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華祥,徐琴玉
摘 要:以歷史唯物論為視角,以辯證法為研究方法,從簡單的生產消費過程出發,得出最初生產的動力是主體的需求;進而以商品為對象,在分析了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得出社會一般生產的動力本質上也是需求,只不過這是間接的需求,是通過交換這一社會過程體現在生產主體上的消費主體的需求;最后以生產資料和需求為社會生產的變量,得出社會生產進步的結論。
關鍵詞:馬克思; 勞動價值論; 生產; 需求
中圖分類號:F014.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003-02
引言
現代西方經濟學是以新古典經濟學價值理論為基礎的,其核心是均衡價值論。新古典主義的經濟學家們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市場的供給和需求共同決定的。這包括兩層意思:一方面,生產費用決定了生產者愿意提供的商品價格;另一方面,商品對消費者的效用決定了消費者愿意提供的貨幣量。這已經解釋了商品的價格的形成及其變動的動因。由于生產者尋求利潤最大化和消費者尋求效用最大化,所以,當生產者逐漸達到邊際的生產狀況,消費者達到邊際效用的狀態,這時的價格便是均衡價格也即商品價值。很明顯,這里存在一個問題:不管是愿意供給的價格,或者愿意支付的價格都是主觀上的。這讓人感覺到虛無縹緲,當然這里有其先進的地方,比如包括了主體偏好的因素。
相反的,馬克思堅持客觀價值論,認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上的無差別的社會勞動。商品具有二重性,一是使用價值,二是價值;而勞動又具有二重性,勞動的質形成了使用價值,勞動的量決定價值量。馬克思同時還強調了,勞動并不是它所產生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1]。雖然馬克思所主張的價值理論從本質上解答了商品的價值形成,然而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方法使得人們很難接受,人們更多地認為這種理論的分析忽略了主觀上的需要,從而馬克思所謂的生產反而是缺乏理性的盲目。計劃經濟的低效似乎也證實了這一點。然而,對馬克思價值理論的深入分析得出了相反的結論。
一、馬克思關于生產與消費的辯證分析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是以唯物史觀為視角,以辯證的方法論為基礎的,強調研究對象不應該被孤立地存在。馬克思認為:“被斯密和李嘉圖當做出發點的單個的孤立的獵人和漁夫,屬于18世紀的缺乏想象力的虛構。”[1]“說到生產,總是只在一定社會發展階段的生產。”[1]3同時,研究生產不能就只關注生產,研究消費也不僅僅是消費;生產直接也是消費,消費直接也是生產。正如他對反對政治經濟學的人的批評:“好像這種割裂不是從現實進入到教科書中去的,而相反地是從教科書進入到現實中去的。”[1]
(一)生產的視角
生產從主體來看,生產者如工人,在進行生產的勞動過程中必然需要能量(也可能是別的形式)的消耗。從客體來看,生產正是以一定生產資料消耗的形式才有了產出。這是符合唯物主義觀點的,也是我們主觀上可以理解的——我們不能只是想象便有了產出。從生產的視角,生產直接也是消費包括三層意思:第一,生產產出了消費的對象,沒有消費對象便不能消費;第二,生產決定了消費的方式,生產產出的不是一般,生產產出了特定的對象,而特定的對象需要另一種生產的方式去消費;第三,生產不僅為需要提供材料,而且它也為材料提供需要。是由于生產通過它起初當做對象生產出來的產品在消費者身上引起了需要[1]。
(二)消費視角
消費形式的結果,最終實現了產品,這里的產品是活動著的主體的對象。這意味著消費是主體的消費 ,非主體的消費最終也將轉化為主體的消費,產品只有在消費中才成為產品。同時消費創造生產的需要,也就是創造出生產的觀念上的內在動機,后者是生產的前提[1]。
(三)生產是起點,消費表現為生產的要素
對于生產與消費的辯證關系,很容易引起人們對它的困惑——到底是誰決定誰。其實這是毫無疑問的。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一切答案都要回歸到它的本源。消費對于對象所感到的需要,是對對象的直覺所創造的[1]。而最初的需要來自粗野狀態的自然需要。就主體而言(主體可以是很多個人),生產和消費是一個過程的兩個要素,生產是實際的起點,是起支配作用的要素。消費,作為需要是生產活動的一個內在因素。簡單地說,主體通過生產活動,然后消費活動,最后又回到生產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消費活動本身是生產活動的內因,而生產活動是起點。
如圖1所示,很明顯,在生產消費這個過程中,生產是起點,但生產消費的循環不是簡單的循環,它是更進一步的。
圖1 生產消費過程
二、馬克思價值理論的主要觀點
馬克思的價值理論最根本的就在于它的客觀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它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第二它是不以時空的變化而轉移的;第三,它是不依自身存在形式的改變而變化的[2]。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市指商品不是憑空想象的,商品的價值表明人類自身的資源消耗,是一個成本范疇。不依時空的變換為轉移是指同一種商品不會因時間地點的改變而改變,這里強調的是商品的社會屬性,也就是對商品的價值來說的。不以自身存在形式的改變而改變同樣是對社會價值來說的,這表現在凝結在其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會因為價格、壟斷價格、價值之間的形式上的轉變而改變。
