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曉青 楊利華
知識產權既是民事權利,也是重要的市場資源。加強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的開發、傳播和利用,對于優化社會知識產權文化環境,提高民眾知識產權意識和水平,增強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與管理能力,具有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建設既是國家信息化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重要內容。
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功能的綜合性和信息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服務體系的復合性。在這一體系中,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集成最全面、最基礎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滿足普通民眾的基本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需求,是各行業、地區、部門、單位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系統的基礎。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這一基礎文化工程的建成,主要涉及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平臺構建的定位
了解國內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用戶的范圍與具體需求。掌握目標信息用戶及其需求,是開發具有市場生命力的信息平臺的基礎。知識產權是基于智力創造成果和工商業標志的權利,涉及科技、經濟、文化等領域。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用戶則包括從事知識產權創造、利用、保護、管理及教育研究等工作的人和一般民眾,這些用戶的信息需求各有側重,需要全面把握。
把握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的內容與形式特點。知識產權內容的綜合性決定了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的豐富特點。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包括:法律規范信息,即立法部門制定的有關專利、商標、版權等的法律、知識產權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性法規、司法解釋、我國參加的知識產權條約等;行政授權登記與管理信息,包括國家專利局、商標局等職能部門在專利、商標等審查授權、復議、轉讓許可登記等的資料;司法判例資料,包括各級人民法院在知識產權訴訟中產生的司法文書;研究論文、著作與課題信息;知識產權機構與人物信息,包括有關知識產權行政機構、司法機構、教育培訓機構、研究機構、代理訴訟與信息服務機構和從事知識產權立法、行政、司法、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等的專業人員;知識產權歷史信息,涉及在中國知識產權法治歷程中有一定影響的立法、司法、行政管理與執法、對外交流、事業發展等事件。此外,知識產權行政執法資料,知識產權許可、轉讓、融資等利用信息,知識產權業務流程與規則等信息,也構成具有相當使用價值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
確定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服務平臺的用戶目標及其功能定位。知識產權、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用戶的綜合性與復雜性,決定了只有通過多個層次、多種類型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服務體系,才能滿足多樣化的用戶需求。在這個多層次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服務體系中,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服務平臺是基礎。它收集最全面、原始、基礎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采用簡明、通用的信息加工規則,提供最普通、最好用的信息檢索工具,服務普通群眾基本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需求,并為更專業的信息收集、更深入的信息加工整理、更個性化的信息服務提供依據。
在實踐中,符合市場規則、具有商業成長空間的東西,更容易得到市場資本的支持,乃至得到政府的扶持,從而更容易持續生存并不斷發展。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雖然致力于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環境的改善,滿足公眾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需求,但并不限于純公益的免費服務。如果它能夠在確保知識產權基礎信息的無障礙利用的同時,通過科學的信息加工與處理,解決特定公眾的信息分析、處理與整合要求,挖掘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的商業價值,該信息平臺的社會價值將更大。
平臺構建的外部借鑒
研究與了解國內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服務平臺的現狀。相關職能部門、教育研究機構、代理服務等商業服務單位,為履行工作職責、拓寬服務渠道或贏得市場優勢,開發了數以百計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服務平臺,為人們提供了不同層次、角度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服務。如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信息系統、國家商標局的商標檢索網絡、最高人民法院的知識產權裁判文書網、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港、北大法寶、中國知網、SOOPAT等提供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都具有相當廣泛的用戶群體。不過,“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資源建設條塊分割,重復建設,沒有形成有效的集成和共享機制”、“社會對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的重要價值認識不夠,運用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的能力不強”、“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分析利用的服務隊伍嚴重不足”、“現有的知識產權數據庫建設和服務網絡遠不能滿足創新活動的需要,公眾缺乏獲取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的權威、高效、便捷的手段”等仍然是有待解決的問題。
