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學莉 張帆
【摘要】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求經濟的發展,更要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在低碳經濟的要求下,通過對依法治市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推進城市法治化進程,實現依法治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以大慶市為例,研究依法治市可以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怎樣的必要服務和政策保障。
【關鍵詞】低碳經濟依法治市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不僅要求經濟的發展,更要求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近年來,大慶市立足資源型城市發展實際,充分發揮地方立法引導性和保障性作用,主動適應“兩型城市”發展需要,積極探索加快依法治市進程、促進“兩型城市”建設的新路子。在低碳經濟的要求下,通過對依法治市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研究,推進城市法治化進程,實現依法治市,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內容。
低碳經濟下,依法治市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系
低碳經濟是能源、環境、經濟三者結合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模式。它是人類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關系進行理性認知后,在經濟增長與資源消耗、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中積極尋求一種理性平衡。構建低碳社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終極目標。
城市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國家和地區可持續發展的基石。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城市的發展,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以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礎的,那么可持續發展就是城市發展的方向。對于大慶這樣的資源型城市,建立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是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課題。而占中國城市總數1/4的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是事關中國現代化建設和全社會可持續發展大局的重要問題,也同時是中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重中之重。
依法治市是建立法治社會在城市層面下的法律的具體實踐。依法治市是建立法治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促進依法治國實施的有效方式。城市的法治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國家的法治水平,在某種程度上是法治社會成熟的標志。依法治國不僅要求在理論上進行深入地探討,更需要在實踐中去探索經驗、不斷總結,通過依法治市的實踐經驗可以不斷豐富和完善依法治國理論,使其更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更加符合中國的現實。可以說,依法治市是實現依法治國的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前提條件,依法治市是依法治國的具體化、本地化、制度化。
可持續發展與依法治市之間的關系。依法治市是一項任重道遠的復雜工程,它涉及城市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項事業,以及每一個市民的實際利益。從靜態的角度看,依法治市主要指法制本身的理念及制度環節,包括立法、執法、守法、普法、法律服務、法律監督等幾個步驟;從動態的角度看,依法治市主要指城市以法律法規為手段的各個領域和層面的依法治理活動。城市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僅包括經濟發展,還包括城市的民主化、法治化、安全穩定、公正、誠信等,這與依法治市的價值觀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實現法治城市,推進依法治市,也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過程。
依法治市對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推動作用
通過依法治市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促進城市軟環境的提高,增強其服務意識和城市競爭力。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地域的限制已逐漸消失。現有城市間的競爭,由于城市硬環境差距不斷縮小,更多在于軟環境的競爭。對于投資者而言,政策的法律保障是投資者最為關注的。同時,城市對投資環境的保證不僅應落實在政策、法律上,更要做到高效、透明地執行。要讓投資者明確了解各項投資成本和費用以及將來的收益,使投資者能清楚了解自己投資的利益所得,提高投資者的熱情。
