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峰 計志宏
【摘要】社會主義新型孝文化體現時代性與文明性,民主性與平等性,科學性與和諧性等特征。應堅持普適性和民族性相結合、基礎性與先進性并重、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進、傳統性和現實性相結合等原則,重建孝文化的現代價值,營造孝文化的社會氛圍,促使孝道的制度化和法律化,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為構建孝文化提供物質保障。
【關鍵詞】和諧社會新型孝文化孝意識價值創新
新型孝文化的內涵特征
盡管到目前為止,對新型孝文化具體的內涵還沒有形成明確的共識。但大部分學者都認為新型孝文化應該成為能夠體現當代特點,與我國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相一致,能夠恰當地融入到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并為當前和諧社會的構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具體來說,應體現出以下特點:
第一,體現時代性與文明性。傳統孝文化建立在家族宗法制度和封建專制制度的基礎上,在歷代統治者和封建文人的推動下,孝道逐漸超越了家庭的范圍,泛化為政治倫理和社會倫理,甚至涵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成為束縛人們思想的工具,有很強的封建性。而當代孝文化不應再以社會倫理或政治倫理為起點和基礎,而應該重新回歸到家庭之中,以家庭倫理來規定親子之間的相互責任,確定子女實現孝道的德與行。與此相適應,在家庭內部的親子關系中也揉進了很多民主、平等的意識,使當代孝文化體現出強烈的時代特點。又由于新型孝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受到當代法律、法規的規范和社會道德、民風民俗的制約,孝道既要靠良心、愛心、孝心來維系,也要通過法律來干預。因此,當代社會,無論是孝道倫理規范還是行孝方式都更加文明化。
第二,體現民主性與平等性。這是新型孝文化最重要的價值理念。傳統孝文化的主要糟粕就是封建家長專制和君主專制色彩濃厚,在政治領域,以皇權為中心,強調君權至上,缺乏民主性和平等性。而當代社會,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人們的社會關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廣大人民在政治上、法律上是獨立的個體,享有國家法律規定的各種權利和義務,社會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同時,隨著民主化的進步,在家庭內部,父母與子女之間不再只是單向的義務和片面權利,雙方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父母對子女有撫養和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和盡孝的義務,家庭中互敬互愛,團結和睦。這種民主性和人格上的平等性是現代孝文化同封建孝文化的本質區別,也是建立新型孝文化的基石。
第三,體現科學性與和諧性。在傳統社會,由于封建統治者推崇,孝道倫理逐漸被污染而在實踐上走向畸形,愚孝的風氣愈演愈烈,行孝也呈現出一種宗教信仰式的狂熱,甚至出現了割肉療親、臥冰求鯉等自傷、自殘、自殺以全孝心、成孝道的極端行為。因此,傳統孝文化中存在著許多非理性或非人性的因素,和科學背道相馳。而新型孝文化應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它不但要徹底拋棄傳統孝道中的非科學因素,也不主張將那些殘忍、愚昧的行孝方式推及現代生活。而是要以科學理論為指導,建立適應現代生活方式,運用科學方式行孝、踐孝的新性孝文化。同樣,新型孝文化提倡尊老愛幼、關心他人,本著平等、誠信、寬容、互助的原則,處理與他人的關系,無疑將有助于我們當代和諧人際關系的形成。
總之,新型孝文化基本內容包含敬愛、平等、共享、和諧等理念。而其核心是尊老愛幼,是人與人之間的真愛,是建立在人格平等、權利和義務平等基礎上的“愛”與“敬”,這是現代孝道同傳統孝道的最根本區別,也是現代社會孝道的核心精神。
構建新型孝文化的原則
第一,普適性和民族性相結合的原則。傳承五千年文明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積淀了豐厚文化遺存,也打上了深深的民族烙印。其精華不斷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并成為社會主義新文化的重要內容,也是當代中國文化最具特色的部分。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新型孝文化的過程中,我們既要吸收中國傳統孝文化中蘊含著的中華民族共同的一些價值觀念,如尊老愛幼、孝敬父母、關愛他人、追尋人際和諧等,又要借鑒當代西方文化中的優秀成果,如平等、民主、博愛等,做到兼收并蓄、融會中西、綜合創新,構建具有普適性和民族性相結合的新型孝文化。
第二,基礎性與先進性并重原則。一方面,要真正重視孝文化在當代道德建設和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價值,大力培育和發展新型孝文化,廣泛傳播和弘揚孝文化,利用孝德、孝道來培育人們的善性善根,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打牢人性、情感、意志的根基。另一方面,又必須始終以發展著的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社會主義孝文化的重構,把握促進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方向。努力發揮當代孝文化在調整代際和家庭關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功能,并進而起到促進經濟和政治發展的作用。同時,還必須保持當代孝文化的不斷創新,與時俱進,立足于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的道德實踐,及時總結新規律新經驗,反映新的時代要求,尋找新的表達形式,解決代際和家庭倫理關系中的新問題。
