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琴
【摘要】貧困是現代社會廣泛關注的一個問題,扶貧資金是否到位、是否真正落實直接影響著扶貧事業的成敗,除政府撥付的資金以外,企業捐贈的公益性資金是緩解我國當前社會幫扶資金短缺的重要來源。幫困扶貧是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重要表現,近年來,我國企業在幫困扶貧方面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整體的公益捐贈水平仍然較低。本文對我國企業社會幫扶捐贈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健全社會幫扶機制與體制的對策措施。
【關鍵詞】企業社會幫扶問題對策
一、我國企業社會幫扶狀況
長期以來,政府一直把幫困扶貧放在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政府幫扶的物力、財力有限,遠遠無法滿足貧困地區、群體的需求,因而需要廣泛發動社會、企業、組織和個人的力量,共同對貧困群體進行關心和支持。從本質上來講,社會貧困問題就是社會財富分配不均問題。從社會財富的分配上來看,有三次分配的說法,公益事業就在三次分配的范圍內,三次分配提倡承擔社會責任。企業是營利性組織,有能力承擔社會責任,應該為社會做出道德表率,這其中自然包括幫困扶貧、捐資助學以及養老敬老。自改革開放以來,許多企業紛紛開展以幫困扶貧為內容的公益捐贈活動,主要包括積極開展科技、教育扶貧,大力推進當地富余勞動力的教育、培訓與轉移以及努力促進貧困地區貧困群體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等。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建立健全企業的社會幫扶體制與機制,為社會貧困群體貢獻一份力量,推動社會幫扶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國企業的捐贈是社會幫扶公益事業的中堅力量,在調配社會與市場資源、緩解社會問題、縮小貧富差距以及促進社會公平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雖然我國企業的捐贈在三次分配中占據重要地位,但是同國外相比,我國企業的公益捐贈水平仍然較低。以企業對教育的公益捐贈來說,資料顯示,在工商注冊登記過的企業超過了1000萬,但是進行過教育捐贈的企業還不到10萬家。所以說,尚有很多企業在社會幫扶上有著很大的進步空間,當然,也不能因此對所有企業全盤否定,有許許多多的企業勇于承擔社會責任,對社會幫扶工作做出了矚目的成就。
二、企業社會幫扶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乏有效的制度約束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在農村扶貧方面獲得了矚目的成就,農村貧困人口數量與比例均大幅降低。但是,進入21世紀之后,我國企業在農村扶貧上的投入績效呈明顯下降態勢,部分地區扶貧工作陷入“制度化陷阱”:有些地區的貧困人群往往通過拖欠貸款、出工不出力等行為維持貧困狀態,貧困農民由過去依賴土地生存轉向現在依賴扶貧資金生存,過分依賴社會幫扶而不進行自助。同時,在企業對貧困病患人群、貧困大學生等弱勢群體的公益捐助中,出現了一些受捐個體揮霍捐款、偽造貧困身份以及不知感恩等的現象,導致部分捐助企業產生停捐甚至退捐行為。這些問題一方面反映了某些個體喪失道德與誠信,另一方面也凸顯了捐助企業和被捐助個體之間缺少有效的制度約束。
(二)缺乏健全的捐贈資金管理機制
當前,我國企業捐贈資金的管理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資金管理機構的內控制度不完善。接收捐贈資金的機構沒有建立起完善的內部制約、稽核等有效的內控制度。同時,非政府組織和公益性單位大多是受贈組織,資金來源分為國家撥付與接受捐贈兩種,而兩種資金來源都包含扶貧基金,項目的重疊、交叉導致工作經費的實際支出和預算存在很大差異;第二,扶貧資金的落實與使用不夠透明。有些接收資金捐贈的機構只注重籌集資金,卻沒有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經常性的公布,在大額資金的使用上缺少規劃、未列示預算明細支出,普遍存在著重籌集、輕管理的問題;第三,有些社會幫扶捐贈項目受國家或是地方政策影響較大,幫扶項目預算、計劃與實施都需要按照政策與工作目標進行不斷的調整,嚴重影響了幫扶項目的預算管理與組織實施,也對幫扶項目的實施效果產生不利影響。
三、建立健全社會幫扶機制與體制的對策
(一)制定規范的捐贈制度