通過依法治市合理分配公共資源,吸引人才,使市民能充分享受城市發展帶來的利益和便利,增加市民的歸屬感和自豪感。城市的建設要創新發展、要有競爭力,關鍵是人才。大慶市作為資源性城市要想迅速轉型,必須依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而城市完善的用人制度和規范的人事法律法規是保證人才實現價值的重要基礎。城市要依法執行各項扶持人才的政策,使得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創造一個給人才施展才華和人生價值的舞臺,使個人在城市經濟運行中能發揮作用,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融合。
通過依法治市,使大慶市的城市發展與長期發展相匹配,節約成本和資源損耗,促進大慶產業轉型與建立低碳經濟城市。大慶正面臨著資源的枯竭和產業升級的嚴峻考驗,如何保障在“哈大齊工業走廊”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提升大慶市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然要求大慶市發展規劃的合法性、科學性、可持續性。從前瞻、長遠和全局的角度,確定建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思路。
低碳經濟下,依法治市戰略的實施措施
進一步推動城市經濟的市場化程度。經濟市場化是建立和深化市場經濟體制的基礎。經濟市場化程度越高,就越要求城市法制的進一步提升。第一,建立和完善公平競爭的市場體系。大慶是一個以油田為經濟主體的城市,油田經濟占據大慶整個財稅收入的85%,這就體現出要想推動大慶市的經濟轉型,必須要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參與市場競爭;同時加強中小企業在市場經濟中的比例成分。取消那些帶有限制和歧視性的規范性文件和政策,鼓勵、支持和保護非公有制經濟的快速發展,依法保護所有合法企業的權益和提供良好的公平競爭環境。第二,轉變政府職能、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市民法治意識。減少政府對企業的干預,切實做好政府對企業的市場監管,強化對企業的服務意識,精簡行政審批事項。把政府職能的重點調整到協調經濟、完善市場監督、社會服務和公共保障上來。大力推動社會保障制度,發揮政府的社會職能,完善全體市民的五險一金。加強對企業和勞動者的監管、減少企業的社會壓力。切實保障勞動者和企業的合法權益。同時,向市民宣傳“權利本位”理念,引導市民正確認識,提高市民在立法、守法、執法和司法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和責任意識,促進城市民主法制化進程。拓寬市民參政、議政的途徑,強化市民政治參與的主體意識,引導市民正確認識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使市民能自覺意識到其主人公地位,參與大慶市的各項政治生活,更好地為政府獻計獻策。第三,推進民主進程,鑄造誠信社會、誠信政府、誠信市民的理念。推動大慶市地方政治建設民主化,要求所有的公務人員都必須牢牢樹立“主權在民”的意識本位,將人民的利益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時,轉變政府角色,由大政府向小政府進行轉變,鼓勵培養社團組織,形成社團管理逐漸代替政府的功能性。通過市場體系來配置社會資源,創造一種公平競爭、自由選擇的社會環境,推動社會整體的自我調節,推廣誠實守信的行為準則和價值尺度,鑄造誠信社會、誠信政府、誠信市民的社會氛圍。
積極切實推進依法行政。依法治市的核心在于行政機關是否依法行政。第一,行政權限的法定化。行政機關的行為均是來自于行政法的授權,凡是法律無明文規定的,均表明行政機關無此項權力。可是,行政機關在行使行政行為時經常推定擴大了行政權力的行使范圍,造成了行政權力的擴張,因此,行政機關應嚴格限制其自由裁量權,嚴格遵守行政權力的合法性要求。第二,行政執法行為規范化。各級行政部門應當嚴格按照本部門權利行使權力,嚴格按照法定權限和法定程序辦事。嚴格遵守行政執法規范化。第三,政府工作法制化。加強政府法制工作,實行重大行政決策聽證制。加強對政務的公開、自覺接受社會各方面的監督和批評。同時嚴格按照行政工作的流程,建立對不履行職責或違反法律規定濫用職權的追究制度,全面建立依法行政和依法決策的工作機制。
建立對公權力的有效監督制度。第一,發揮地方立法機關的監督作用。實現依法治市的過程中,必須強化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作用,檢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意見和建議,督促政府高效高質地為市民服務,行使好人民賦予的權力。第二,完善司法監督和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督。加強司法機關對行政行為實施的監督,保證法官和檢察官依法獨立、公正的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完全杜絕行政機關對司法機關的不良干預,切實保證司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司法監督。另外,進一步加強行政機關的內部監督。行政機關內部加強上下級、同級和部門之間的制約監督機構,促進層級監督的制度化。第三,充分發揮媒體監督、公民監督、輿論監督的作用。通過網絡、媒體等形式,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為的合法性進行監督和公眾批判;保護市民享有知情權和監督權,推動“陽光”行政的真正實現。同時,加強法制教育,提高市民法律修養與精神、增強公務人員的責任意識,減少因法律知識的缺乏造成的誤導大眾行為的現象,形成良好的批評與被批評的社會風氣,為輿論監督提供較好的社會環境。
大慶是一個資源型城市,堅持可持續發展是像大慶市這樣的資源型城市緩解資源約束和環境壓力、提高經濟增長質量效益、建立低碳經濟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途徑和新課題,而推進依法治市、創建法治大慶,是建設“兩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作者單位:哈爾濱醫科大學大慶校區;本文系大慶市社會科學研究項目“依法治市與大慶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成果,編號:0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