第三,理論性與實踐性并進原則。堅持理論與實踐并進,是文化建設的普遍性規律和原則。重構孝文化亦不例外。一方面,要加強對傳統孝文化資源的整理發掘,加強對中外倫理文化的比較研究,加強對思想道德建設實際的調查研究,加強對當代孝文化的學理闡發與規范建構。另一方面,實踐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相對于理論來說,實踐具有先在性。歸根結底,社會主義孝文化來源于、形成于當代孝實踐,又要外化到實踐中,指導實踐的開展,并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同時,倫理文化本身是實踐性很強的文化,不落實到理論工作者自身實踐和人民群眾日常實踐中去的倫理文化,是沒有存在價值和生命力的文化。堅持理論和實踐并進的原則,要防止割裂二者的辯證聯結,避免陷于偏枯。
第四,傳統性和現實性相結合原則。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曾長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其合理因素理應成為當代新文化建設的基礎和重要內容。但“傳統并不是一個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過來的忠實地保存著,然后毫不改變地保持著并傳給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過程那樣,在它的形態和形式的無限變化與活動里,永遠保持其原始的規律,沒有進步。”①構建當代新型孝文化,必須堅持傳統性和現實性相結合的原則,既要繼承和弘揚傳統孝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又要結合當代社會實際對孝文化進行揚棄,并加以綜合創新,從而適應新形勢的要求。
構建新型孝文化的途徑和方法
第一,賦予孝文化以時代精神,重建孝文化的現代價值。一方面,我們要辯證地分析和肯定傳統孝文化的“現代價值”,找出其古今相通之普世價值理念,肯定其具有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和構建和諧社會需要的可用性功能。另一方面,在肯定其現代價值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創新,即賦予孝文化以時代精神和新的內容,實現其與現代社會的整合,并轉化落實到和諧社會建設的實踐中,讓其在現代社會仍能發揮諸如代際溝通、家庭和睦、社會和諧等積極作用。當然,在傳統孝文化現代轉型的過程中,必然要輔之以相應的制度變革和創新。
第二,加強孝意識的教育和培養,營造孝文化的社會氛圍。要構建新型孝道文化,需要進行長期不懈的宣傳教育,使當代孝道倫理和孝意識深入人心、變成人們的自覺行動。家長要通過言傳身教,圍繞基本禮儀、孝敬父母、敬老愛幼、睦鄰友好、助貧濟困、禮讓寬容等方面對孩子進行有效的孝啟蒙。其次,充分運用課堂、報刊、雜志、影視等各種宣傳媒體,把理論講述和實際生活緊緊結合在一起,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在全社會進行新型孝道理念、精神的宣傳,規范人們的孝意識,樹立公民新的孝道精神,從而營造出和諧的社會氛圍。
第三,制定孝道法律規范,促使孝道的制度化和法律化。一方面是道德提倡,即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道德傳統,將孝道倫理的合理部分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倫理道德之中,樹立尊長愛幼、和睦鄰里的良好風尚,使新型的孝文化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發揮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應制定專門的孝親法律,促使孝道的制度化和法律化。特別是當前,我國正處于改革的社會轉型時期,受各種腐朽思想的影響,人們的是非、善惡、美丑觀念淡漠,道德失范,見利忘義、欺騙詐騙等不良現象屢見不鮮。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用法律的強制性來確保人們遵守基本的社會公德、家庭道德,用法律制度保證新型孝文化的貫徹執行。
第四,完善社會保障機制,為構建孝文化提供物質保障。人口老齡化是世界各國所面臨的共同問題,而中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如何解決日益擴大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一個重要的課題。由于我國長期習慣于“養兒防老”的思維模式,養老保險意識較為淡漠,對社會保險、養老保險缺乏正確的認識,加上當前社會保險制度的不完善,導致我國社會養老機制嚴重滯后,導致當代新型孝文化的構建缺乏必要的物質基礎。因此,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法規,完善社會保障機制,改善家庭或社會養老環境,為構建新型孝文化提供制度上的保障,為形成尊老、敬老、助老的良好社會風氣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作者分別為曲靖師范學院政法學院講師;教授)
注釋
①[德]黑格爾:《哲學史講演錄》,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