捐贈制度是約束捐贈企業和被捐助對象兩者間關系的契約。捐助企業和與被捐助對象之間存在責任義務關系,應該通過契約或是合同的形式予以確定,受捐助者應遵守的捐助企業的條件,捐助企業應履行的資金義務,同時在企業停止資金捐助時,承諾捐助卻沒有捐助的企業應受到的處罰以及處罰程度等內容,均應該在捐贈制度中體現出來。所以,用制度規范捐贈行為,不僅是保護捐助企業和受捐助者的有效措施,也是節約交易成本的重要手段。
(二)加強對企業捐贈資金的管理
首先,將企業幫扶捐贈資金歸入財政專戶,并執行“收支兩條線”式的管理。有關資金使用機構提前提出申請,在獲得政府同意之后,再由財政部門撥付資金;其次,加強對資金使用的監督。資金管理機構和銀行、財政、審計等社會監督機構要強化對幫扶資金使用的檢查與監督,利用加強事前、事中與事后控制,進行定期的跟蹤審計,以提高資金使用情況的透明度,保證企業在扶貧資金使用上的安全、有效;第三,針對社會扶貧項目與其他項目重疊、交叉產生的節余經費,及時向捐贈企業提交資金使用情況說明書,適時考慮調整工作內容,編制資金使用預算,并進行項目經費預算與工作規劃的調整,在取得捐贈企業的準許與認可之后,在獲取授權的前提下再配置資金。
(三)推進公益組織的公司制運作
社會公益組織通常沒有行政撥款,如何在市場經濟環境下獲取生存與發展的活力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有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最終得出結論,公益組織生存與發展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面向需求、面向市場,做好以社會幫扶為主的公益服務,推進公益組織的公司制運作。公益的本質是滿足社會需求,不以營利為目的;公司制運作,就是從運作模式上講求投入與產出,講求成本核算,追求工作效率與綜合效益,這也是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把公益事業作為上市公司來運作,每一個捐款人都是股東,如何確定明確的目標、清晰的戰略以及發展規劃,如何將從股東那里融資來的錢進行投放,如何對股東負責,這些均是上市公司需要考慮的問題。
(四)幫扶與自助相結合
在高校幫扶工作中,普遍存在一個問題,那就是貧困學生最大的障礙與困難是缺乏自強自主意識。因而,對貧困學生,直接給錢并不是理想的解決辦法,企業可以利用提供實踐、實習崗位來提高被資助學生的自強、自助能力。同時,公益事業發展到現在,慈善提供的內容已由按照個體實際發展所需擴展到精神扶助、就業扶助與能力培養等多個方面。“授人以漁”的企業資助方式比“授人以魚”的捐贈行為更有意義。經驗表明,秉持“助人自助”原則開展社會幫扶的企業,能夠將商業和公益事業進行完美的連接,有助于從總體上降低社會風險,有助于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促進企業福利的社會化發展,真正意義上實現“授人以漁”的幫扶型社會。
社會幫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牽涉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團結,必須形成政府、企業、組織、個人共同參與、通力配合的模式,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針對當前社會幫扶中存在的問題,接下來的工作重點包括制定規范的捐贈制度、加強對企業捐贈資金的管理、推進公益組織的公司制運作以及幫扶與自助相結合四項,相信在建立健全社會幫扶機制與體制的進程中,我國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水平也會越來越高。
參考文獻
[1]胡雪萍.略論在企業中如何發揮工會的幫扶職能[J].經營管理者,2010(11): 293.
[2]陳國新.企業工會幫扶機制有待完善[J].工會博覽,2006(03): 57.
[3]崔樹銀.關于拓寬企業慈善捐贈渠道的思考[J].當代經濟管理,2010(10): 35-38.
[4]單東.論民營企業的社會責任——由巴菲特捐贈370億美元所想到的[J].特區經濟,2007(01): 19-23.
[5]黃家瑤.社會責任視野下的企業慈善捐贈分析[J].東方論壇, 2011(01): 110-115.
[6]寧金成,張昱罡.企業社會責任視域下的公司捐贈問題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1(03): 148-153.
[7]肖強.發展我國企業公益捐贈的選擇模式研究[J].商業經濟,2009(08): 52-53.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