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碩 焦欣
【摘要】我國現有的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體制是以企業自律為主,政府主導與各級政府配合監管,第三方服務機構補充監管的多元體制,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之處。基于風險交流理論建立的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體系在于各預警主體的協同運作,并完善相關法律體系,提高科研技術水平,創造全民參與的交流平臺。
【關鍵詞】風險交流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體系
國內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現狀
政府主導監管。在我們國家現有的監管體系運作涉及多個單位。生產養殖環節由農業部管理,主要進行質量安全生產評估與有機食品認證等工作;屠宰環節由商務部管理,主要負責定點屠宰的準入和監管;加工行業由質檢部門管理,主要內容為生產許可、過程監管及質量檢疫;肉類食品進入到超市和市場后就由工商部門管理;進入到餐館后則有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對其監管。
第三方檢測。目前,中國正成為國外食品安全檢測商業機構的“黃金市場”。雙匯集團在瘦肉精事件之后宣布了加強產品質量安全的六個決定,其中包括引入獨立監督機構,建立產品安全的第三方檢測機制,希望重獲消費者信任①。現在,已經有不少國外知名食品監測機構爭相進入中國市場,如EKO-LAB、SGS、ITS、BVQI等。他們為企業提供檢測服務及一些國際衛生注冊標準的認證等專業服務。同時,我們自主品牌的第三方檢測行業發展勢頭非常迅猛,CQC、華測等檢測公司已經占領了一定份額的第三方檢測市場。2002至今,中國第三方檢測行業一直保持30%以上的增長速度,據CCID預測未來5年國內檢測市場規模的復合增長率高達18%,其中民營檢測機構的增速將達到30%,到2013年中國檢測市場的規模將超過1000億元②。
媒體協同。近些年來,幾乎所有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毒奶粉、瘦肉精染色饅頭、地溝油等很少是食品安全監管部門在日常監管中發現的,往往是由媒體曝光后,對相關政府部門形成輿論壓力,同時引起地方領導的重視。媒體在食品安全的監管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監督作用,成為緩解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重要工具。
現有預警體系存在的問題
食品安全法律體系不完善。國家雖然發布了《食品衛生法》、《產品質量法》、《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將肉類制品安全衛生問題納入法制管理軌道,但是,這些食品安全規定都比較粗放,缺乏具體的評判標準,缺少一個完善的肉類食品安全預警法律體系。
企業自身監管不力。部分食品企業在追逐利益的道路上“監守自盜”,監管部門形同虛設;一些企業規模小,資金少,沒有能力搭建具有一定資質的檢疫平臺;而建立了實驗室的部分企業技術水平落后,難以檢測到生鮮肉食品中的微生物或新型動物疫病等風險因素。
政府監管失靈。各監管部門的職能在法律法規上還沒有理順,監管越位、錯位和缺位的現象時常發生;各部門間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機制。從總體上來看,各個地方的生鮮肉食品安全檢驗監測體系不完善,面臨專業技術落后和資金不足的問題,尤其是現場的快速檢測技術落后,這些困難導致我國現階段生鮮肉食品監測預警工作仍處于被動狀態。一些部門由于歷史原因隊伍年齡老化、技術能力不足,隊伍整體無法適應形勢需要。
媒體權威性不足、交流平臺不健全。到目前為止,我們國家還沒有一個系統的的權威食品安全信息媒體發布平臺,一些關于食品安全的小道消息混淆視聽。媒體與政府發布的消息科學性、權威性和公信力不足,信息發布也一直處于滯后狀態。這也成為食品安全處理“事后型”的原因之一。我國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體系問題的解決方案
完善法律規范,提高市場準入條件。健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體系對保障生鮮肉安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應該將法律法規完全覆蓋整個生產鏈,落實到每一個環節。細化食品安全制度,將食品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提高市場準入條件,嚴格審查生豬飼養、屠宰、加工企業資質。將建立良好生產規范(GMP)、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HACCP)、全面質量管理(TQM)等作為準入條件與規范,為消費者把好第一道關。
規范監管體系,優化監管隊伍。生鮮肉食品的監管涉及到多個部門,應當協調農業、質檢、工商、衛生等部門的協同關系,逐步解決目前多頭管理、權界不清、各自為政的局面。其次,優化監管隊伍人員配置,提高監管人員素質,推進食品安全管理等專業人才的培養工作,對食品市場進行現代管理。
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技術能力。加強我國生鮮肉制品相關預警技術研發投入,研制開發用于現場檢測的食品安全快速檢測技術、方法及儀器,提高我國生鮮肉食品安全檢測專業技術能力和水平外,還要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引進先進的檢測儀器。
