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敏 陳尚玲



摘 要:隨著城市綜合實力的加強以及“還綠于民”的思想,一些城市中大部分原有收費公園破墻透綠,免費對市民開放。公園免費開放后,新問題、新矛盾不斷出現。筆者選擇柳州市自2007年6月1日起陸續改造或新建的有特色代表性強的四個公園即柳候公園、江濱公園、龍潭公園、雀兒山公園進行調查與研究,分析開放式公園景觀建設存在的問題,總結創造人性化公園景觀的技術措施,力圖為公園管理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關鍵詞:開放式公園;人性化景觀;技術對策;柳州市
1 調研基本情況
1.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柳州市開放式公園,開放式公園包括“免票公園”、“新型開放式城市公園”和“改造公園”。研究過程中重點調查的對象是自2007年6月1日起柳州市陸續改造或新建的有特色代表性強的四個公園:柳侯公園、江濱公園、龍潭公園、雀兒山公園。柳侯公園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國家重點公園,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與休閑功能巧妙結合的綜合性公園。江濱公園依山傍水,屬沿江開放式公園,集觀賞、休閑、娛樂、健身、防洪于一體,是柳州的新外灘。龍潭公園是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是一個融喀斯特自然山水景觀,廣西少數民族風情文化,亞熱帶巖溶植物科研、科普、植物景觀為一體的大型風景游覽區。雀兒山公園在植物園的基礎上改造而成的一區域性公園,以植物造景和自然山水為主,位于柳州市區北部,是柳北工業區的“綠肺”和大型公共活動場所。四個公園特色鮮明,都是柳州市綠地斑塊系統和綠色廊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代表性和說服力強。
1.2調研方法
柳州開放式公園四季如春,一年四季都適合開展觀光、旅游、健身等活動。本文主要通過對游客行為觀察、實地調研、對象調查訪談及發放問卷四種方式進行調研。對公園的調查時間定為春、夏、秋、冬四季,所選擇的日期為節假日、連續工作日、周六周日休息日等不同時間段。本次調研問卷的發放總共為430份,回收425份,回收率達到98.83%,回收問卷中除一道問答題未答完的問卷有11份,即所有選擇題都答完的問卷有414份,問卷有效率97.41%,達到調查目的,能真實反映情況。
1.3問卷調研結果
1.3.1公園資源與環境被破壞的主要原因
1.3.2游人來園時間段(可多選)
1.3.3游人來園的主要原因(可多選)
1.3.4來園人員年齡分布
1.3.5游人基本情況
2公園免費開放后景觀建設存在的問題
2.1游人量增多,綠地景觀和公共設施遭破壞
根據《公園設計規范》有關規定,市區級公園游人人均占有公園面積為60平方米,因城市公園的面積是有限的,免費開放以后,大量的游人涌入公園,節假日期間尤為嚴重,比如江濱公園園內平時日均人流量2萬人次,旅游黃金周日均人流量50萬人次,很多城市公園作為傳統公園重綠化,輕空間,活動空間往往不夠,就會出現游人擁擠現象,導致公園內的綠地和公共設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甚至出現草坪斑禿、裸土、小面積的植被退化等現象,嚴重會造成生態失衡。
