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迺裕
摘 要:我國傳承五千多年的傳統農業方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農耕文化,它的保守和封閉性對今天的縣域城鎮化發展形成了制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現代農業生產的科技化、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經營,為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和促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搭建了平臺,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為發展縣域第二、三產業提供了條件,為縣域城鎮化建設夯實了基礎。
關鍵詞:農業;城鎮化;發展途徑;廣西省全州縣
中圖分類號:F299.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032-03
我國第十二個五年發展規劃的主要指標要求,今后五年的城鎮化發展年均增長為4%,從2010年的47.5%,增長到2015年的城鎮化率51.5% [1]。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的城鎮化率,意味著有近1 000萬人要進城。除勞動力,還有老人、家屬、孩子,以及剛剛出生的嬰兒。大城市容納不了,甚至省會城市都不可能容納得了,而更大量的是遷入縣城和鎮[2]。
一、傳統農業基本特征及對城鎮化發展的制約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長期形成的傳統農業在中國長期占有重要地位。傳統農業主要是通過傳承、應用生產活動中積累的經驗來發展生產,以畜力牽引或人工操作的鐵農具為其生產力標志,以谷物種植為主,多種經營。以“天、地、人”合一理論為核心的農學理論,即把農業生產中天、地、人三者看成是彼此連接的有機整體,在重視人對自然調控的同時,更順其自然,既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又不違背自然規律。“在自然經濟上,社會是由許多單一的經濟單位(家長制的農民家庭、原始村社、封建領地)組成的,每個這樣的單位從事各種經濟工作,從采掘各種原料開始,直到最后把這些原料制成消費品。”[3]生產力落后,直到戰國以后,全國大部分地區才使用鐵器,鐵農具逐漸取代木石農具,成為主要的農具。到了清代康熙時期,完全廢除了匠籍制度,任民自行開礦興業,進一步促進了民營手工業的發展[4]。經濟形式主要以賦稅形式流向政府;其次以地租形式流向地主、寺院或政府,以及自家留用和以商品形式流向市場。其農產品除了繳納租賦、自用外,還需要拿出一部分到市場上出售,換取貨幣,以便購買自家不能生產的鐵農具、食鹽等生產、生活資料。
與中國傳統農業相對應的是中國傳統農耕文化的保守和封閉,具有重農本輕工商;重穩定輕開發;重人治輕法治;重中庸輕競爭;重考據輕創造;重倫理德行輕科學;重感性輕理性;重權術治理輕生產;重人情輕交易;重集體輕個體的特點[5]。中國傳統農業歷經幾千年,祖祖輩輩滿足于自給自足,人們分散在各地的田野,辛勤耕作。整個社會的人群主體農民大都束縛在土地上,他們無力進行農產品的加工和貿易,無意識進行農業生產以外的創收致富,長期禁錮在封閉保守的社會環境中,造成中國城鎮化起步晚,于1840年的鴉片戰爭才起步,比世界城鎮化的歷史開端晚了40—80年。到1949年,全國只有135個市和約2 000個鎮,城鎮人口5 765萬人,人口城鎮化率僅10.6%。到醫治戰爭創傷、恢復國民經濟的1952年,全國也只有158個市和2 000多個鎮,城鎮人口僅為7 163萬人,人口城鎮化率也只有12.5%[6]。
二、發展現代農業是推進縣域城鎮化進程的基本保證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現代工業初具規模,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現代農業在繼承傳統農業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壯大。與傳統農業相對應,現代農業是以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為主要標志的農業。現代科技的應用,使農業的的內涵、結構、體系等方面發生巨大變化,生物技術的發展和應用使農業成為技術密集型產業,計算機和信息技術的應用使農業逐步成為可控性行業,材料、能源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應用使農業生產領域不斷擴展,與其他行業相互融合。現代農業徹底改變了以手工勞動為主的生產方式,實現了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社會化的大生產,大幅度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7]。