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
摘 要:隨著經濟發展的全球化,作為浙江民營經濟主要代表的義烏民營企業走向世界是一個必然趨勢。針對義烏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展開探討,并從協作共贏加強區域合作、建立企業戰略聯盟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涉外經濟管理水平等角度對進一步推動義烏民營企業的國際化進程提出若干建議。
關鍵詞:義烏;民營企業;國際化經營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040-02
經濟全球化是當前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征。經濟全球化的真正到來意味著民營企業將面臨兩項基本任務,即保持本國市場和進軍海外市場。因此,實施國際化戰略已成為21世紀民營經濟的新使命。作為沿海開放城市和民營經濟先行區,推進民營經濟國際化戰略,對于引導義烏民營企業跨出國門、拓展海外市場、參與國際競爭、提升發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義烏民營企業的國際化經營發展路徑
(一)通過市場積累原始資本,開辟了民營企業發展壯大之路
義烏自古有“雞毛換糖”的經商傳統,群眾經商意識濃厚。20世紀80年代初,義烏在全國率先放寬個體戶工商登記,允許農民經商,允許從事長途販運,允許多渠道競爭,允許開放城鄉市場,義烏的民營企業淘到第一桶金后慢慢積累原始資本,開始走上發展壯大之路。
(二)通過市場獲取商業信息,開辟了民營企業發展創新之路
市場是商品、商人、資金高度聚集的場所,各種信息在此交融。眾多經營戶通過市場不斷接受新的信息、新的理念,品牌意識、商標意識、知識產權保護意識、經營管理理念等普遍提高,民營企業創新發展意識不斷增強。一方面,隨著現代流通方式和科學技術的進步,民營企業學會了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新型經營,極大地提高了經營能力和經營效率。另一方面,根據市場反饋的信息,民營企業千方百計引進先進設備,加強技術創新和新產品研制開發,不斷改進產品,提高質量,增強了產品競爭力,走上了企業發展的良性循環之路。浪莎襪業、新光飾品、偉海拉鏈、真愛毛紡等一批民營企業已經成為全國性的行業龍頭。此外,市場經營戶和個私企業還充分利用在義烏舉辦的各類專業展會如義博會、五金會、日百會、飾品節、玩具展等,展商品、抓信息、攬定單,了解和掌握最新前沿商品信息,進一步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創新。
(三)通過市場走向國際,開辟了民營企業發展開放之路
義烏市場強大的展示推介功能,已成為產品打開國內外市場的重要窗口。近年來,義烏市場國際化水平逐年提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國際采購商和外貿公司常駐義烏,把義烏市場的商品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世界各地的消費者手中。“近水樓臺先得月”,義烏本土的民營企業抓住義烏國際小商品市場這個全球最大的小商品貿易平臺,讓義烏制造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個重要組成,外向型企業成為了義烏民營企業的主要構成。
二、義烏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有學者認為,義烏民營企業的國際化實踐,近年來得益于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而成效顯著,成為推動沿海地區制造業產業集聚的重要力量,但總體水平仍然處于嘗試國際化的初級階段。
民營企業自身素質的高低及其企業自身的發展情況,決定了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廣度、深度和力度,也直接影響到民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時所采取的策略。從當前義烏民營企業的發展情況來看,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普遍規模偏小
目前義烏民營企業普遍規模較小,其表現主要是注冊資本少、資產規模小、經營規模小、職工人數少。民營企業規模過小會帶來一系列問題:一是失去許多進入市場發展的機會;二是聚集和提高經營風險;三是加大經營成本;四是減弱融資能力;五是減弱開拓市場的能力。六是難于在國際市場同國際同類企業進行正面的技術競爭,義烏民營企業的技術研發力量是個軟肋。
(二)管理機制亟待完善
義烏許多民營企業在進行跨國經營時,不重視建立適應國際經營環境的管理體制,管理水平低,混亂和失控局面頻頻發生,造成了巨大損失。這突出體現在人事管理和財務管理方面。在人事管理上,民營企業普遍缺乏開拓海外市場的合格人才,這是因為民營企業在選拔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方面的觀念嚴重滯后,缺乏一套科學選人、用人、換人的制度,使其不能在企業內外、國內外范圍內選擇一批不同國籍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才為自己所用。民營企業對跨國企業人員的管理控制能力也相當的薄弱,對沒有開拓精神和能力的員工、對不負責任損壞企業利益的員工、對蓄意坑害企業,給企業造成巨大損失的員工,缺乏行之有效的監控與防范措施。對問題的解決缺乏嚴肅的處理方法,有時甚至為了避免“麻煩”采取了不了了之的方式。民營企業在財務管理上也缺乏一套科學有效的風險控制和審查監督制度,對投資、融資的管理不規范、不嚴格。民營企業大多數注冊資本較少,自身的融資能力又很有限,跨國經營的業務運作主要靠貸款,由于缺乏足夠的人力和財力,對經營業務不作調查分析和可行性論證,盲目跟隨所謂的“大流”,不可避免的造成大量的投資失誤,使投資無法收回,于是便一再突破風險控制線,使自身的處境越來越困難。
