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勛
摘 要:發展低碳經濟是實施科學發展觀、造福人民和應對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需要,據此提出發展低碳經濟的十項舉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開創河南省科學發展新局面。
關鍵詞:低碳經濟;發展;措施
中國分類號:F127;2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056-02
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形勢推動下,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一種新潮流。近幾年,歐美發達國家為應對氣候變化,制定了越來越嚴格的廢氣排放標準,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阻止全球變暖。可以預見,在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進程中,發展低碳經濟、走低碳發展道路已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的關鍵。
一、低碳經濟的概念
低碳經濟的理論最早起源于英國。2003年2月24日英國頒布《能源白皮書》、《我們能源的未來——創建低碳經濟》,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提出低碳經濟(LCE)的國家。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09年發布的《中國發展低碳經濟途徑研究》將低碳經濟定義為:“一個新的經濟、技術和社會體系,與傳統經濟體系相比在生產和消費中能夠節省能源,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同時能保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勢頭。”
二、河南省加快發展低碳經濟的重要性
(一)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需要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人均資源相對匱乏。溫家寶總理精辟概括了我國資源國情:“淡水和耕地資源緊缺是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能源短缺是我國經濟發展的軟肋。”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還存在著三個突出問題:資源消耗高、浪費大、環境污染嚴重。傳統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增長方式已經走到盡頭,不僅資源難以為繼,生態環境也難以承受。因此,必須推進以高效能、低排放為核心的低碳革命,又快又好地發展低碳經濟,從根本上緩解資源約束矛盾,減輕環境壓力。
(二)造福全省人民的需要
伴隨著河南省現代化工業、農業的迅速發展,溫室氣體排放不斷增加,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許多學者認為,人類得癌癥90%以上是由環境污染引起的。保護生態環境,造福全省人民,發展低碳經濟是惟一選擇,也是當務之急。必須堅持走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雙羸的道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讓全省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和生活。
(三)河南省應對新一輪國際競爭的需要
當前,低碳經濟已成為后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競爭和利益格局的主戰場。歐洲多個工業國家已掄先一步發起“低碳經濟”的攻堅戰,爭取在低碳經濟競爭中成為世界的領頭羊。必須加快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調整,爭取足夠的時間來把握好在低碳經濟競爭中的有利地位,擔負起對全球生存環境應盡的責任。
三、發展低碳經濟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宣傳教育力度
發展低碳經濟是全社會的系統工程。必須在全社會廣泛深入開展科學發展觀和低碳經濟的教育活動,讓人們充分認識到樹立科學發展觀是黨中央從新世紀、新階段的發展全局提出的重大戰略。強化全民的危機意識和低碳經濟意識。
(二)制定專項規劃
制定專題規劃是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只有以科學合理的規劃為指導,從前瞻、長遠和全局的角度,確定河南省低碳經濟的發展思路、任務目標,制定相應的政策措施、組織體系,在產業結構調整、區域布局、技術進步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各地、各行業和企業的低碳經濟實踐活動提供方向和依據,才能從決策源頭上保證河南省經濟發展朝著低碳方向轉型。
(三)為發展低碳經濟提供體制和政策保障
目前,河南省經濟體制還存在一些弊端,是推進低碳經濟、實現增長方式轉變的重要障礙。必須加快資源性產品價格市場化改革,重點推進水價、電價、熱價、天然氣價等的階梯價格機制改革,建立反映資源稀缺程度和供求關系的價格形成機制,抓緊研究制定有利于發展低碳經濟的財稅政策,對風力發電等清潔能源、環保型汽車、節能省地的建筑等給予財政補貼或優惠稅率。鼓勵生產和使用節能節水的產品,繼續完善資源綜合利用和廢舊物資回收利用稅收優惠政策。以政策調節手段鼓勵企業低碳排放,限制高碳排放,走節能、降耗、清潔生產的發展道路。
(四)著力推進產業結構調整
