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網融合后,有線電視網絡已由區域壟斷視頻業務轉變為與電信運營商在融合業務范圍內開展寡頭競爭。本文通過對三網融合背景下有線電視網絡的視頻、語音和數據業務競爭進行建模分析得到各類業務均衡價格與雙側用戶的交叉網絡外部性、同側用戶的網絡外部性、用戶需求價格彈性和運營成本等要素的性態關聯,從而為各類業務定價作指導。
【關鍵詞】有線電視網絡定價外部性
從2010年1月起,我國有線電視產業邁入了三網融合的新紀元。2011年3月公布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將三網融合明確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提出推進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有線電視企業將從純粹的電視服務提供商轉變為提供視頻、數據甚至包括語音業務的綜合運營商,電視產業的區域完全壟斷格局將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電視與電信之間的寡頭競爭。在新的競爭背景下,有線網絡運營商如何對視頻、語音和數據業務進行定價值得深入研究。
一、視頻業務競爭定價
視頻業務是有線網絡運營商的根本業務,具有典型的雙邊市場特征。Armstrong討論了壟斷平臺、雙邊用戶均單歸屬時的兩對稱平臺和某一邊用戶多歸屬時的兩平臺競爭定價問題,其分析的核心為交叉網絡外部性,這正是有線網絡運營商與電信運營商開展視頻業務競爭的關鍵要素。而Doganoglu & Wright在用戶接入歸屬特性上拓展出部分多歸屬的概念,這與實際情形中的有線網絡運營商的雙邊用戶的接入歸屬特性更為貼近。
(一)兩網絡平臺競爭定價模型
現考慮兩家網絡平臺處于長度為1的線段兩端,均能夠向電視用戶B和電視頻道S提供接入傳輸服務,并按接入費形式收費。電視頻道和電視用戶的總數均為標準值1,且在區間[0,1]上服從均勻分布。平臺i向電視頻道和電視用戶收取的接入費分別為piS和piB;電視頻道和電視用戶選擇接入平臺i的數量分別為niS和niB;i=1,2。電視用戶基于電視頻道的交叉網絡外部性系數為α,電視頻道基于電視用戶數的交叉網絡外部性系數為β。兩平臺提供電視頻道接入服務的單位差異化系數為t1,表示電視頻道間的同質競爭程度;提供電視用戶接入服務的單位差異化系數為t2,表示電視用戶對同質化節目的反感程度。由于兩種差異化系數產生的根源一致,故t1=t2=t。
圖1平臺雙邊用戶的部分多歸屬時的三種效用情形
由于電視頻道和電視用戶均為部分多歸屬,在[0,1]區間上的用戶效用可能存在三類情形(見圖1)。假設電視頻道與電視用戶接入平臺的基本效用分別為u和v,單歸屬于平臺1的頻道效用為u1s=u+βn1B-p1S-tz1;單歸屬于平臺2的頻道效用為u2s=u+βn2B-p2S-t(1-z2);多歸屬頻道的效用為ualls=u+β-p1S-p2S-t。同理,可得用戶的三種情形下的效用函數。
假設兩個平臺同時開始經營,雙邊用戶同步選擇歸屬。位于zi處的某頻道選擇單歸屬于平臺i的條件是uis≥ualls(i=1,2),因頻道總數為1,且zi在[0,1]上服從均勻分布,故。同理可得。聯立求解可得公式(1)。在不考慮固定成本和邊際成本的情況下,平臺企業i的收益為,其中為獲取最大利潤,平臺雙邊用戶的均衡定價為公式(2)。
(二)競爭定價分析
接入需求價格彈性為負和平臺取得最大化收益的充分不必要條件是且。這是因為。此時,平臺雙邊均衡定價為正。
雙邊價格函數分別對t求偏導均大于0,這說明平臺雙邊的定價與電視頻道節目的同質化程度正相關。當接入平臺的頻道節目越趨同,頻道之間競爭越激烈,平臺應收取更高的接入費用。
雙邊價格函數分別對α,β求偏導,得且,而與的正負不確定,這說明平臺一側的定價與另一側基于該側接入用戶數的網絡外部性程度負相關,而與該側基于另一側接入用戶數的網絡外部性程度沒有確定關聯。
二、語音業務競爭定價
三網融合雙向準入政策的推進意味著有線網絡運營商有權利用寬帶網絡開展語音業務。對于語音用戶而言,獲取網絡外部性是其接入語音業務運營商的主要目的。當語音用戶進入某一通信網絡后其轉出成本十分巨大,有線網絡運營商唯有與在位電信運營商互聯互通才可能拓展該市場。
有線網絡運營商與在位電信運營商的互聯互通有兩種模式——租用電信運營商的局間鏈路或者自建局間鏈路。前者對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要求較低,能夠迅速開展語音業務運營,但是往往需要支付較高的網絡租賃費用,不是長久之計,因而后者才是有線網絡運營商發展語音業務的長久之路。
(一) 語音業務互聯競爭定價模型
考慮市場中僅存在兩家語音業務運營商。運營商1為滿足其用戶與處于異地的運營商2的用戶通話的需求,向運營商2租用目標地本地環路。運營商2先制定租金價格,運營商1再據此制定服務定價。
將運營商1的始發成本(指本地回路傳輸成本)和中繼成本(指局間鏈路傳輸成本)總和記為c0,將運營商2的始發成本記為c。假設運營商2對運營商1制定的接入費為a,運營商1向用戶收取的通話費用為p。運營商1的服務需求量為q,則運營商2的接入服務量也為q。
