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的普及推動了現代教育的發展,同時對高校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挑戰。文章從網絡心理健康的視角出發,分析互聯網對大學生心理帶來的影響,并從網絡道德和網絡人格的塑造、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詢網站建設和培養自我調節能力三個方面給出了解決方案。
【關鍵詞】網絡心理健康影響措施
高校是我國互聯網用戶最密集的區域,大學生長時間生活學習在網絡環境中,他們的心理會在網絡語言和網絡世界特殊環境里呈現出非正常的心理特征,他們在網絡和現實的言行會因此而極不一致,并逐漸非正常化。因此,作為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須認識網絡生活的利弊,同時要深入了解網絡世界,改革我們的教育思路和方法,發揮網絡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避免其消極作用對大學生的影響。
一、正確認識網絡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即在網絡空間發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利用互聯網作為信息交流平臺,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所進行的心理健康教育行為,在這里,網絡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具,資源,平臺,其本身也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對象和內容。
今天,我們的社會已經發展成為網絡社會,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思維方式以及個體心理發展,也必然因網絡生活方式而產生深遠改變,很多學生甚至因為其網絡生活經歷,引發了許多心理問題。正視大學生的網絡心理行為,加強對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導,已經成為我們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之外的必要拓展和延伸。
所以,現代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已經發展成為一個開放發展的概念。在這里網絡不僅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統,還成為心理教育的工具、環境、資源以及內容。
二、網絡生活給大學生帶來的不良影響
(一)不良網絡行為對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帶來了不利影響
網絡世界的虛擬性,帶來了大學生網絡行為的絕對自由。虛擬的互聯網是一個相對比較自由的空間,在這里人們可以將自己的真實身份掩飾起來自由交流,可以隨心所欲地發布自己的思想和言論。大學生的網絡行為,是否遵從道德規范,是否受責任約束,都無人察覺和監督。現實社會中的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內心信念等約束模式在這里無從體現,社會既有道德規范和責任約束機制的約束力明顯弱化,這就為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帶來了不利影響。
(二)不良網絡內容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不利影響
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主要包括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以及無產階級的世界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道德文明等內容。但是在虛擬的互聯網世界中,大學生接觸到的,不僅有這些主流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還有大量非主流意識甚至反主流意識形態的東西。比如大量分裂國家、反黨反國家的反動言論、法輪功邪教分子的胡言亂語及謠言等黃、黑、灰等方面的不良信息,這些網絡垃圾使得一些缺乏辨別力的大學生容易上當,主流并沖淡,主體價值觀模糊,對我們當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不利影響。
(三)不良網絡心理對大學生的性格發展易造成不利影響
在網絡行為中,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被虛化了,個體真實形象可以被任意地篡改和重建。久而久之,會導致大學生對網絡生活的過度依賴,對真實人際交往產生心理淡化,逐漸與現實世界脫節。很多大學生只能面對網絡世界里的完美的自己,嚴重阻礙了大學生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溝通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就會造成網絡成癮,不利于大學生樂觀、開朗、陽光的性格形成。
三、網絡環境下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
作為現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應充分利用網絡的便利性與普及性,制定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標準,建設大學生網絡心理教育體系,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交互模式,更好地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加強對大學生互聯網行為標準的建設
在我們的大學教育中,要讓學生認識到,互聯網世界是真實世界的延伸,在互聯網世界里,同樣需要有道德與人格,保持自己的良好道德意識與健全的人格,是大學生互聯網行為的標準。我們要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培養網絡內外統一的道德意識與人格,讓大學生的網絡心理健康統一。
在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規范的過程中,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傳統的道德規范直接引入網絡社會,要充分認識到網絡生活的虛擬性特點,因虛設標準,也不能完全拋開傳統的道德規范。在具體引導工作中,我們既要在互聯網行為中輸入中華民族傳統思想和傳統美德,又要引導學生逐步建立與真實世界一致的道德觀和榮辱觀,讓學生在網絡生活中,能夠真正地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和民族擔負起責任。
(二)建立大學生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詢網站
