上市公司中的醫藥制造業憑借著自身的科研優勢,以及以藥學、醫學、化學、生物等為優勢學科的眾高校與企業的進一步合作加深,推動了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加速轉化。
高校上市公司中的計算機行業具有較高的主營業務增長率以及總資產周轉率,說明其具有較好的發展能力及潛質。但是其凈資產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等收益性指標卻處于較低水平。進一步的分析可以看出,該種情況的發生主要是由于太工天成在2011年發生劇烈虧損造成的。如果排除太工天成的巨額虧損不算,高校上市公司中的計算機應用服務業的凈資產收益率可以達到7.48%,與綜合類、生物制品業基本相當。平均每股收益達到0.24元,高于其他三個行業。因此,排除掉個別經營管理不善的企業,高校上市公司中的計算機應用服務業,因其背景高校良好的技術支持以及在計算機行業發展優良態勢的大背景下仍然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
相比而言,高校板塊的生物制品業和綜合類發展狀況不及計算機服務業和醫藥制造業。對于生物制品業而言,由于其目前在中國尚屬于一個較新的行業,并沒有較大、規范的市場和固定客戶群,也沒有很好的形成規模經濟所致。而對于綜合類的企業,如前所述,由于其經營業務分散,導致企業缺乏核心競爭力,很難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規模經濟與規模報酬。從而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該類企業的發展。
四、高校上市公司的發展建議
(一)明確高校自身定位
高校上市公司因其特殊的高校色彩,除了由高校直接控股以外,很多甚至是由學校直接經營管理,由校領導兼任公司管理層。由于很多校領導對于市場的運行規律,以及投資、融資等眾多經營決策并不擅長,直接導致了高校上市公司的規范和發展存在較為嚴重的缺陷,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司的運營及長遠發展。因此,高校上市公司要取得成功,明晰高校定位是首要因素,高校應該將重心放在培養人才和科學研究,給高校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技術支持,而將市場運作、投資、融資等企業經營管理環節交付給經驗豐富的職業經理人團隊。
(二)培養科技型管理人才
在當今知識經濟的時代,單純的科技型或者是管理型的人才已不能滿足市場高速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對于發展高新科技型企業,管理和技術皆為擅長的人才顯得更為重要。只有這樣的人才接管企業,才能夠更好地洞悉科技發展趨勢,為企業帶來更多的技術革新,把握企業的發展命脈,從而讓企業更好地騰飛。
(三)推進科研成果轉化的速度,加快產學研一體化
高科技產業之所以能在較快程度上加快經濟增長,關鍵原因在于科研成果可以大幅提高現實生產力。然而,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卻一直處于30%左右的較低水平??蒲谐晒援a業化率低,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高校科研體制的弊端。在很多高校的科研考核、職稱評定的過程中,只是一味地關注科研人員的論文數和課題數,導致科研成果缺乏實際應用意義。高校必須改變這種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閣”的局面,采取以市場為導向的科研機制,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得到更好的轉化、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的發展。
五、結論
本文在對高校上市公司的界定的基礎上,分別從背景高校、行業類別以及不同產業類型的高校上市公司經營績效等方面分析了高校上市公司的產業結構分布特征。綜合以上分析可見:高校上市公司的產業結構分布的確具有一定特征,主要分布于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產業,其他行業也有所涉足。但與此同時,高校上市公司并沒有很好地發揮和體現其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高校上市公司只有正確客觀認識到自身的特點、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優勢、從相關方面積極采取措施,才能實現上市公司與高校的雙贏。
參考文獻
[1]Wind數據庫
[2]各大上市公司年報
[3]顧新,董靜.“高校上市公司的現狀分析”[J].決策咨詢,2011(02):36-40.
[4]蘇竣,何晉秋.“大學與產業合作關系”[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37-271.
[5]周彬,冉茂瑜,顧新.高校上市公司發展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2):320-322.
[6]袁靖宇,常向陽.中國高校上市公司狀況分析[J].現代經濟探討,2002(09):3-7.
作者簡介:曾玖琳(1991-),女,湖北隨州人,南開大學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公司財務、公司金融。
(責任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