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斌
【摘要】農民工是中國社會變革的特殊產物,近年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開始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相關的新聞報道常見諸于報端。從認知隱喻的視角,通過對新聞報道中出現頻率相對較高的“商業”、“流水”、“城堡”、“戰爭”等幾組概念隱喻的分析,探討新聞報道所構建的農民工及其蘊含的意識形態。
農民工是中國社會變遷時期的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中國城鄉二元社會結構和戶籍制度使得這一特殊群體遭遇到了許多尷尬和麻煩。近年來,農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狀況引起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學者們也從不同角度對農民工進行了理論和實踐方面的研究和探討。①②通過分析《人民日報》中有關農民工的新聞報道,從認知隱喻的視角來探討新聞話語是如何構建和再現農民工。
批評隱喻方法
傳統理論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現象。③Lakoff和Johnson(1980)認為隱喻是人們以一種事物去理解和體驗另外一種事物,④隱喻不僅對語言而且對人類認知也起到重要作用。作為一種認知活動,隱喻將具體的、人們熟知的經驗和知識領域中的常識性的意義傳遞到更加抽象和不熟悉的領域。Fairclough指出,當我們用y來描述x時,y所包含的所有的意思、“意識形態傾向”、內涵意義、聯想意義等全部被投射到x,因此我們通過y來談論x,通過y來理解x,⑤隱喻有助于社會現實本身的構建和理解。本研究基于Charteris-Black(2004)提出的批評隱喻方法,⑥對1987年至2007年期間《人民日報》中與農民工相關的2076篇新聞報道進行分析,探討農民工在中國主流媒體中的話語建構。
幾組概念隱喻的分析
我們使用AntConc3.2軟件的檢索工具確定和計算每個隱喻表達的頻率,并根據它們各自所屬的始源域—目標域的不同將所有隱喻表達進行分組,出現頻率相對比較高的幾組概念隱喻為“商業”、“流水”、“城堡”和“戰爭”隱喻。表1是語料庫中隱喻的使用情況,使用頻率最高的隱喻表達為“商業”隱喻,占52.64%,其次是“流水”隱喻,包括“水力資源”、“水災”和“容器”隱喻。
“商業”隱喻。“商業”隱喻是最顯著的隱喻。“農民工”被構建為勞動力資源,被運輸和供應給市場進行交易。他們可以像貨物一樣被儲存在勞動力市場,根據訂單的要求,還可以被“加工”和培訓,提高“質量”,幫助他們更好地“銷售”自己。如:
1、充足的勞動力市場供給可以為國企改革帶來壓力。(2001年6月18日)
2、日照市勞動保障部門及時了解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狀況……制定出有針對性的訂單式培訓計劃,提高學員的崗位適應能力。(2007年6月17日)
其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組隱喻表達是描述有關工資問題的詞語,占57.83%。如“拖欠”(2600次)、“清欠”(575次)、“討薪”(152次)、“追討”(109次)、“償付”(108次)、“血汗錢”(86次)、“清償”(71次)、“討工資”或“討資”(35次)、“欠條”(27次)、“追薪”(18次)“追繳”(18次)、“討債”(16次)、償清(15次)、“辛苦錢”(15次)、“賴賬”(8次)、“積欠”(8次)、“拖欠鏈”(4次)。農民工被建構為弱勢群體,經常遭受不公正的待遇,尤其是工資拖欠問題經常困擾著農民工。
“流水”隱喻。在語料庫中,農民工被再現為流體,大批的農民工從農村進入城市就好比隨著流水流入河流或者海洋的物體。水的流動會產生一定的能量,如果合理地加以控制便可以將其轉化為水力資源。對民工流進行很好的管理,他們就可以成為十分有用的資源,極大地促進城市的發展。語料庫中的絕大部分“流水”隱喻都將農民工構建為可以加以利用的水力資源和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肯定了農民工對城市和社會經濟發展所做的積極貢獻。江河湖海的水可以造福人民,也可能成為水災,對人類構成威脅和危險。這股“民工流”也會給城市帶來麻煩,增加城市的負荷和管理的難度。大量流動人口無序、盲目地流動也會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增加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可能會成為一股危險、甚至毀滅性的力量。因此,必須疏通渠道,對其“水量”和“水流”加以一定的管理和控制,促使其合理、有序流動。如:
1、春節過后,大量民工再度涌入城市,為城市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2001年2月14日)
