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月
摘 要:使用1995—2009年的數據計算東部地區的碳排放量,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實證檢驗。檢驗結果表明,碳排放量和FDI的變動具有高度的相似性;FDI能夠降低東部地區的碳排放量,但影響較弱;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和能源強度是影響碳排放量的最主要因素;能源結構也加劇了碳排放量的增長,但影響相對較小。
關鍵詞:碳排放;FDI;東部地區
中圖分類號:F2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291X(2012)02-0035-02
引言
近年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特別是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更是突飛猛進。相關研究表明,FDI對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經濟得到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FDI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先進的科技和豐富的管理經驗,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污染密集型的產業。這樣,就產生了一個疑問,FDI是否加劇了東部地區的環境污染?
對于FDI對環境影響的研究,目前還沒有統一的結論。Walter(1982)和Kalt(1988)都認為,因為存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國際投資總是偏向流入環境標準較低的國家。Jensen (1998)認為,FDI會刺激本國的經濟增長,但是同時也會給東道主國帶來更多的環境污染問題。也有一些研究人員發現,FDI對東道主國的環境是有利的。由此可以得出,目前國內外學者對FDI與環境污染之間關系的研究還存在著較大的爭論。本文將在以前相關學者研究的基礎上,對東部地區FDI與碳排放的關系作進一步的研究。
一、碳排放量的計算
本文使用的GDP、人口和FDI數據來自歷年各省市的統計年鑒。其中,GDP數據使用1995年不變價格進行了重新計算。煤炭、原油和天然氣數據來自1996—2010年《中國能源統計年鑒》。
我國東部地區使用的化石燃料主要包括煤炭、原油和天然氣,將三種燃料的消耗量統一轉化標準煤,然后根據任力等(2011)提出的碳排放計算模型,便可計算出東部地區的碳排放量。具體的模型如下:
C=∑δiEi (1)
其中,C表示碳排放量,Ei表示第類燃料的消耗量,δi表示第i類燃料的碳排放系數,周大地等(2003)曾對碳排放系數進行了計算,各種燃料的計算結果為:δ煤碳=0.7476噸碳/噸標準煤,δ原油=0.5825噸碳/噸標準煤,δ天然氣=0.4435噸碳/噸標準煤。
通過對碳排放的計算結果進行分析,發現東部地區人均碳排量和人均FDI的變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在2001年之前的變動都比較平緩,2001年之后兩者都呈現快速增長之勢。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可能是,2001年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從而可以更好地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分工,有利于擴大出口和利用外資。經濟的增長和出口的擴大又刺激了能源的需求,從而導致了碳排放的增加。
二、實證分析
(一)模型的建立
Dietz等(1994)曾提出STIRPAT模型來分析碳排放的影響因素。他們認為,人口、富裕程度和技術對碳排放有著重要影響,并據此建立一個分析模型。本文對他們的模型進行對數處理,并修正為人均模型:
lnc=α0+α1lnF+α2lnT+ξ (2)
其中,c表示人均碳排放量,F表示富裕程度, T表示技術水平。Yoichi Kaya(1989)提出過人均碳排放量的分解公式,即Kaya恒等式:
c=y×I×S (3)
由Kaya恒等式可知,人均收入(y)、碳排放強度(I)和能源結構(S)對碳排放也有著重要影響,因此應將這三個變量納入模型(2)中。(2)式中F可用(3)式中人均收入y作為代理變量,技術水平T的提高可以降低碳排放強度,因此,可以用碳排放強度I作為T的代理變量,同時本文將人均FDI納入到模型中去,因此(2)式可修正為:
lnc=α0+lnf+α1lny+α2lnI+lnS+ξ (4)
其中,f為人均FDI;I為能源強度,即總的能源消費量與GDP的比值;S為能源結構,即煤炭消費在總能源消費中的比例。
(二)平穩性檢驗
本文對數據進行了對數處理,并進行了平穩性檢驗,檢驗的結果顯示,所有數據的二階差分均是平穩的,滿足協整的必要條件,可以進行協整關系檢驗。
表1平穩性檢驗結果
注:*表示在10%水平下顯著,**表示在5%水平下顯著,***表示在1%水平下顯著。
(三)協整檢驗
本文使用Engle-Granger(1987)年所提出的EG兩步法進行協整關系檢驗。根據(4)式建立的模型對數據進行最小二乘估計,得出如下方程:
lnc=-9.47-0.01lnf+lny+0.19lnx+lni(5)
其中,方程經調整后的R2=0.99,F=986738.5,D-W統計量為1.09。(5)式的殘差通過了平穩性檢驗,因此認為變量之間存在協整關系。由于(6)式的統計量為1.09,說明回歸模型的隨機誤差項之間存在相關關系,因此可以建立誤差修正模型進行調整,具體模型如下:
lnc=-9.64-0.0036lnf+lny+0.15lns+1.01lni+1.23vecm (6)
方程(6)經調整后的R2=0.99,F=1926877,D-W統計量為2.49,可以認為調整后的方程有效地消除了自相關問題。