扶持專業技術服務,發展第三方市場。獨立的第三方檢測不僅可以彌補政府檢測力量的不足,也有助于提高質量檢測工作的效率,是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改革進程中可資借鑒的一種制度選擇。無數事實說明,在需要政府規制的其他領域,將技術環節外包是一種有效途徑;用專業檢測服務彌補公共資源的不足,有利于政府監管部門提高執法效率,降低其監管成本。此外,第三方檢測之間的競爭機制也會促進食品安全的良性發展。
構建公眾主動參與的監管模式。強化肉制品的安全教育,提高公眾的肉制品安全意識。由于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尤其是農村居民的消費水平較低,消費意識落后,某種程度上放任了生鮮肉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因此有關部門應該加強相關宣傳教育,動員社會大眾發揮其監督力量,共同抵制肉制品生產、加工、運輸環節的違法行為。
建立權威的風險信息發布、交流平臺。推進信息共享制度,建立權威的風險信息發布、交流渠道。建立高效的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信息收集、管理、發布機制,及時向消費者和有關部門通報相關預警信息。借鑒日本經驗,將生鮮肉加工和生產企業實時生產和自檢信息發布在這一平臺上。各預警主體均可在第一時間分享信息,獲取信息。構建權威的風險信息分享機制及平臺。
基于風險交流的我國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參與主體及其職能
政府部門。政府作為我國生鮮肉食品安全監管的主導,在基于風險交流的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體系中,政府的功能可以滲透于風險評估、風險管理、風險交流三個環節。在風險評估環節,政府應當整合資源,組織各方面專家,加強資金與技術投入,提高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能力;在風險管理環節中,應從立法的角度,建立健全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體系,并及時更新法律法規內容,統一制定各類食品安全標準與制度,如食品安全標準、市場準入制度、溯源與召回制度等,以法律法規為基石,覆蓋生鮮肉食品生產銷售各個環節,保證消費者能夠買到“放心肉”;在風險交流環節,可定期通過電子通告制度、新聞發布制度向企業與消費者通報風險信息。整合各部門已有的電子政務平臺,組織構建一個權威的風險信息交流、發布平臺。
企業及行業協會。企業與行業協會作為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體系中的監管重點,主要應該從風險管理與風險交流兩個環節參與整個體系建設。首先,在風險管理環節中,企業和行業協會應努力提高技術水平,改善工藝流程,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優化企業品牌形象,同時也降低了企業成本,增加企業收益。企業和行業協會應當主動建立內部風險管理機制,記錄生產各環節信息,定期進行自檢,并積極主動配合政府和第三方監督。其次,在風險交流方面,生產企業應對生豬繁殖、飼養、屠宰、運輸、銷售全過程產品信息進行實時數據信息記錄,向社會公開全部信息。同時及時與其他預警主體交流、分享風險信息,主動學習法律法規與相關標準標準制度,并對消費者的意見和建議做出反饋。
第三方服務機構。第三方服務機構作為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的一種,應參與到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體系的各個環節。目前,一些大型第三方服務機構已經具備資質被世界各食品與衛生機構授權,可以進行一些許可認證的服務,如ISO、QS、GMP、TESCO等認證,同時也提供倉儲服務、傳送帶安全、全面質量擔保、溯源體系等日常監管性質的風險管理服務,也可以為企業提供技術咨詢與培訓。此外,第三方服務機構也可以提供電子平臺維護和運營服務,減輕政府對風險預警信息平臺的管理壓力。
消費者。構建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體系的核心目標在于保障消費者權益。在建立完善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體系中,消費者應該積極參與公共監督,與其他消費者分享消費風險信息。當遇到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應當主動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媒體。媒體作為現代社會信息傳播的主要途徑,在構建生鮮肉食品安全預警體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首先要明確權威的風險信息交流與發布渠道,確保傳播和發布的是第一手的權威的風險信息,協助應對安全事件。其次,媒體須及時發布政策法律法規的變動,協助消費者分享消費信息,對企業及其他參與主體進行輿論監督。(作者單位分別為: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華中農業大學)
注釋
①湯云,朱云松:“加強肉類食品安全監督體系建設的對策”,《肉類工業》,2007年第2期。
②樊自強:“國外第三方檢測機構在中國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科技資訊》,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