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冰
摘 要: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顯著增強,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產業是寒地黑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黑龍江省作為寒地黑土經濟的重要支撐,文化產業的發展對于整個寒地黑土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明確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現狀,找出制約文化產業發展的原因,探索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正確道路,對于發展整個寒地黑土經濟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寒地黑土;經濟;文化產業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058-02
文化產業指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目前已形成演出業、影視業、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游業、網絡文化業、報刊業、文物和藝術品業以及藝術培訓業等門類。它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行業,在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其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被譽為“朝陽產業”、“黃金產業”。 中共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指導我國文化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將深刻影響中國文化的未來。寒地黑土經濟是一種文化經濟,文化產業也是寒地黑土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黑龍江省作為發展寒地黑土經濟的重要地域,其文化產業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寒地黑土經濟的發展。在整個國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變革時期,發展文化產業無疑對寒地黑土經濟起到不可忽視的作用。
一、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近幾年來,黑龍江省在發展文化產業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大膽實踐,取得了明顯成績
1.文化投入增加,產業規模不斷擴大。黑龍江省政府關于文化產業政策的出臺,刺激了民間和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2009 年,全省城鎮用于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的固定資產投資達 21. 2 億元,全省地方財政用于文化體育與傳媒的支出達33. 5 億元,比2004 年增長1. 1 倍。隨著投入增加,黑龍江省文化產業抵御了金融危機的沖擊,逆勢發展的文化產業實現增加值 159 億元。與此同時,文化產業的快速增長也帶動了旅游、交通等行業的發展,實現了產業的協同效應。
2. 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一步提高。2009 年全省文化產業從業人員人均創造增加值 4. 5 萬元,比 2004 年增長 45. 2%。文化產業在取得經濟效益發展的同時,也不斷推動了社會效益的發展。2007—2009 年,黑龍江省文化藝術領域有 50 余個項目獲得國家獎項。冰燈冰雕、雪雕、冰上雜技舞蹈、龍江劇、“黑龍江文化藝術之冬”等藝術品牌享譽國內外,影響力不斷擴大。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等已成為省內外較有影響的文藝品牌。
3. 資源整合促進參與市場競爭的產業主體形成。黑龍江省各地以資產為紐帶,按照專業分工和規模經營的要求,優化資源配置,加強產業整合,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積極推進文化產業集團的組建,進一步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先后組建了黑龍江日報報業集團、哈爾濱日報報業集團、牡丹江廣播電視集團等一批大型文化產業集團。
4. 城市文化中心地位和作用日漸突出。城市文化的人才、信息、技術優勢使城市文化產業發展確立了中心和主體地位。2006 年,哈爾濱、齊齊哈爾、牡丹江、佳木斯、大慶五個中心城市文化產業單位達到 3. 3 萬個,從業人員 19. 7 萬人,實現增加值 69. 6 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 9% 、7. 6% 和 9. 7% ,從業人員和增加值的增幅均比全省高出 0. 7 個百分點; 占整個文化產業的比重分別為62. 9% 、71. 6% 和 78. 8% ,從業人員和增加值所占比重比上年分別上升 0. 4 個和 0. 5 個百分點。
(二)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
黑龍江省地處祖國東北邊疆,素有“北大荒”之稱。雖然經濟文化開發較晚, 但也曾創造過一度繁榮的古代文明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和人才資源,這些資源已成為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的優勢。
1.文化資源優勢。黑龍江省的“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和“滿族文化”等為代表的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文化都發源并形成于黑龍江流域,它與黑龍江省有著濃郁地方特色的“邊疆文化”、“流人文化”、“域外文化”,十萬轉業官兵和百萬知青開發建設北大荒形成的“拓荒文化”、“知青文化”,開發大慶油田和林區形成的“石油文化”、“森林文化”及獨特的地域優勢形成的“冰雪文化”相呼應,構成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厚重的文化積淀。