由(6)式可知,FDI降低了東部地區的人均碳排放量,這主要是因為在引進FDI之前,東部地區企業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都比較落后,而外資進入的同時,可以帶來較為先進的技術和較高的管理水平,能夠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有效降低單位產出的碳排放量。但是lnf的t值為-1.15,這說明外資對東部地區碳排放量的影響并不是十分顯著。
人均GDP、能源結構和能源強度均與人均碳排放量正相關,且相關關系較為顯著。其中,人均GDP和能源強度的相關系數分別為1和1.01,這說明東部地區現階段的經濟發展和能源強度是碳排放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這主要是因為,長期以來,東部地區一直實施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高速的經濟增長是建立在資源大量消耗的基礎之上,單位產出的能源消耗較大,即能源強度過高,因此經濟增長對碳排放的影響較為明顯。雖然能源結構和碳排放量之間存在正的相關關系,即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加劇了東部地區的碳排放量,但是影響力度相對較小。這和東部地區能源消費的結構特點相關,東部地區的能源消費主要以煤炭為主,且變動幅度較小,因此其對碳排放量的影響也相對較弱。
三、結論與啟示
本文根據任力等(2011)提出的模型對東部地區1995—2009年的碳排放量進行了計算,并對碳排放量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的主要結論為:
1.東部地區的碳排放量處于逐年上升狀態,且與FDI的變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2001年之前,東部地區的碳排放量和FDI的變動都較為平穩,而之后由于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經濟發展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對能源的需求激增,因此碳排放量也處于快速增長狀態。
2. FDI降低了東部地區的人均碳排放量,但是這種影響的顯著性不強。由于FDI能夠帶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可以提高東部地區的生產效率,因此在初期對碳排量的降低是有促進作用的。但隨著東部地區技術水平的提升,FDI的技術溢出效應也變得越來越弱,因此對碳排放的影響也會越來越小。
3.經濟發展和能源強度仍是影響東部地區碳排放量的最主要因素。東部地區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對能源需求較大,單位GDP的能耗過多,因此在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碳排放問題。
4.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不利于碳排放量的降低。由于東部地區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加劇了碳排放量的增長。但由于東部地區的能源結構長期保持相對穩定,變化幅度較小,因此造成的影響相對較小。
因此,東部地區在關注經濟發展速度的同時,還應切實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應轉變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立集約型經濟發展模式。對FDI的引進,不應過度看重量的增加,還應注重對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引進。應逐步改善能源消費結構,有效降低傳統能源的消費比重,合理引入新能源,以改善能源結構,減少能源消耗過程中的碳排放量。
參考文獻:
[1]蔡昉,都陽,王美艷.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與節能減排內在動力[J].經濟研究,2008,(6):4-11.
[2]韓玉軍,陸旸.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基于對CO2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實證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09,(3):5-11.
[3]任力.中國對外貿易與碳排放[J].經濟學家,2011,(3):75-81.
[4]Eskeland, G. S. and Harrison, A. E., Moving to Greener Pasture? Multinationals and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2003, 70 (1):1-23.
[5]Jensen V., “The Pollution Haven Hypothesis and Industrial Flight Hypothesis: Some Perspectives Theory and Empirics[M]. Work Paper, Centre for Development and the Environment, University of Oslo,1998.
[6]Walter. I.,“The Pollution Content of American Trade[J].Western Economic Journal, 1973,(1):61-70.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