傳統的心理課程宣講讓很多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很多大學生又在心理咨詢的選擇中心生猶豫。所以,高校可以利用互聯網的虛擬性來帶給學生心理輔導的安全感和對學生隱私的尊重,通過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詢網站來對大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學生在虛擬的環境里,把自己真實的困惑傾訴出來,讓心理咨詢網站更好地發揮作用,幫助學生完成健康心理狀態的調節。
我們在大學生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詢網站的設計中,實現了三項基本功能:
第一,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功能。我們以網頁內容為基礎,將心理學的知識放在網絡上,讓學生了解心理學的基本知識,介紹基本的心理調節方法,有效防止心理疾病的發生。
第二,心理測試功能。我們通過利用網絡平臺,實現了在線心理測試,讓學生通過測試來了解自己的性格、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特點。測試的結果通過系統自動生成,為咨詢師的精準診斷提供了依據。
第三,案例教育功能。在網站中,我們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搜集選取典型案例,讓大學生了解同齡人遇到的心理問題,在了解他人分析和解決心理問題過程的同時,使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得到加強,通過閱讀心理故事感悟生活哲理,從中得到啟發,實現自我療愈。
(三)積極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網絡,培養自我調節能力
大學生健康心理的養成,最關鍵的還是靠大學生的自發學習和改變。因此,我們要和學生把道理講清楚,讓學生明白健康心理的重要性,講方式有方法地引導大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和發展,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發展。對有不良心理癥狀的學生,我們要及時介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幫助學生分析他們的心理問題實質,找到癥結的關節點,教會學生正確對待事物,理性客觀,激發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輔助以相應的心理健康輔導教育,從根本上促進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全面保證網絡心理教育的有效運行。
首先,在這里,可以通過整合家庭和學校和社會的多方力量,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導入網絡認知課程,引導學生正確看待網絡,客觀評價網絡,以期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動機,培養健康的網絡行為。
其次,高校要努力培育豐富多彩的、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校園文化賦予了大學生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精神,尤其是校園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在潛移默化中雕塑著人的精神。學生被高雅積極的校園文化所吸引,用于網絡消磨的時間就少了,網絡對其影響也就少了。
第三,學校也可以在網絡這個平臺上,開展一些科研活動和網絡主題班會。現在很多高校都在互聯網上開通了網上團支部和網上社區。同學和老師以平等的身份,在互聯網上平起平坐討論問題,充分發表個人見解,參與活動。網絡為校園活動搭建了平臺,帶有鮮明主流色彩的主題活動也豐富了學生網絡生活,沖淡了學生網絡生活的虛擬性,將現實生活的影響最大化地帶進網絡。讓學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體驗真實生活里的真實體驗,讓學生從正面來體驗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網絡世界,引導學生正確使用網絡,讓大學生的網絡生活更加有意義。
參考文獻
[1] 傅榮.網絡教育、網絡心理教育與青少年心理健康[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1(4):75-77.
[2] 魏榮,魏婧.高校網絡化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瓊州大學學報,2004( 4):25-26
[3] 李強.互聯網對大學生的心理影響及健康心理培養探論[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0):221-224.
[4] 田益民.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綜述[J].南方論刊,2007(12).
[5] 郭加書,王鑫.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與引導[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55-59.
[6] 紀國和,張振華.對高校網上心理咨詢的理論探討[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8):51-68.
[7] 廖桂芳.大學生心理互助網絡模式建構研究[J].理論界,2008( 11):161-162.
[8] 薄金麗,烏蘭,周嵐.大學生多元交互式心理咨詢網站的構建[J].內蒙古民族大學學,2011(6):71-72.
[9] 王麗梅.網絡對青少年心理健康發展的影響與對策[J].基礎教育,2012(1):186-187.
[10] 姜巧玲,胡凱.大學生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進展與趨勢[J].現代大學教育,2011(6):81-111.
[11] 余文玉.胡國進網絡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J].教育學術月刊,2009(1):76.
[12] 陳瓊.用好這“把雙刃劍”:網絡環境下的德育教育初探.http:/ /www.myyuwen.com/ c _ read .php?tid=10094.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互聯網發展與青少年教育對策研究》(編號:2010SJB880035)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郝丹(1978-),女,黑龍江牡丹江人,就職于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