現代農業是現代技術、資金等現代生產要素相結合的產物。城鄉信息、技術、人才、資本、設施、市場等各類生產要素不斷地向農業生產核農業經營的領域滲透和延伸,使農業投入要素現代化水平和集約化程度日益提高。現代農業以資源節約和可持續發展為理念,強調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增強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國現代農業的發展,第一是構建現代農業的產業體系,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加快推進農業經營體制、機制的創新。還要選準產業形成的切入點,從當地自然條件和發展實際出發,根據市場需求,發展各具特色的現代農業。例如,廣西全州傳統的禾花魚獲得了產地的認證和地理標志認證,可發展特色水產業。該縣保持“全國優質高產示范縣”、“全區水產優質縣”的榮譽。打破區域行政界限,進行組團發展、專業化經營,不斷延長農業產業鏈。利用中國釀酒企業前三強之一的華澤集團(金六福)的實力,打造金六福湘山酒業,使其成為廣西第一白酒生產基地,逐步形成以酒類、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農產品深加工體系。第二是進一步加強對發展現代農業的服務和支持。加大農業機械投入,有計劃、有組織、搞聯合,使機械發揮最大的效益。加大農村生態環境投入,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強農村公共服務,要按照市場需求,為農民提供產業發展信息技術服務,組織農民按市場需求發展生產;提供政策服務,促進農業結構優化,發展特色農業。第三是提供人才服務,培養引進農業科技人才,開展勞動技能培訓。要創新農業經營體制,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的市場化、集約化、規模化,進一步推動土地資源向土地資本轉變;要創新農業管理體制,對農業的產前、產中和產后管理服務部門進行資產、組織和職能調整,構建服務于產加銷一體化的管理體制。第四是要創新農產品流通體制,加快重要農產品的市場化進程,建立規范的市場監管機制。建立一批高效益、標準化的區域性科技示范園區或基地,發揮園區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產業發展。第五是引導、鼓勵龍頭企業和民間科研機構、專業技術協會等社會組織參與技術推廣。通過現代農業的發展不斷推進縣域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的進程。
三、農業背景下的縣域城鎮化發展的途徑與策略
(一)以科學規劃為先導,合理引導縣域城鎮化有序發展
科學規劃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是縣域城鎮化發展的歷史經驗總結。結合各地的實際和“十二五”發展目標以及縣域城鎮發展的歷史沿革、現狀、經濟發展狀況、人口數量及素質教育、交通、信息、醫療、服務等各項基礎設施的現狀和發展預期,因地制宜地制定縣域城鎮化發展的詳細規劃。要珍惜每寸不可再生的國土資源,守住我國土地面積18.18億畝紅線。從國情、區情、縣情出發,搞好土地整理工作,按照先補后占,占補平衡的要求,務必珍惜土地資源。科學規劃,合理有序地引導縣域城鎮化可持續發展。
(二)以縣域中心城鎮為龍頭,輻射和帶動城鎮化發展
利用縣域中心城鎮基礎設施功能較為完善的優勢,適度集中發展中心城鎮,通過縣域中心城鎮的核心作用,輻射和帶動周邊城鎮發展,促進城鎮在區域布局上的空間集約化發展,走適度集中的城鎮化道路。例如,廣西全州縣要在“十二五”期間,利用縣城的行政、教育、醫療、交通、通訊及各種服務設施功能完善的優勢,適度向城北新區擴展,并由上海的專家對縣城北新區進行規劃,完成5 000多畝的土地征收任務,各項基礎設施建設也逐步完善。以縣域的中心城鎮輻射和帶動周邊的城鎮發展。
(三)以發展縣域工業化為動力,拉動縣域城鎮化發展
通過工業化、城鎮化建設,拉動縣域經濟增長,促進城鄉經濟協調互動,走城鎮化、工業化和現代農業產業化同步發展的道路。廣西全州縣在“十一五”期間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0.16%,財政收入邁上5億元的門檻。得益于工業化發展,201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06.25億元,是2005年的3.6倍,工業占GDP的比重達到了50.2%,拉動GDP增長6.5個百分點。該縣政府充分利用廣西區鋁土礦資源豐富和農墾系統的土地資源的優勢,在紹水鎮開發工業園區(廣西桂北(紹水)工業集中區),廣西潤松集團旗下的廣西新寶鋁業鋁業發展有限公司入駐工業集中區,預計總投資6億元人民幣,占地500多畝,設計年產量15萬噸,年創稅超億元,安排就業人員1 000多人。工業集中區以廣西新寶鋁業為龍頭進一步延伸鋁產品的產業鏈,引進和大力發展小五金等配套產業,鞏固和發展獨特的資源型產業。
