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群
【摘要】近代中西文化沖突與融合,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文化語境。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始終存在著對傳統文化的重估、揚棄和整合。當前中國處在新的文化沖突與整合期,回顧歷史,總結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對傳統文化批判融合的成功經驗,能夠為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五四時期批判融合
中國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為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提供了文化語境。馬克思主義在傳播過程中,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進行批判基礎上的吸納和融合,成為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理論。回顧歷史,總結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成功經驗,對于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進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深遠的意義。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文化語境
從1840年開始,西方文化伴隨著血雨腥風而來,戰爭災難和民族屈辱沉痛打擊了中華民族內斂保守、固步自封、唯我獨尊的民族心理。透過軍事、政治沖突,在探尋中國社會變革深層的文化根源中,在反思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功過利弊中,拉開了中國近代文化變革的序幕。
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和西學東漸,魏源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在此啟發下,洋務派認識到中國正面臨著“數千年未有之變局”,選擇辦洋務以自強求富,甲午海戰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以康梁為代表的資產階級改良派慷慨陳詞,奔走呼號,猛烈抨擊現行的封建制度,贊美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在封建統治集權的圍剿下,僅存半年就宣告失敗。之后孫中山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派雖然推翻了象征中國傳統權威的皇權帝制,取得辛亥革命的勝利,使中國社會結束了兩千多年王朝更替的歷史循環。但由于未觸及到傳統中國的社會結構和缺乏進行與政治革命相適應的深層文化與價值體系建設,為革命后帝制的復辟保留了土壤。
1919年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的轉折點,中國從此進入到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中國文化也開始向著新民主主義文化轉變。五四運動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擴大了在中國的影響。近代無數次的文化探索沖破了封建思想的桎梏,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創造了文化語境。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進程中,始終存在著對傳統文化的重估、揚棄和整合。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和融合
在批判傳統封建專制思想的過程中推進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和啟蒙運動,擔當起了沖擊封建文化的歷史任務。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先進的知識分子沖破封建主義的思想禁錮,高舉民主與科學的大旗,提倡新道德、新觀念、新文化,要求改造國民素質,提倡西方資產階級的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以民主政治來反對封建專制和軍閥獨裁,反對舊道德、舊觀念、舊文化,虔誠地接收并熱情地傳播西方思想文化,為中國人接受馬克思主義奠定了文化與思想基礎。陳獨秀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發起者,1915年開始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在創刊號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法蘭西人與近代文明》,極力歌頌法蘭西人對“近世文明”的貢獻,謳歌《人權宣言》中的“自由、平等、博愛”思想,并聲言如果要進行革新,一切都應該采用西方的先進文化。在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上,重點批判三綱五常,他認為不存在萬古不變的真理,應學習西方的平等和人權思想,提出廢除封建專制制度。五四時期,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在接受民主與科學的基礎上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并把馬克思作為認識世界、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反映了中國近代文化的歷史走向。
以傳統文化的精髓為載體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在對傳統文化批判的基礎上推進的。同時又強調挖掘中國文化優良傳統和中西文化結合重構中國新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
近代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迅速傳播和民族的認同。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文化契機就是要適應中國具體的文化環境和文化傳統。毛澤東強調:“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加以總結,承繼這一份遺產。”①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者正是處理好了民族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使馬克思主義具有中國人民可能接受、可以理解的表達形式,才使得五四時期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歷史上傳播的第一個高潮。
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契合促進了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的大眾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改變了近代中國的文化走向,成為當代中華民族的強大精神支柱。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五四運動時期走向大眾化,一方面是因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具有強大生命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是因為馬克思主義適應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需要,與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契合點取得了中華民族文化心理的認同。“儒家的大同思想,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追求,講求群體的觀念以及道家無為而治的理想等,都從不同的層面折射出社會主義的因素,盡管這些因素是空想的、主觀的,乃至宗教性的。這些思想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接受科學社會主義的認知障礙,奠定了他們接受科學社會主義的心理基礎”。②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對傳統文化批判融合的現代啟示
五四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成功經驗,對于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發展,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中國傳統文化在社會生活和思想意識形態中有著深刻影響。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在現時代仍然具有生命力和重要價值。發掘傳統文化當中蘊藏的精髓,自覺地繼承優秀的文化遺產和文化精神。在此基礎上構建起既保持民族優秀傳統,又適合當代社會特質的社會主義思想文化體系。
在文化轉型的時代格局中,實現傳統文化的現代化,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處理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探尋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對接點,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為中國提供有效的精神動力與智力支持。只有汲取中西文化之精華,賦予時代之精神,熔鑄嶄新之文化,才是科學的文化選擇模式,才能指引中華民族朝著復興的目標前進。
融合傳統文化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進程。回顧歷史,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得以傳播,與中國積淀深厚的傳統文化和實際情況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被中國人所接受,并發展壯大,形成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理論成果,指導著中國社會的進步歷程。現在要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也需要弘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從中發掘現代價值滿足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需要,使傳統文化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形成良性互動。因此,能否合理借鑒歷史經驗,著力突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文化環境的契合點,是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的關鍵。
推進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關鍵是要豐富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內涵,使其本土化,增強其科學性和合理性,增強其豐富性和時代性,提高理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說服力,使之更加具備走近大眾、貼近大眾的強大力量。為此必須不斷地推進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從中國傳統文化角度認識馬克思主義,有助于我們探索既立足于本民族文化傳統,又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面向未來的中國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堅持文化創新,建設社會主義新型文化。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強大的社會凝聚力,是中國人民前進的精神動力,是維護國家統一的思想基礎。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民為貴”、“仁”、“義”、“天下為公”的崇高理想和憂患意識,都是幾千年來傳統文化的智慧結晶和寶貴財富,與我國當前主流意識形態的價值取向有相通之處。因此,我們要拋棄歷史虛無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不斷發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以科學合理的態度審視中國傳統文化,賦予更新的時代內涵,對構造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合理文化內核有重要的意義。近代文化交流的經驗昭示我們,必須堅持走綜合創新之路,傳統文化的合理因子應成為當今文化建設的民族性基礎。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③將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并為中國文化的前進道路指明方向。
當前中國處在新的文化沖突與整合期,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綜合創新之路,應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引下,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體,以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導,吸納西方近現代文明的活力,創造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型文化。(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教學研究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項目研究成果,編號:DL10CC25)
注釋
①《毛澤東選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34頁。
②吳雁南:《中國近代社會思潮》(第2卷),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71頁。
③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