研究與借鑒域外有影響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服務平臺的經驗,包括其內容、形式與利用方式,分析其受到普遍認可的原因。外域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公共服務與商業開發有許多值得借鑒的成熟經驗。就專利信息而言,美國、歐洲、日本的專利信息公共服務,Derwent等商業化專利信息服務,在信息內容的全面性、信息檢索的便捷性、信息分析的科學性等方面,都值得我們在建立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時仔細分析,合理借鑒。實踐中,我國部分企業和知識產權服務機構高價使用國外專利檢索與分析平臺檢索本國專利信息的狀況,值得國內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服務者反思。
解決建設難點、明確基本方案
研究與解決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建設的主要難點,包括“信息獲取”、“技術支持”與“持續運營”三個方面。“信息獲取”難題主要源于知識產權事務的多頭管理現狀和知識產權事務的多樣性。如國家知識產權局、商標局、版權局等基于其職能擁有專利、商標、版權確權與管理文獻,并形成比較成熟的信息公開與服務格局;“中國知識產權裁判文書網”匯聚并公布了4萬多個知識產權案件的司法文書;知識產權研究與社會服務信息廣布于相關教育與服務機構。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在信息全面性、準確性、及時性上的基本要求,需要多個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和配合。如果國家有關主管部門能夠宏觀協調,這一難題則將迎刃而解。“技術支持”難題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構建基于用戶的信息加工處理規則,以便將諸多不同來源、不同形式與內容特點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匯集成一個有機的信息系統,便于管理,更便于普通用戶的利用。這需要集中圖書情報專家和知識產權專家的智慧,根據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的特點,參考國際上通行和成熟的知識產權著錄標引規范,制定一個簡明實用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整理標準;二是吸收先進而實用的信息平臺建設技術,確保該平臺能夠滿足不同用戶的信息檢索需求,使用簡便、反映快捷、針對性強,而且具有一定的信息拓展空間。“持續運營”涉及到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的建設與運營方式選擇。如果著眼于優化社會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服務環境,將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建成一個純公益性的免費平臺,將最便于民眾對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的利用。不過,該信息系統完全由國家負責開發和運營是否合適?由誰、如何保證這一平臺的優質服務和持續運營?這是這一模式必須面對的問題。反言之,如果該平臺采用由國家支持、委托特定機構開發,按照市場規則運行,則平臺的質量將因平臺的建設運營者基于市場利益而得到較好保證,國家的投入也相對較小。不過,如何保證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的社會基礎文化工程的公益性,又成為另一個難題。
明確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建設的基本方案。這主要涉及“整合”與“應用”兩個方面。“整合”包括信息收集與整理兩個環節。在收集環節,進行不同來源尤其是不同職能管理部門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的聚攏、規整。首先是對大量處于自然分散狀態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的扎實搜集與整理,如知識產權機構、人物信息,知識產權研究論著與課題信息,知識產權歷史事件等,這在國內是首次系統的整理,需要相當多的投入;其次是與相關部門溝通與協調,將目前分散在不同部門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整合到統一的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上。惟其如此,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上信息的全面性、準確性、及時性要求才能實現。在整理環節,整合主要指將來自不同渠道的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進行加工整理,使來源不同、性質有別、形式多樣的海量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成為一個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的信息系統,能夠實現用戶按照自己的檢索習慣,自由、方便而快捷地獲取所需信息,無重大遺漏,也少蕪雜信息。“應用”包括對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用戶應用需求的考量,以及對當今數據庫建設中的成熟經驗與技術的借鑒和應用。滿足用戶應用需求,是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存在的基礎,因此平臺設計時,需要切實考慮不同信息用戶的應用需求,從最大程度滿足最普遍用戶的最基本利用需求出發,設計和建設該信息平臺。模仿是創新的基礎。在該信息平臺的具體設計上,需要注意對當今先進而成熟的信息服務經驗與技術的應用,確保我國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平臺在技術上的“國家”水平,既高質量地滿足現實的信息處理與服務需求,又具有適當的未來發展空間。(作者分別為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博導,副教授;本文系2010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國家知識產權文獻及信息資料庫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0&ZD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