(四)以現代農業為載體,推進縣域生態城鎮化進程
現代農業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了縣域農村的生產、生活條件,促進了農村繁榮、農民增收。最有效、最直接、最具體的手段是縣域城鎮化協調發展。更好地促進城鄉間經濟、生活方式的互動,并能有效地促使、幫助農民成功地轉換生產經營方式,推動縣域城鎮化的發展。通過轉變農民的生活方式,對生產方式的反作用力,進而催生農村形成新的生產方式和發展模式,釋放生產力,來調動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方式。不斷加大農村生態環境投入,發展生態農業和生態、觀光旅游業,實現人類居住和環境的和諧友好,推進縣域生態城鎮化進程。
(五)以資源稟賦為依托,實現縣域城鎮區域協調發展
利用縣域城鎮豐富的國土資源和旅游資源,發展旅游業和礦產加工業,使國土資源和人力資源要素在縣域城鎮發展中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流動。以廣西全州縣為例,該縣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礦產資源,如天湖景區、湘山寺、三江口水域、城北的龍巖洞、枧塘的石雕奇葩—語錄山、龍水鎮的虹飲橋、永歲的燕窩樓、大西江的千年古樟、童母巖、炎井溫泉等。要以“桂林建設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契機,把旅游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打造天湖高山休閑旅游度假區、湘山寺華南禪宗文化旅游勝地和三江口水上運動等精品旅游線路,全面融入1小時大桂林旅游圈。利用礦產、交通、沿江、沿邊(省、縣)等稀缺資源,發展黃沙河、紹水、石塘等衛星體系城鎮化,進一步輻射和帶動文橋、廟頭、永歲、龍水、枧塘、才灣、咸水、百寶、兩河、東山、橋頭等鄉鎮,實現縣域城鎮區域協調發展。
(六)以政府引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可持續發展縣域城鎮化。在縣域城鎮化過程中,政府要制定城鎮發展方略,指導城鎮規劃,協調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綜合管理,引導人口流動。制定工業化發展政策和縣域經濟發展路線。要堅持政府引導和市場推動相結合,政府要通盤規劃和指導縣域城鎮化的科學化發展,采取多元動力機制推進縣域城鎮化進程,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和各方面的積極性,利用掌控的各種資源,提供必要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促進縣域城鎮各項事業快速發展。
中國的城鎮化發展道路不同于美國的自由放任式的城鎮化模式,也不同于拉美和非洲部分受殖民地經濟制約的國家城鎮化發展模。在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中國沒有固定的城鎮化發展模式,而是應該根據中國各地城鎮化資源稟賦狀況、歷史狀況,因時因地制宜地發展城鎮化,走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有利于經濟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具有各地特色的城鎮化發展道路。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10.
[2]紅旗大參考編寫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大參考(厲以寧)[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0: 159.
[3]列字.列寧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61.
[4]吳承明.中國資本主義與國內市場[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208.
[5]唐任伍.管理審視——中外經濟管理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16.
[6]劉斌,張兆剛,霍功.中國三農問題報告[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5:263.
[7]紅旗大參考編寫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大參考[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0: 215.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