(三)開拓國際市場的手段落后,經營策略水平較低
1.開拓國際市場手段落后
首先,由于受經營理念、經濟實力、政策等各種因素的制約,義烏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手段比較單一。其主要表現有:從事一般商品貿易多,勞務輸出、承包工程、引進外資、到海外投資少;在一般商品貿易中,間接出口多,直接參與國際市場少;在與國外企業的聯合上,單獨經營的多,與國外企業參股、控股合作的少。其次,是開拓國際市場的思路比較狹窄。義烏民營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很大一部分還沿用傳統經營思路,以一般商品交易賺取差額利潤為目標,而在開拓新的國際貿易方式上,比如利用信息高速公路,實現網上交易等,還缺乏相應的思路。再次,是銷售渠道不廣。義烏民營企業,包括一部分獲得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由于開拓國際市場的歷史較短,普遍存在銷售渠道不廣的問題。
2.開拓國際市場策略落后
與其他大型跨國公司相比,義烏民營企業普遍對國際市場缺乏深入持久的調查研究和與國外公司緊密合作的能力。義烏民營企業在制定開拓國際市場計劃時,往往在經營策略上趨向于“單打獨斗”,很少采用與國外公司緊密合作的辦法。而與國內市場相比,國際市場容量大、風險大、壁壘多、政府規制多,環境復雜,單一企業由于自身各方面的原因很難在別國市場上得心應手的獨立完成整個市場營銷活動。
三、推進義烏民營企業進一步國際化發展的對策
(一)著眼于協作共贏,加強區域合作
“賣全球、買全球”已是當前義烏市場的生動寫照。今天的義烏市場不僅是義烏的、 浙江的,甚至已成為全國的、世界的商貿平臺。利用義烏的市場平臺,加強區域經濟合作,共同為民營經濟走向國際化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一是尋求合作新載體。利用相互間的資源和產業優勢,加強區域間的合作,優勢互補,在產業鏈和供應鏈中獲取最大效益,實現雙贏。二是拓寬合作新領域。在加強區域知識產權保護,營造公平競爭制度,暢通資金融通渠道,健全服務體系,共同應對反傾銷等方面加強合作,推進民營企業進一步發展壯大,提高區域經濟國際承載能力。
(二)推進涉外管理體制創新,提高涉外經濟管理水平
義烏市場國際化的規模和發展勢頭具有國家戰略意義。落實科學發展觀,應當爭取義烏涉外經濟管理體制改革“國家試驗”。義烏市場國際化中存在涉外經濟管理的“政府失效”現象。工商、外經貿、海關、公安、司法等地方涉外經濟管理部門缺乏相應的管理權限或授權,在義烏的國際交易上事實上缺乏第三方正式制度的規范、管理和保護。貿易合同得不到有效實施,貿易糾紛沒有仲裁,形式多樣的機會主義不能有效懲罰,經濟權益缺乏有效保護。義烏市場沿著報酬遞增路線構筑的可持續的國家競爭優勢是舉世矚目的創造,其內生性的出口貿易增長方式是落實新開放觀的重大探索。同時,培育民間多邊聲譽評價執行機制,加強地方政府對涉外經濟的治理。
(三)建立戰略聯盟實現優勢互補
由于外商采購時對企業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和經營作風十分重視,也十分注重尋找長期的合作伙伴,義烏民營企業在進行出口營銷時,應積極尋求與其余企業進行戰略聯盟以獲取獨特的競爭優勢。戰略聯盟的形式可以是水平戰略聯盟和垂直戰略聯盟。通過聯盟,同行業內企業可協調本行業的價格,一致對外避免相互降價而損害本行業的利益。聯盟企業還可相互交換市場信息,互通有無,以更準確的應對市場問題。此外,聯盟企業可以共同投資以共同建立銷售渠道節省銷售費用。通過建立聯盟,原先實力弱小的出口企業也能同實力雄厚的企業在相同的平臺上展開競爭。在采購方面,聯盟企業可以采取聯合采購的方式擴大采購規模以降低采購成本。對于經銷商來說,一個穩定的供應商不僅是經銷產品可靠的來源保障,更重要的是,他提供的技術保障和新產品開發方面的支持是經銷商開拓市場的重要因素。
總而言之,義烏民營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的瓶頸越來越明顯,如何突破這個瓶頸是擺在企業面前的一道難題。不破不立,企業主們應轉換思路,主動出擊,建立行業聯盟,開展產業升級,積極迎戰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國際化發展的新挑戰。
參考文獻:
[1]季曉偉.金融危機對“倒逼型”國際化模式的影響與對策研究——以義烏民營企業為例[J]. 科技經濟市場,2009,(10).
[2]魯桐.企業國際化理論的發展[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7).
[3]譚力文,馬海燕.民營企業國際化理論:企業與環境關系的視角[J].生產力研究,2007,(15).
[責任編輯 海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