2.2公共服務設施及活動空間不足
從表1-1可以看出,公園資源環境破壞主要原因之一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占所選人數的22.11%。比如沒有老人健身器材、讀報亭、茶水供應設施、專門寵物場地、坐凳不夠、游園須知牌太少、垃圾箱太少、更多的音樂設施成為擺設等等。此外,很多傳統公園布局結構和造園手法上較多地傳承了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理念,常被處理為草地、樹叢、水面或假山相結合的自然形式,小空間多,大空間少,道路多曲折迂回,不利于人流的疏散[1],也不能適應現代運動方式,比如滑板、旱冰等娛樂方式的需求,而這樣的公園游人承載量十分有限。
2.3 安全隱患留存
一是有些公園占地面積大,而園內曲徑通幽,樹影高大婆娑,加上燈光不夠明亮,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游人活動的安全性。二是調查的四個公園都有較大的水面空間,水體駁岸多為垂直的人工駁岸且缺少護欄,存在巨大的安全隱患。三是游玩設施缺乏專業的操作人員,存在安全隱患。四是電路得不到及時檢修,存在火災隱患。
2.4游玩項目少,缺乏新意
從表1-2可以看出,游人更多選擇上午和早晨來園,占所選人數59.47%,因為柳州是亞熱帶地區上午氣候比較涼爽,很多游人選擇這個時候段來公園進行健身鍛煉、下棋、打牌等活動。從表1-3可以看出,最少的游人選擇設施齊全、場地多樣,占所選人數的13.85%,說明休閑娛樂設施還較缺乏,而且形式相對單一。結合實地調研總結,一是可供兒童付費游玩的設施較多,而供老人鍛煉健身的器械較少或幾乎沒有,老年人的鍛煉僅局限于散步、打拳、跳操、跳舞、下棋、唱歌等。二是兒童游戲場地設計沒有把兒童的心理需要作為首要考慮的問題,游戲設施過于簡單化且大同小異,調查發現,無外乎是秋千、滑梯、沙坑、蹺蹺板、自控飛機、動物拉車、碰碰車、快樂迷宮、激光坦克車、海陸戰艦、海盜船等兒童游戲類設施。
2.5 無障礙設計不完善
據統計,城市中殘疾率大約為4%,還有老年人是公園環境利用頻率最高、活動時間最長、依賴程度最大、感受最深的群體。在開放式公園中,以上兩者都是最需要社會理解和關心的群體[2]。而柳州市開放式公園設計與建設中普遍存在著無障礙設計缺乏或不完善。有的無障礙設計大多流于形式,目的僅在于滿足無障礙設計規范要求,并未從真正意義上給予殘疾人和老年人以關懷。
2.6 公園的水系生態功能較差,親水活動形式貧乏
調查中四個公園水面面積都很大,但岸線親水性不強,多采取硬性隔斷,如石質圍欄,水泥條石岸線等,人工化痕跡太重,且人與水面相隔離,給人一種呆板、生硬的感覺,同時水深也較大,基本上不具備親水的特性。而且由于水泥護堤缺乏滲透性,使水系與岸上生態環境相分離,直接破壞河岸植被賴以生存的環境及生物鏈的連續,對生態環境構成了不利影響。此外,親水活動形式貧乏,水面活動單一,大部分是賞魚,游船等,不免讓人感覺有點乏味。
2.7 植物景觀過度注重形式和構圖美,忽視實用功能
在公園中經常發現修剪整齊的綠籬被塑造為動物或者人物的形象,猶如雕塑一般。擺在路旁的盆栽花卉組成特殊的幾何圖形,視覺效果甚為悅目。但事實上,這種綠地不但工程造價高,而且養護費用大,炎炎夏日下遮蔭效果較差,不能充分發揮綜合效益。還有的公園為了加快綠化速度,盲目引進大樹和古樹名木,移栽之后生長狀況不佳,比如江濱公園曾以近萬元的巨資引進越南古蓖齒蘇鐵,因不適應本地的氣候,勉強成活,樹型也難以恢復到移栽前的狀態。
3 創造人性化公園景觀的技術措施
3.1組織人性化空間