2、農民工的大量流入,增大了城市基礎設施的負荷,增加了城市規劃、交通、通訊、電力、自來水、市容等管理工作的難度,使城市人均資源相對減少,污染相對增加。(2007年2月7日)
3、無序盲目的流動不利于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穩定。(2007年2月7日)
農民工從農村涌入城市,給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們希望自己能被城市接納成為城市居民。然而,由于服務體系滯后、流動渠道不暢通、子女入學難等問題,他們還不能在身體上和心理上融入城市。
4、進城農民好像浮在水面的油,怎么也融不進去。(1989年4月13日)
“城堡”隱喻。城堡將城里和城外分割開來,城內的居民不允許任何人進入城內,分享他們的資源。農民工受到種種“入城條件”的限制,很難真正獲得同城待遇,“站在城市邊卻難入城市門”。盡管一些人闖進了城內,也僅僅是城市的匆匆“過客”而已。如:
1、農民工站在城市邊,難入城市門。(2007年9月10日)
2、在城市,他們只是手中緊握暫住證的過客。(2007年8月12日)
農民工雖然生活和工作在城市,但在身體和心理上無法完全融入城市的生活,他們處于城市的邊緣,或者更確切地說,他們生活在制度和文化的邊緣。
“戰爭”隱喻。一提起戰爭,人們不禁會聯想到戰場、軍隊、敵人、武器等。數量龐大的農民工就像士兵奔赴戰場一樣向城市移動,逐漸成為“新型勞動大軍”,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然而,他們進入城里之后還經常會受到侵擾。面對許多問題,如艱苦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低廉工資、拖欠工資等,他們不得不拿起“法律的武器”來抵御“敵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如:
1、現在,農民工已經成了中國產業工人的主力軍。(2007年2月12日)
2、但維權的根本還要靠讓他們“武裝”起來,賦予他們抵御用人單位侵權的“武器”。(2007年1月24日)
然而,多年來保守的觀念和體制很難馬上根除,農民工們要準備好進行艱難、持久的維權之戰,惟有依靠政府和全社會的齊心合力,他們才能最終贏得這場維權戰的勝利。
結語
新聞話語中出現頻率相對比較高的概念隱喻,即“商業”、“流水”、“城堡”和“戰爭”隱喻,這些隱喻構建了農民工的身份和生存狀態,反映了作者和人們對待農民工的態度。人們對待農民工的態度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社會的前進而發生變化,從負面態度向積極態度轉變,農民工從城市的“麻煩”轉變為“不可或缺的主力軍”。近年來,農民工的生活和工作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但是他們的身份依舊,“欠薪”等問題一直困擾著他們,他們的合法權益經常得不到保障,他們被構建為無法在身體和心理上完全融入城市的“外來人”、“過客”,是被邊緣化的、需要政府和社會幫助和保護的弱勢群體。需要媒體工作者、政府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用輿論和政策引導他們,幫助他們從身心方面做好進入城市生活的適應準備,還應給予他們更多的話語權,并加強輿論監督,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遇到的問題,努力構建和諧社會。(作者為華東交通大學國際學院教授;本文系江西省2010年社會科學“十一五”規劃項目“媒體話語中的身份建構研究”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0WX08)
注釋
①劉芳:“近年來關于城市農民工問題的研究綜述”,《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②周大鳴,秦紅增:“城市農民工研究的回顧與反思”,《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4第4期。
③Deignan,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 Amsterdam; Philadelphia: Benjamins Publisher. 2005.
④Lakoff, G.and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⑤Fairclough, Language and Power. London; New York: Longman. 1989.
⑥Charteris-Black, Corpus Approaches to Critical Metaphor Studies. Palgrave/Macmillan.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