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規矩的先驅者
提到應用程序商店,繞不過去的就是蘋果的App Store。不僅因為它是先驅者,步其后塵的效仿者不可勝數,更因為它已經形成了一套相當明朗的營利模式。
按照官方數據,從2008年初至今,蘋果的App Store共創造了約14億美元的收入,其中開發者賺取了10億美元。比如一款免費的歌舞游戲Tap Tap Revenge下載量已經達到了20萬人次。它采用廣告盈利模式,現在每個月入賬100萬美元……。從這個角度看,iOS真是一個好平臺。
然而,由于iOS平臺專為蘋果自己的設備建立,姿態可是相當不“開放”的。
首先是編程語言—蘋果自家的Object-C,這是一種包含Smalltalk語言元素的非標準C語言。接著是測試工具XCODE,這貨最讓人傷心的一點就是從來沒有推出過Windows版本!也就是說,如果想要開發iOS平臺下的APP,最好首先要有蘋果Mac電腦。此外,蘋果雖然提供了眾多開發資料,但絕大部分都是英文……
即使成功開發出APP,也并不意味著就能成為App Store中的一員。為了保證APP的平均水準,蘋果擁有人稱“嚴格到變態”的審核上架制度,有時甚至會出現無端被拒的情況。有許多開發者等到花兒也謝了,依舊無法獲準進入。
有人把移動應用市場比作一個個花團錦簇的花園。蘋果家的花園圍墻很高,高壓電網很兇,采花大盜很多都出師未捷身先死。當然,也有一些冤死鬼。君不見前些日子蘋果一個“例行檢查”,奇虎360就沒躲過“被下架”的命運!
2月7日,蘋果對外發布一份聲明,警告應用開發者不要違規操縱App Store的APP排名,否則可能被封殺。
開放三年后的“反恐之戰”
有了iOS的“封閉”,就有Android的“開放”。Android系統從一誕生開始,似乎就是為了和iOS對著干而來的。
Android選擇了在編程語言中人氣很高的Java語言,自然是想迅速收獲大批開發者。而且,它還允許任何一個注冊開發商(人員)即時發布自己的APP!
“谷歌的目的是先把APP數量沖上去,這就有點像BBS論壇的灌水。而過去一年,這一數值達到了爆發式增長。”硅谷Android開發者社區創始人David Cao如是說。
因為開放,它成為了眾多OEM廠商的必然選擇。也是因為開放,導致它沒有統一的設備標準。開發者花費了比iOS平臺多得多的時間來調試維護,卻未必能獲得相應的收益。
“運行在Android的應用程序絕大部分都免費,但這是有原因的。”Android開發者社區的一位會員說,“我們都希望能將勞動轉變為資金價值,但事實上你很難推行付費應用。因為一旦推行,‘寄生蟲很快就會拷貝你的創意并推出更低價的應用,或者干脆免費。截至目前,蘋果App Store仍是開發商一個更具商業意識的選擇。”
還是因為開放,Android給了開發者揮灑才華的秀場,同時也給了黑客自由馳騁的疆場。于是,Android市場(包括官方和非官方的)還背上了“吸引惡意軟件”的惡名。
不過最近,Android Market推出了一套全新的安全服務體系—Bouncer,目的是反病毒、反木馬、反間諜應用。看來谷歌也意識到了開放帶來的負面影響,無法坐視不管了。
Android


后發者真有優勢嗎?
遙想去年2月,諾基亞和微軟終于“搞基”成功,業內人士普遍都看好兩家的“軟硬結合”。究竟它們的合作是“No-Win”還是“Win-Kia”暫時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在iOS和Android正如日中天的時候,諾基亞和微軟的聯手直接把新興的手機移動操作系統WP7抬上了與它們分庭抗禮的位置。
與谷歌不同,微軟明顯是借鑒了iOS的開發模式,也是封閉系統。就連在設置門檻對開發者進行甄選上,微軟也與蘋果保持步調一致——注冊費每年99美元,交不出就免進!它只支持兩種屏幕尺寸,所以要維護自己的APP也是比較輕松的。
WP7在編程語言、資源文檔和“群眾基礎”方面的優勢不必多說,而且在籠絡開發者上確實自有一套手法,中文資料相當豐富。開發工具不用多說,有Visual Studio和Expression Blend這兩大神器。
目前該平臺只作為手機平臺而存在,市面上并沒有其他類產品使用該系統。雖然有諾基亞這樣的老牌手機場上合作,但iOS和Android相比,無論應用數量和開發者人數,都只能說是大有潛力而已。
戰國時代
手機平臺
除了這三家之外,當然還有Symbian、Meego、Rim、WebOS和三星的Bada,甚至還有基于Android的Ophone等平臺,頗像尚未實現“車同軌,書同文”的戰國時代。不通用的技術規則之下,“一套代碼走天下”這種事純粹是癡人說夢而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選擇“正確”的開發平臺才是當前開發者們要面臨的第一次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