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艷,陳明珠,鄭偉
摘 要:黑龍江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發展,大部分農村也出現了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和農民非農就業是振興黑龍江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黑龍江省;農民;非農就業
中圖分類號:F323.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030-02
一、黑龍江省農民非農就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黑龍江省農業生產力水平得到迅速發展,農村經濟取得了可觀的成就。與此同時,該省農村也出現了過剩勞動力,每年都有相當大比例的農民就近,跨地區從事非農行業。從城鄉的就業情況來看,在分布上,截至2007年,該省全部就業人口為1 827.6萬,其中城鎮就業人口為878.2萬人,鄉村就業人口為949.4萬人,鄉村就業人口占鄉村總人口的比重為53.9%。而1986年,鄉村就業人口為492.1萬人,從1986年到2007年,鄉村就業人數增加了457.3萬人。從就業結構上看,1986年,在鄉村總就業人口中,從事農林牧漁的人數為4 269 540人,占鄉村總就業人口的比重為86.7%,工業、建筑業的總就業人數為327 140人,占鄉村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6.7%,從事商業、飲食業、交通運輸、郵電業等其他行業的總就業人數為324 722人,占鄉村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6.6%;而2007年,在鄉村總就業人口中,從事農林牧漁的人數為6 751 454人,占鄉村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71.1%,其比值比1986年下降了15.6%,從事工業,建筑業的就業人數為1 208 432人,占鄉村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為12.7%,該比值比1986年上升了6.0%,從事商業、飲食業、交通運輸業和郵電業等其他行業的總就業人數為153 411人,占鄉村總就業人數的16.2%,該比值比1986年上升了9.6%。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農業部門的就業人數比值的下降,而第二、三產業的就業人數的比值上升,從一定程度上看出該省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現象普遍,農民離開農村,到城鎮謀生存。
二、黑龍江省農民非農就業存在的問題
隨著黑龍江省農業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農業內部產業結構的變化,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農民非農就業現狀的完善,農村經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然而,在農村勞動力走向市場的同時,大量“農民潮”所引發的問題以及農民非農就業問題,成為當前十分關注的領域。目前,黑龍江省農民非農就業形勢仍然嚴峻。
(一)農村勞動力實現充分就業難度增加
截至2011年9月,黑龍江省城鎮登記失業人數為34.9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38%。據不完善統計,農村剩余人口達到400多萬人,占農村總人口的約25%左右。如此龐大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其轉移、安置問題極其嚴重。如果將他們輸出到各個城市,就將使得該省各城市就業競爭更加激烈,城鎮失業率將達到更高水平。因此,跨省份輸送勞動力為權宜之計,但是,外出務工的工資、報酬水平及其人身安全不得不加以考慮。在就業成本增加的情況下,如何使農民打工的收入增加,這也是當前農民非農就業的一大難題。截至2004年前,該省轉移的農村勞動力數量達到350萬人,但占農村勞動力總量的比重僅為36.8%,僅實現收入近100億元。然而,隨著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釋放,黑龍江非農就業形勢依然十分嚴峻。
(二)非農就業的農民局限于市場謀生的最低層
由于黑龍江省農村勞動力的整體素質、綜合能力、技術水平均較低,制約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層次和轉移領域。一國經濟在向更高層面發展過程中,必然對從業人員的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當前,我國工業化正處于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技術型升級的轉軌時期,其對高技能、高素質從業人員的要求自不待言。我國農村從業人員文化程度低,1996年,全國56 147.9萬的農村從業人員中,受過高中以上教育的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占38.04%,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2.15%,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占14.01%。全國農村從業人員總的平均接受教育程度為6.66年,剛剛超過小學畢業水平,農村女性從業人員的平均受教育程度為5.98年,比男性平均受教育程度7.26年低1.28年。黑龍江省農民的現狀也是如此,因此農民的自身現狀決定其不能滿足城市化發展、市場經濟發展對高素質、高文化層面、高技能的勞動力的需求,也不能很好地將農業推向現代化水平。
(三)城鄉分割的勞動力市場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的調節作用極其重要。同樣,在勞動力市場,其資源的優化配置也要通過市場的調控來實現。因此,勞動力市場的完善程度直接關系到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然而,我國由于嚴格的戶籍制度,不僅使得城市,與農村的勞動力市場分離,而且也使得城市與農村的勞動力的流動受到限制,使得我國的勞動力市場出現城鄉分割的狀態。即使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需要補充勞動力時,由于勞動力的長期分割,短期地區域性的勞動力流動都會給流出地、流入地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我國勞動力市場的不完善,嚴重侵犯了農民非農就業的自主權,大大增加了農民就業的成本,不僅使農民在非農擇業中表現極大的盲目性,而且給農民的就業和日常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困難,阻礙了農民非農就業的歷程。
三、制約黑龍江省農民非農就業的障礙分析
(一)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落后
黑龍江省作為東北老工業基地之一,其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較早,政府出臺大量政策扶持該產業的發展,但是卻忽略了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致使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閑置在農村,無法實現就近轉移,或者跨地區轉移,但該種轉移成本高,不是農民首選的擇業方式。這種情況在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等城市,現象普遍,這些城市工業發展及其雄厚,重工業基礎良好,但是其他產業發展及其滯后。近些年,國家大力倡導:“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這對黑龍江省的重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的環境,但是卻給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勞動密集型等第三產業無法得到充分發展的空間,就不能吸納農村過剩的勞動力,在農業部門內部消化飽和情況下,農民非農就業問題得不到順利解決。
(二)勞動力市場不健全,培訓機構不健全
當前,黑龍江省由于專門對外出務工的勞動者的培訓機構缺乏,培訓機制落后,以及務工中介部門缺乏,農民在進城務工之前沒有一定的就業指導和技術培訓,導致農民進入城市后,再加之客觀因素:語言不通、環境陌生、生活習慣不適應等,致使農民非農就業道路艱難,而且在心靈上還受到極大的傷害。同時,在勞動力輸入地也沒有相關部門對該類問題給予重視,沒有將本地市場勞動力供需情況對外公開發布。機構的缺乏、信息交流的缺失,阻礙了該省農村勞動力合理、有序的流動,使農民非農就業現狀更加惡化。
(三)扶持農民非農就業的資金缺乏
目前,黑龍江省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已從無序化向有序化發展,但仍然缺乏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各種培訓機構、組織等投資力度仍然缺乏,這主要是由于該省農民非農就業的資金扶持力度依舊匱乏,當前該省農村轉移剩余勞動力的資金主要農民自己來籌集。然而,隨著農業收入的降低,該省大部分農民承擔這些資金的能力下降。
Analysis of the non- agriculture employment of the farmer inHeilongjiang province
ZHANG Hong-yan,CHEN Ming-zhu,ZHENG Wei
(Finance and public management college,Harbin commerce university,Harbin 150028,China)
Abstract:The province of Heilongjiang is one of the old industry bases of northeast, turning along with the industrialization, city of develop continuously, big and parts of villages also appeared a great deal of villagesurplus labor force, carrying out the village labor force to transfer effectively is important factor that develop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ilongjiang with the farmer non- agriculture employment.
Key words:Heilongjiang province; farmer; non- agriculture employment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