馬克思進入到社會這個抽象中最終找到了其中最為簡單的范疇——勞動。勞動的社會屬性包含了兩個方面。一方面勞動是社會的勞動,不是盲目的。每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都包含著一定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或者有用勞動[1]。我們稱這種勞動是質的勞動,它形成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當抽離勞動這個質的不同的時候,我們發現每一種勞動包含的僅僅是社會的一般性勞動,而這形成了商品的價值。就價值量來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量,不過這種勞動已經化為沒有質的區別的人類勞動[1]。我們稱這種勞動為勞動的量。現在我們已經清楚了勞動及其所決定的商品之間的關系——勞動的二重性決定了商品的二重性,也就清楚了價值決定的本質。
至于價格,馬克思認為這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形式。商品價值經過簡單價值形式、擴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和貨幣形式等幾個階段。在這里,馬克思并沒有排除市場外部性對價格的影響,他認為商品的市場價格受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而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只不過這里馬克思又更進了一步發現了市場的供求最終仍然通過影響價值來決定價格。當商品經濟發展到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的時候,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的競爭導致利潤率趨于平均化,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而生產價格同樣需要用貨幣表現出來,這時市場價格圍繞生產價格上下波動[2]。
三、馬克思生產的內在動因分析
進入到商品這個對象,商品是用于交換的勞動產品,用于交換目的的生產即為商品生產。既然商品是用于交換的產品,那么商品的消費主體和生產便不能同一了,于是乎消費形成的對產品需求不也不能直接地被生產的主體所知道。好在馬克思的生產不是單獨的隔離的生產,他一直都不曾脫離整體,正如他強調勞動是無差別的社會勞動,同時交換本身將不同的主體聯系在了一起。
正如第二部分所述,馬克思分析了一般意義上主體對于生產消費這一過程的辯證關系,得出了圖1所示的結論。即生產是過程的起點,生產產生的對象在消費的過程的觀念產生需求,進而返回到生產的起點。或者可以簡單地說,需求是生產的內生變量。然而第二部分的結論是一般意義的,我們需要驗證在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上是否同樣適用。
商品這個對象承載了社會性勞動,勞動的二重性不單造就了商品的二重性,這里還包含一層意思:勞動這個生產過程是帶著社會目的進行生產的。這已經在第三部分說明了。而這里的帶目的性的生產,即是作為生產的內因的需求。當然這個生產的動力需求不是直接的需求,它是在社會分工中通過交換或者說流通而由生產主體間間接了解到的。馬克思認為:“這種勞動對別人是否有用,它的產品是否能夠滿足別人的需要,只有在商品交換中才能得到證明[1]。
現在我們已經得出了馬克思價值理論所包含的生產的動因了,它是需求,然而這需求是確實的,是作為生產的內因存在的,需求最終來自于對生產的商品這對象的觀念上的想法。所以,我們可以用前一生產消費過程的消費對象或者說生產的商品的價值抽象維新生產的動力,即需求。于是得到:Y=F(K,Y0)。其中K為生產資料,Y0為前一期生產的商品,Y為當期生產的商品。在這里我們驚奇地發現,被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家們認為的外生的、主觀上的需求早已經在馬克思價值理論中合理正確地包涵著了。同時正式Y0和Y的不同,Y是在Y0的基礎上想要的更進一步,這暗示著財富的不斷擴大的過程。
四、結論
對于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分析只能更真切地認識到它的科學性。那些批評馬克思主義的人們必須審視自己是否真的了解了馬克思的經濟理論。馬克思的經濟理論是博大精深的,所謂的計劃經濟的失效只是人們沒有了解馬克思所包含在其經濟理論的內生需求的一面。那種理所當然地關起門來的計劃經濟當然不是馬克思的想法。在現實生產活動的過程中馬克思價值理論揭示我們:經濟發展要立足當下,了解實情,進而在現實需求及有限資源的條件下進行生產活動。這正好也印證了當下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政策。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
[2]趙茂林.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新古典經濟學價值理論的比較[J].經濟縱橫,2011,(8).[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