一是組織人性化老人活動空間。從表1-4可以看出,來園人員年齡分布主要是以中老年為主的,40歲以上的人群占據52.95%。考慮到老人行動不便通常將老人活動空間安排在公園主入口附近或主路旁邊,一是結合亭、廊、花架、坐凳等建筑創造豐富的坐息空間形式,滿足老人跳舞、下棋、打牌、聊天、唱山歌等集體運動需求。二是從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方面考慮,選擇在大樹下、園林建筑的廊檐下等相對安全無威脅感的地方設置坐息空間滿足老人曬太陽、養神、觀賞、讀報、聽廣播等休息的需要,座具的材質以木質為好[3]。二是組織人性化兒童活動空間。考慮孩子喜歡新奇的心理,兒童活動空間要因地制宜,配置一些童話故事中的動物或人物雕像,以及茅草屋、石洞等,體現出童話色彩,創造豐富的景觀層次。同時利用色彩造景技法,在路面鋪裝上采用鮮艷的顏色,產生新奇的對比效果,營造出歡快的氣氛。
3.2體現人性化植物造景
一是開放式公園植物材料的選擇堅持實用、經濟和美觀相結合的原則,采用游人可以進入活動的高大喬木疏林草地為主,滿足開放式公園游人劇增的現狀,創造生態效益大、夏季可以遮蔭、冬天可以保溫通風的舒適環境。比如龍潭公園采用大面積的紫玉蘭、白玉蘭、碧桃、小葉榕等疏林草地,很受游人喜好。二是草坪的設計以鋪設耐踐踏的“實用型”草坪為主,以供人們進行聚餐、嬉戲等活動,比如可以優先使用一些如狗牙根、野牛草、結縷草等耐踐踏及省水的草種。三是合理調整常綠和落葉樹種的比例。在實例調查中發現,因柳州是亞熱帶氣候,大部分開放式公園綠地是四季常綠,以常綠樹種為主,導致公園很多地方冬天被擋住陽光,陰冷昏暗及潮濕;而夏天又由于常綠樹種的綠量不比落葉樹種大,造成公園內陽光熾烈。因此,可以適當加大公園內落葉樹種的比例,并根據游人的需要進行合理配置。此外滿足公園中一些特殊使用者對欣賞植物的特殊要求。比如迎合老年人對年輕、熱情奔放向往的心理特點,在公園內多種植可以激發老人們的遐想,煥發其生命活力的色彩豐富的樹種,比如老莖生花的紫荊、深秋紅葉、花開百日的紫薇以及獨樹成林的榕樹、青松、翠竹[3]。又如選擇一些芳香的、聲響的和樹干有特殊質感的植物品種滿足盲人對植物欣賞的需要,另外植物的配置要便于肢體殘疾者接近和欣賞[4]。
3.3突出人性化水體景觀
3.3.1保證游人安全
一是盡量降低護岸高度以緩坡的形式種植水生植物,拉近人與水的距離。緩坡的水岸較能適應水位高低的變化,可以減少徑流的沖刷,保證游人的安全性。二是公園濱水綠地中欄桿的使用不宜太多,如需設置最好將防護、分隔與裝飾美化結合起來。同時欄桿不宜過高,否則遮擋風景,一般設于臺階、坡地、游廊的防護欄桿高度可為85厘米到95厘米或用40厘米左右的坐欄[5]。同時考慮到殘疾人的需求,在駁岸旁設計有殘疾人坡道和行人道,使殘疾人也可以到水邊欣賞美景。
3.3.2提倡生態型駁岸設計
充分考慮人對親水性的需求,將原來單一、平直的水邊岸線改造為靈活、自由的曲線,采用軟化處理的手法設計生態型駁岸,因地制宜地種植一些水生樹木、濕生植物、浮葉植物、沉水植物等,不但可以模擬自然、豐富生物多樣性和景觀性,同時凈化水質。如柳侯公園地處市中心,由于歷史遺留的問題,柳侯公園周圍的單位有十幾條排污管道將污染直接排入公園人工湖,久之水質變黑發臭,2008年由政府出資進行水體景觀改造,對公園污水統一規劃進入城市污水排放系統,結合大規模的清淤,提高水質,從柳江引水作為補充水源,抬高水位,取柳州市名石之一的柳江縣百朋鎮的太湖石,改變了人工湖濱駁岸的人工痕跡,形成曲折有致的湖岸線,立體化多層次地配置各類水生植物,如垂柳、水杉、楓楊、迎春花以及蘆葦、菖蒲等,由它們生長舒展的發達根系來穩固堤岸,營造親水環境,結合草坪空間,形成遠景飄綠,波光蕩漾,明月如霜,好風如水(圖3-1)。
