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雪鵬,尹潔
摘 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指導下,以經濟不發達且生態脆弱的陜南水源區為實例,以陜南水源區發展生態經濟為對象,結合當地的地域特點和經濟社會發展現狀,分析陜南水源區發展一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即依托其優勢資源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的必要性。
關鍵詞:南水北調,陜南水源區,生態經濟
中圖分類號:FX-0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042-02
引言
陜南以其獨特的地理區位和氣候條件,造就了豐富的生物、礦產、水和旅游資源。但由于經濟基礎薄弱,缺乏帶動力強的經濟增長點,不能將其資源優勢充分地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優勢,加之陜南作為南水北調的重要水源涵養地,同時,分布著許多重點生態保護區,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很大,有些學者提出了陜南應該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但筆者認為,作為承擔直接影響水源水質水量的陜南水源區,即漢江流域周邊還需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這樣,既可以成為陜南發展循環經濟的補充,同時也可以保護陜南水源區脆弱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一、陜南水源區社會經濟發展概況
陜南包括漢中、安康、商洛三市,下轄28個縣(區),全區人口930.7萬人,農業人口為723.9萬人,占總人口的78%①。近年來,陜南經濟得到不斷發展,2010年陜南三市GDP增速平均為14.5%,三市地方財政總收入達到102.6億元。
由于區位劣勢和發展基礎薄弱等原因,陜南的經濟發展相對于陜西而言差距較大。該區農業比重大,產業化水平低,目前正處于傳統農業階段,農村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較為普遍;該區工業化進程緩慢,區內主要以傳統的中小企業為主,沒有具有核心競爭力產業;其第三產業起步晚,發展后勁不足。經濟發展的滯后導致陜南與關中、陜北地區差距不斷加大,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也在拉大,同時還存在人才和資金短缺,對自然資源依賴性強,交通條件不便利等制約條件。
二、陜南水源區發展生態經濟的必要性分析
陜南水源區的生態十分脆弱,經濟發展緩慢,沒有可帶動其經濟發展的相關規模產業。生態經濟學是以經濟系統是生態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為理論基礎,而生態經濟作為一種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類型。對于生態脆弱的陜南水源區,加快經濟發展是今后一個時期面臨的首要任務,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成為必須著力解決的緊迫課題,同時發展生態經濟也是保持陜南資源環境優勢、增強區域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一)實現陜南發展突破的必由之路
陜西省“十一五”規劃明確提出“關中率先發展,陜北跨越式發展,陜南突破發展”的區域發展思路,并提出通過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社會發展目標。陜南經濟發展所依托的礦產生物旅游資源,大多分布在重點生態保護區和水源涵養區,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很大。陜南水源區的漢、丹江流域是國家南水北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這將使一些優勢資源開發項目受到政策和環境容量限制。面對既要保護環境又要發展經濟的雙重重任,陜南不僅要走有別于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循環經濟道路,還要走重視生態環境的生態經濟道路。
(二)實現陜南可持續性發展的根本出路
陜南水源區各縣雖然資源豐富,開發優勢較為明顯,但由于長期傳統的線型經濟發展模式使得經濟在得到一定發展的同時對自然資源也造成了嚴重的浪費。如果陜南水源區經濟繼續走傳統經濟發展模式,可能會發生重大資源危機,資源、能源、生態與環境難以承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也必然受到生態環境惡化和資源危機的約束。只有轉變經濟增長模式,發展生態經濟,才能使生態環境得到修復和提升,經濟發展也能走上遵循生態規律的正確道路。創新性地區的建設成為目前陜南改變分工被動地位的一個現實選擇。陜南水源區借助生態經濟的創新產業發展,也是陜南走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
(三)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需要
經濟增長方式落后是制約陜南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一是產業比重過大,二是產業發展滯后,三是產業發展不足。由于區域經濟還處于工業化初期,經濟發展仍是以原材料及初級產品開發為主,缺乏按照生態經濟原則要求通過物質、能量和信息的流動與轉化構成的一個良性發展模式,資源的使用做不到優化利用,經濟增長仍是在低層次、低水平上的增長,這造成了陜南經濟發展質量不高、區域競爭力不強、自我發展的內在潛力缺乏。因此,要實現陜南突破發展目標,就必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重視生態技術的作用,從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不斷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平,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四)保護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
目前,陜南響應國家號召,退耕還林還草的開展使生態環境總體惡化趨勢得到一定的改變,但是盲目的礦產開發、公路、水電、旅游開發等項目建設對局部山區還是造成一定程度的植被破壞,降低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導致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增多,此外秸稈焚燒、農藥、化肥的面源污染等問題日益顯現。陜南的發展不能走傳統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發展道路的,唯有統籌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系,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在循環經濟的基礎上走生態經濟發展之路,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減少到最低,來實現經濟的快速、持續增長,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確保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保障生態安全,最終達到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五)培育新經濟增長點的現實需要
發展生態經濟是陜南水源區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又一突破口。從陜南水源區經濟發展優勢產業看,生物加工、能源、新型材料、鋼鐵等產業已成為陜南水源區經濟目前的支柱產業,對陜南水源區工業起著支撐作用。但這些產業都對陜南的能源和資源過度依賴,缺乏增長潛力,這就為大力發展生態經濟造成了困難,而新的支柱生態產業的發展為其提供了較好的突破口。因此,必須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帶動資源再生產業和環保產業的發展,如綠色制造技術等新興技術,通過建設區域內企業項目耦合,加快培育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實現陜南的突破發展。
參考文獻:
[1]陜西統計局.《2011年陜西統計年鑒》.
[2]Robert Costanza. What is ecological economics?[J].Ecological economics,1989,(1):1-7.
[3]唐建榮.生態經濟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42-47.
[4]董洪霞.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發展的時代理念[J].產業經濟,2006,(2):207-208.
[5]梁榮等.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必由之路——綠色制造技術[J].絕緣材料,2006,(39):59.
[6]尤飛,王傳勝.生態經濟學基礎理論、研究方法和科學發展趨勢探討[J].中國軟科學,2003,(3):131-138.
[7]舒惠國.生態環境與生態經濟概述[M].北京:中國人事出版社,2005:147-149.
Research on the necessity of developing the ecological economy in the waterhead area in the Shannan
LIU Xue-peng,YIN Ji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section,Xi'a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ty,Xi'an 710054,China)
Abstract:Under the socialism market economy the theories of the leading, with the economy is not flourishing and weak Shannan headwater area of ecosystem is solid example, with south headwaters of Shannan area development the ecosystem economy for object, the region characteristics and economic society that combine the region develops the present condition, analyzing the south headwaters area of Shannan to develop a kind of new economydevelopment mode- rely on namely its advantage resources develops the ecosystem economy strongly of necessity.
Key words:south-to-north water transfer; Shannan headwater area; ecological economy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