河南省產業調整的主要任務是大力加強和發展農業、調整工業內部結構、發展第三產業。河南省的第三產業的比例還很低,今后在鞏固農業、壯大工業的同時,要把發展消耗資源較少、污染環境較輕、就業崗位較多的服務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積極培育和發展低碳經濟。
(五)加大科技投入
鄧小平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投入是這第一生產力的第一推動力。我國投入科技研發的資金僅占GDP的1%多一點,比重較低,與美國、日本的3%相比,相差約兩倍。國外企業科技投入普遍占到銷售額的10%—20%。有關部門統計,中小企業用于研究開發的費用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只有0.31%。不僅與歐美發達國家企業的10%—20%相差甚遠,也比我國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相差很多。因此,國家和企業都必須大幅度提高科技研發投入的比例。
(六)加強質量管理
節約資源、減少排污主要有兩個辦法:一是技術創新;二是加強管理,特別是質量管理。21世紀是質量的世紀,質量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永恒主題。質量問題不僅關系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因素。我國企業質量管理基本上停留在全面質量管理階段,用3西格瑪作為質量標準,即99.73%的合格率、0.27%的不合格率。我們目前很多企業還達不到這個水平。必須同國際標準接軌,采用ISO 9000標準,實行6 西格瑪管理。用6西格瑪作為質量標準,每100萬個產品僅有3.4個廢品。用幾年工夫,使我們的產品和服務的缺陷都低于百萬分之四,達到“零缺陷”的要求。從而達到減少廢品、甚至無廢品,實現節約能源和資源的目的。
(七)培育低碳經濟的主導產業
所謂主導產業是指收入彈性高、前后關聯度強,能帶動整個產業結構高度化的產業。根據我國實際,參考國外的一些經驗,應選擇汽車工業、特別是清潔能源汽車作全國低碳經濟的主導產業。清潔能源汽車工業前后產業關聯度強。它的發展必然帶動鋼鐵、機械加工、輪胎、玻璃、電池、有色金屬、物流以及城市建設等各個產業部門的相應發展。
(八)發展緊湊型城市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9年卷指出,中國已進入城鎮化加速時期,2020年將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則有7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在城鎮化建設中,實行“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積極發展小城市”的方針,決不盲目擴大大城市規模,以免城市交通擁擠,用水短缺,環境污染嚴重,生態失去平衡。
國情決定我們必須借鑒緊湊型城市理論,采取高密度、多樣化、公交導向和軌道交通的城市發展模式,限制發展大排量、高耗能、高污染的汽車,提倡清潔能源汽車,走低消耗、高效率、高生活質量的新路子,達到節地、節水、節能、節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九)發展綠色能源
認真研究和借鑒國外發展低碳經濟的經驗。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項目,如風電、水電、光伏電池等,或一些提高能源效率的項目,如捕獲和利用水泥、鋼鐵生產過程中的廢熱發電。這些清潔技術項目不需消耗礦石燃料,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
(十)扎實推進節能減排和生態保護工作
節能減排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工作。加快發展低碳經濟,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節能減排,治理環境。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態需求,走發展與生態環境建設雙贏的道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重要貢獻。
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有兩種方法:一是減少碳排放;二是增加碳吸收匯。從發展低碳經濟、保護生態環境的高度,更加重視培育和保護森林,推進城市和農村的綠化工程。繼續搞好退耕還林,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以增強林地的碳匯能力,不斷改善生態環境。
結語
十二五規劃指出,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是推動科學發展的必由之路,符合河南省基本國情和發展階段性新特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河南省經濟社會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發展低碳經濟是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實質性進展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中國人民大學氣候變化與低碳經濟研究所.低碳經濟——中國用行動告訴哥本哈根[M].北京:石油出版社,2010.
[2][美]威廉· R布萊克木.可持續發展實踐指南[M].江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3]張坤民,潘家華,崔大鵬.低碳經濟論[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8:1.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