3.3.3增加游客的參與性
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為解決親水性的問題,可在沿岸線設計游憩步道,供市民休閑散步之用,盡可能降低臨近水邊的道路路面,在自然的湖面或江面增加與駁岸相連的棧道或觀景平臺,供游人駐足觀賞,為游人提供親水、近水、戲水活動,充分體驗水的清新和自然,增加空間的凝聚力,如江濱公園的親水平臺(圖3-2)以及與柳江溝通的趙家井(圖3-3)。
3.4反映人性化道路設計
一是滿足不同游人使用的需求。在進行園路設計時,平曲線、豎曲線應蜿蜒并富于變化,避免高差變化過急,以適應不同活動能力的人。散步或慢跑是老年健身主要方式之一,在開放式公園中步行道作為一種步行空間其利用率相對較高,地形起伏較大、有臺階或坡道的地方等最好設扶手,扶手為老年人提供安全感。考慮老年人的視力及記憶力減弱、方向判斷力差的生理特點,應在道路轉折處、出入口處安排有鮮明特色的特征物,色彩應明亮、和諧,易引起老年人的注意,以方便老人辨別園路的取向及位置[3]。二是合理和科學地設置無障礙通道。無障礙通道設置體現了對弱勢群體(主要是殘疾人)的關懷,是評價景觀人性化設計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公園中道路存在高差的變化,應設計成緩坡,盡量避免使用臺階,坡度不要超過12%,以適合于坐輪椅者使用。坡長超過50米時,應當在中間設置一些休息平臺,方便殘疾人停頓休息,在坡道的入口或醒目地段應安裝國際無障礙通用標志。道路應該在適當的位置注意布置導盲磚、止步塊等無障礙設施,并保證過道有足夠的寬度,以保證手扶輪椅能夠順利通過[4]。
3.5強調人性化鋪裝設計
地面和道路的鋪裝要特別注意防滑,要求平整而不能太光滑,應優先采用透水、透氣、吸熱、吸噪聲的生態環保材料,且地面進行防滑處理,確保游人的安全。理想的鋪裝應該是走在上面既安全又舒服,且質感和顏色與周圍的環境自然融合成一體。主要供老年人使用的道路不宜太窄,不宜用步石、汀步,路上不能有橫向突出物[3]。兒童游樂設施的場地鋪張應較柔軟,可使用沙子或橡膠等材料做地面,小孩不易摔傷,游樂設施要足夠牢固,避免出現過于尖銳的部件等。
3.6凸顯人性化服務設施
3.6.1休閑游憩設施人性化
在開放式公園綠地的設計中,一是考慮到游人喜歡聚集在邊界的心理,將休息設施設在場地的邊界和凹入的小空間,給人一種安全感,滿足私密性的需求。二是不同形式的座椅滿足不用游人使用的需要。把座位布置成背靠背或面對面是常用的設計方式,但事實證明這種形式的座椅都不太受歡迎[4]。而以曲線型、直角型、凹型及“L”型圍合為主的向心式座椅布置則較容易滿足人們的各種需求,既方便人們的交談,又可以為大家庭聚會提供很好的空間場地,相反,離心式布置即人們背對圓心方向而坐,這種布置能滿足人對個人空間私密性的要求,適合于安靜的欣賞風景、聽音樂、看書,不受別人的干擾。條形坐凳以能容納2~3人為主,盡量減少四至五人的長椅設置。三是座椅的尺寸和線型設計以人體工程學的原理為依據。根據普通成年人休息坐姿的尺寸測量,一般將普通座椅的尺寸設計為:座面高38~40厘米,座面寬40~45厘米,標準長度為:單人椅60厘米,雙人椅120厘米,三人椅180厘米,靠背座椅的靠背傾角為:100°~110°[5]。
3.6.2體娛健身設施人性化