假設運營商1的服務需求量僅與價格有關,需求價格彈性為η,則根據需求價格彈性的定義可得:。兩家運營商均以利潤最大化為決策依據,利潤函數分別為和。
對于運營商2設定的接入費a,運營商1將制定通話費用p(a)使得其利潤最大化。此時滿足,求解得。將其代入運營商2的利潤函數,求解max π2,得,同時得。
(二)競爭定價分析
考察兩運營商定價函數可以發現,運營商2提供互聯服務的前提條件是用戶的需求價格彈性滿足η>1。這是因為運營商2提供互聯服務的前提是a*>0,即。
將運營商1和運營商2的均衡價格分別對c0,c和η求偏導,可得對c0和c的偏導均大于0;對η的偏導均小于0。因此,兩運營商的均衡價格與運營商1的初始成本和中繼成本之和成正相關,與運營商2的初始成本成正相關,而與用戶的需求價格彈性成負相關。
三、數據業務的模式間競爭
數據業務是三網融合背景下有線網絡運營商的重點推進領域。由于互聯網的價值在于網絡上任意兩點的可通信,有線電視網絡需要與電信網絡互聯互通,此時雙邊用戶均存在單歸屬激勵,而目前影響雙邊用戶接入歸屬選擇的通信質量也將隨著寬帶的改造變得無差異。
同視頻業務體系類似,數據業務體系中的有線電視網絡也是典型的雙邊市場,網站和普通用戶之間也存在交叉網絡外部性。此外,互聯互通背景下同質網站面臨更為激烈的同質競爭能夠產生顯著的負網絡外部效應。
(一)數據業務雙邊定價
假設某網絡平臺兩邊分別為網站S和用戶B提供接入服務,收取pS和pB的接入價格,邊際成本分別為cS和cB。雙邊用戶根據自身效用的大小選擇接入網絡平臺,接入平臺的網站數量為nS,用戶數量為nB。設網站基于用戶數量的交叉網絡外部性系數為β,用戶基于網站數量的交叉網絡外部性系數為α,網站間的網絡外部性系數為γ。則某一網站接入平臺獲得的效用為,某一用戶接入平臺獲得的效用為。網站和用戶的接入條件分別為us>0和uB>0。
假設平臺雙邊用戶的需求函數分別為且滿足,,,不考慮平臺提供網絡接入服務的固定成本,則平臺的利潤函數為。求解該函數最大化時的最優解得到雙邊用戶均衡價格為:
(3)
(二)均衡定價分析
雙邊用戶的均衡接入價格與接入服務成本正相關。這是因為。這說明較高接入成本決定較高的收費。
雙邊用戶的均衡接入價格與該側用戶對另一側用戶產生的網絡外部性負相關。這是因為。這說明若某側用戶對另一側用戶產生的網絡外部性效用越大,那這一側用戶對平臺產生效益更重要,平臺需要降低價格來吸引住該側的用戶。當平臺某側對另一側的交叉網絡外部性強度足夠強時,平臺對該側用戶甚而可能采取零價格或負價格(即價格補貼)策略。
網站一側的均衡接入價格與網站間的同質競爭程度正相關。這是因為。這說明網站間的同質競爭程度越激烈,網絡平臺向其收取的接入定價越高。該性質向網站經營者提出了差異化經營的建議。
雙邊用戶的均衡接入價格中的部分表征了交叉需求價格彈性。由于,同理,其中是網站或用戶的當側需求價格彈性。則雙邊用戶的均衡價格轉化為和。一般情形下,由于網路平臺向雙邊用戶收取正價格,故。隨著增大,變小,即某側用戶的需求價格彈性越大,平臺對其的定價越低。
四、總結
三網融合后,有線電視網絡的業務鏈得以擴充,由僅提供視頻業務的完全壟斷型市場結構向融合業務內的多寡頭競爭過渡,其視頻、語音和數據業務競爭定價需要關注多重因素。
在視頻業務競爭中,電視頻道和電視用戶對平臺企業都部分多歸屬。當滿足電視頻道的同質化程度同時大于平臺一邊用戶對另一邊用戶產生的網絡外部性時,平臺企業存在最大化利潤。當頻道節目越趨同、電視用戶從頻道節目處獲取的單位效用越小,頻道商的接入定價應越高。當頻道商從電視用戶處獲取的單位效用越大,用戶的接入定價應越低。
在語音業務競爭中,電信運營商的出租條件是用戶需求價格彈性大于1。當兩運營商的初始成本和有線網絡運營商的中繼成本越高、用戶的需求價格彈性越低時,電信運營商應收取越高的租金、有線網絡運營商的定價應越高。
在數據業務競爭中,有線電視網絡與電信網絡必然互聯互通。網站接入服務成本越高、用戶從網站處獲取的單位效用越低、網站間的同質競爭越激烈、網站的接入需求價格彈性越小,網站的接入定價應越高;用戶接入服務成本越高、網站從用戶處獲取的單位效用越低、用戶的接入需求價格彈性越小,用戶的接入定價應越高。
參考文獻
[1]國務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Z], 2011.3.
[2]Armstrong, 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J].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6(37):668~691.
[3]Doganoglu, T. and Wright, J. Multi-homing and Compatibili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2006(24):45-67.
[4]拉豐, 梯若爾著; 胡漢輝, 劉懷德, 羅亮譯. 電信競爭[M]. 北京: 人民郵電出版社, 2001.
作者簡介:錢俊(1987-),男,東南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組織與產業經濟。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