2.生態資源優勢。黑龍江省作為資源大省,自然資源是比較豐富的,特別是生態環境的獨特優勢,承載了旅游產業的迅猛發展,使黑龍江省旅游強省的形象日益呈現。目前,黑龍江省的冰雪文化已經形成良性的文化產業, “冰雪大世界”被定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不僅每年舉辦的“亞布力國際論壇”、“國際雪雕”、“冰雪節”、“冰燈展”享譽海內外,而且已經舉辦了八屆的國際滑雪節更是享譽海內外,哈爾濱還成功主辦了 2009 年世界大學生冬季運動會。
3.人才資源優勢。人才是文化產業迅猛發展的重要資源。以“哈工大”為首的各類院校培養和造就出來的大批專業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為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了重要的智力資源。黑龍江動漫產業(平房)發展基地和哈爾濱松雷集團音樂劇基地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第三批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表明黑龍江文化產業已由探索、起步、培育的初級階段,開始進入一個加速發展的新時期。
二、 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 產業觀念滯后
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黑龍江省對文化產業及其在綜合國力中重要地位的認識與南方發達省份比普遍滯后。一是認為文化是虛,農、工、商是實,習慣于重視“文化搭臺,經濟唱戲”,而忽略了文化是經濟的高級形態本身的認識,對文化產業的發展重視不夠;二是文化產業發展受體制、機制、政策、市場、資金、人才等諸多因素影響,改革難度大,困難多,見效慢;三是在文化發展引導上還存在重評獎、輕市場,重社會效益、輕經濟效益,存在過多的重視市場,會導致意識形態失控,影響國家文化安全的思想。
(二)體制改革緩慢
文化體制改革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目前是從局部開始,帶有探索性,如組建了省報集團、哈報集團、黑龍江出版總社與黑龍江省新聞出版局政事、政企分開。但原有的體制障礙仍然是制約文化建設的突出癥結。國有文化資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沒有分離,管理手段單一,分工過細,不同文化產業分屬不同文化主管部門,產業政策制定和國有資產管理又分屬計劃、經貿、財政等部門。沒有組建實行屬地管理的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沒有形成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體制。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各管一塊,交叉執法、重復執法現象嚴重。部門分割、條塊分割,沒有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市場體系。
(三)產業規模不足
黑龍江省的傳統文化產業誕生于計劃體制之下,長期以來既被行政體制分割又被各種政策保護。在這種情況下形成的總體格局,表現出產業集約化程度不高,結構不合理,資源極度分散,地域文化產業重點不突出等特點。黑龍江省文化產業普遍存在著規模偏小、勢力較弱的問題。由于產業規模小,只能分散,造成省屬文化單位普遍缺乏活力,難以與同行業、國內外領先企業抗衡。
三、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一) 整合優勢資源,實現均衡發展
當代市場競爭激烈,僅靠產品質量和價格已不能領先于市場,需要從產品、定價、地點、促銷等多個方面綜合提高。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的市場營銷,應在文化產品的打造上,如集合哈爾濱的異國風情、漠河的極光極晝、街津口的邊境民俗、鏡泊湖火山口森林等地域資源,并利用音樂節、啤酒節、冰雪節等節慶活動的豐富形式,打造獨特的黑龍江省旅游產品; 通過改善省內交通、降低食宿價格,實現旅游整體價格的降低;通過大量反映黑龍江省文化與民族風情的精品節目在全國進行巡回演出,達到文化宣傳的目標; 超越旅游產品的地域限制,形成整體優勢,實現均衡發展,從而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黑龍江觀光旅游,達到推動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發展的目的。
(二) 發揮競爭優勢,明確品牌產品主導地位
黑龍江省的文化產業要發展,就必須提高文化產品和文化企業的競爭力,將黑龍江省文化資源優勢做大做強。黑龍江省的文化產業應當將打造自己的品牌作為自身發展的當務之急,要充分利用鏡泊湖、五大連池、大興安嶺、扎龍、大慶石油文化等黑龍江省特有的文化旅游資源,深度挖掘出一些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的品牌。尤其要利用東北雪域文化,積極開發雪域品牌,而不僅僅限于旅游這一個層次。黑龍江是中國冰雪藝術的搖籃,冰雪文化旅游已經成為黑龍江省的“拳頭產品”,海內外游客到黑龍江省旅游的主要目的就是欣賞奇特的北國風光。為了保持哈爾濱冰雪文化品牌的長勝不衰,在冰雪創造中需要融入更多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體現時代性和時尚性,以更富有文化韻味的冰雪作品吸引游客。
(三) 轉變觀念,加大改革力度
黑龍江省剛剛確立的動漫產業在全國“一擁而上”的情況下發展,面臨著競爭壓力,冰雪文化旅游受到來自鄰省的挑戰和競爭。黑龍江省文化產業在開放的市場經濟形勢下面對著來自省外同業的考驗和沖擊,以及境外不良文化的浸透和侵蝕,一方面需要加強自我保護,另一方面需要主動出擊,加快改革和發展。在文化產品制作能力、表現能力、創新能力上要依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已有成果,有意識地加大文化產業中的高新技術含量,積極推動文化產品的多層次開發和網絡化服務,改造傳統文化,開發新興文化產業,這樣才能增強黑龍江省文化產業的競爭能力。文化企業要順應形勢,堅定改革,深挖潛力,開拓市場,強化經營和管理,增強競爭和發展實力。
(四) 提高認識,增加資金的投入
充分利用國家和省內的相關政策,積極采取措施,大力發展經濟,增加財政和居民收入; 調整、完善收入分配政策,增加中低階層收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減少通脹壓力對居民收入支出,尤其是文化消費支出產生的沖擊和影響;擴大招商引資規模,吸引外資和民間資本投資發展文化產業,增強、培養居民文化消費意識,引導居民文化消費傾向,對文化產業發展形成強勢的資金投入和需求拉動;還應加強對農村和落后地區公益文化事業的投入。
[責任編輯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