為了滿足老人與小孩使用的需求,開放式公園應該增加老人健身器材設施和兒童游戲設施。可在老年人體力允許的范圍內增設體育活動施,如各種活動器械、乒乓球臺、門球場、單杠(高度宜低)、壓腿杠、球網等配置,以滿足老年人鍛煉需求。針對園林建筑、景石等設施小品被涂鴉以及老人在地上煉字等亂寫亂畫現象,可以考慮以設置煉字板、涂鴉板、涂鴉墻、許愿墻等多種形式加以正確引導,強化城市公園寓教于樂的獨特魅力。兒童游戲類設施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秋千、滑梯、沙坑及蹺蹺板等,應盡量創造出豐富新奇的兒童游戲空間。如利用城市建設和日常生活中的余料,如水泥排水管、水泥砌塊、磚瓦、鋼管、鐵鏈、繩索、廢舊輪胎等予以組合設計,形成供兒童爬、滑、鉆、蕩、搖等活動要求的組合式游戲設施[5],既降低了游戲場地的造價,也可以充分發揮兒童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提高游戲的趣味性,而且其優美的造型成為公園一道亮麗繁榮風景線。
3.6.2環衛設施人性化
主要的環衛設施包括公廁和垃圾桶。從表1-5可看出,本次調查的人數總共為425人,其中男性為203人,占47.76%,而女性為222人,占52.24%。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女性在游覽觀光、休閑健身、放松心情上比男性更為積極,而且這跟女的退休年齡比男的早有關。因為女性特殊的生理原因,上廁所的時間較男性長,所以在公園廁所的設置上,男女蹲位比例為1:1.5比較適宜[6]。根據《公園設計規范》,廁所的服務半徑不宜超過250米,考慮大部分老年人在公園活動時間較長,加上老年人的生理特點、腿腳不便等原因,應盡量靠近老年人活動區,并設置扶手以及有放置拐杖的地方。另外,廁所設計要考慮殘疾人使用的方便,如廁所前面要有明確的無障礙標識,入口設置無障礙通道,在內部設置供殘疾人使用的座便器,衛生間內應留有1.50×1.50米輪椅回轉面積,隔間的門向外開時,隔間內的輪椅面積不應小于1.20×0.80米[5]。
垃圾箱主要是收納游人的廢物、垃圾,一般設置在顯眼位置,盡量靠近游人坐憩位置,便于游人處理廢棄物。據研究,垃圾箱的距離以15~20米為優,在人流量大的時候可以考慮增加使用可移動式設施。設施的位置以方便游人使用為指導,設于路旁、場地旁,便于通達進出。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垃圾也要適當采取分類,此外要設置專門收集廢電池的廢物箱[5]。如柳侯公園為了突出了景區的古樸文化特色,近期園內受損壞的不銹鋼垃圾箱更換為木質的環保垃圾箱,共更換了40多套,既方便了市民、游客,又與公園的百年歷史文化名園的定位有機契合,極大提升了景區的品位。
參考文獻:
[1] 劉輝,白昕旸,石平,鄧艷華,劉淑新. 創造城市開放性公園景觀設計的解決方案[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2,8(4):700-703
[2] 趙楊.我國城市綜合性公園開放后設計理念的更新研究[D].重慶大學,2008.
[3]王歡. 適宜老年人的公園綠地建設研究——以南京市為例[D]. 南京林業大學,20070601:1-96
[4] 趙生華,劉輝,石平,王孟龍.以人性化的設計理念促進城市公園的建設[J].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5):592-595
[5] 周曉蘭. 金華市主城區濱水綠地的現狀分析與研究[D].蘇州大學,2008.
[6] 潘晶華. 哈市現有公園景觀評價及改造的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