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樹彬,王海婷
摘 要: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人們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城市化建設使得省內城際間的聯系出現了全方位的時空變化,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形成了相容交錯、相互聯系的多中心有機體。在多中心視角下,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對當前黑龍江省的公益文化基本情況進行了深入的比較分析,揭示了該省公益文化建設總體失衡、政府角色定位模糊、建設主體單一、資金投入不足等問題,并提出了公益文化多中心建設模式的建議。
關鍵詞:主流文化;核心價值;區域平衡;多中心網;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C912.81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082-02
引言
任何一種可持續發展戰略都離不開城市,它們在我們所面臨的一切政治、經濟、社會、環境、衛生或文化問題中居于核心地位。如今,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另外30億人將在2050年之前加入城市居民的行列:城市化步伐自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一直呈現進一步加快的趨勢 [1]。城市公益文化作為反映人類精神文化中的主流核心文化,在先進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著主導和引領的作用,它代表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核心價值觀。如果說城市是人類社會快速發展的核心,那么,公益文化則是城市的精髓。城市公益文化建設是城市文化建設的基石,它關系到城市文化形象的確立,是都市靈魂的窗口,因此,城市公益文化建設在城市的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黑龍江省作為我國的邊陲重省,無論是人文地理環境,還是經濟、政治、社會環境都有著良好的基礎,是我國城市化率比較高的省份之一。然而,在城市公益文化建設中由于存在區域發展不平衡、建設主體單一、資金投入不足、文化基礎設施落后、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缺乏等問題,嚴重地影響和制約著城市經濟、社會與人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導致黑龍江省的城市文化建設遠落后于城市經濟發展速度,而不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因此,需要對黑龍江省城市公益文化建設模式進行積極的探索,試圖搭建出適合黑龍江省公益文化建設的多中心模式。
一、黑龍江省城市公益文化建設現狀概述
首先,從黑龍江省公益文化區域建設布局情況看,可將黑龍江省劃分為四個地區,即:哈齊地區(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東部地區(雞西、七臺河、雙鴨山、鶴崗、佳木斯)、中部地區(伊春、綏化、牡丹江)和北部地區(黑河)。其中,哈爾濱、佳木斯、牡丹江、黑河是這四個地區的中心城市,而哈齊地區是這四個地區中最發達的中心地帶。總體而言,黑龍江省的公益文化區域發展呈現出不均衡性,即:公益文化發展水平與其經濟發展水平大體是相對應的,經濟發展好的城市(如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公益文化事業發展也比較好,而經濟發展相對較為落后的城市的公益文化發展也相對落后,我省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北部地區。
其次,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黑龍江省城市公益文化建設的各項規模指標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截止到2007年年底,全省共有文化(文物)事業單位1 521個,其中:專業藝術表演團體84個、藝術表演場所41個、省、市、縣三級群藝館、文化館145個、公共圖書館98個、國有博物館57個、公共博物館46個、行業博物館23個、民營博物館19個、藝術教育、藝術創作、藝術研究、文化出版等其他文化事業機構34個、其他文化企業86個、文物管理機構83個、文化管理市場稽查機構131個。
二、黑龍江省城市公益文化建設主要指標比較分析
表1 全國和各省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指標數據[2]
由表1可以清晰地看到,盡管黑龍江省的公益文化事業有了快速的發展,但與全國平均水平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除了人均藏書量、廣播和電視覆蓋率這三項與全國平均指標持平或略高外,其余各項指標均低于或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如:每萬人兩館一站面積僅是全國平均面積的37.4%,是上海市的1/10;有線電視入戶率低于全國平均8個百分點,低于上海67個百分點,低于北京41.75個百分點;人均文化廣播事業費比全國平均數少7.56元,比北京少139.85元,比上海少102.64元;人均文化事業費低于全國平均水平2.43元,是北京的23.5%,上海的19.49%;黑龍江省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支出占財政支出比重也低于全國平均指標2個百分點,比北京、上海均少12個百分點。
三、黑龍江省城市公益文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市公益文化建設區域失衡
從全省范圍看,在全省四個區域中唯有哈齊地區一家獨強,東部、中部、北部地區皆弱;從哈齊地區看,哈爾濱作為哈大齊城市帶的中心城市,其公益文化的綜合實力最強,在哈齊地區中呈現出“鶴立雞群”的態勢。
(二)政府在城市公益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定位模糊
一般說來,城市公益文化涉及的往往是投入高、風險大、周期長且產權模糊的建設項目,這些項目全靠市場不行,完全靠政府也不行,因此,需要進行社會化運作。這說需要政府的角色應隨著外部實際條件、領域、階段的不同而變動,政府在公益文化建設中即要發揮主體、參與者、管理者的作用,也更要發揮出引導、服務的作用,從而對政府在城市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角色都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防止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管就死,一放就散的問題。
(三)建設主體過于單一
城市公益文化的建設主體應該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城市各級政府的主管理部門,也應包括城市各社區、居委會和街道辦事處、企業、家庭以及廣大市民。目前,黑龍江省的公益文化建設多是由政府單方推動,但是由于市民人數眾多,很難有機會通過正式的渠道發表統一公開的意見,導致市民參與的力度和廣度還遠遠不夠。即便是在一些公共的公益文化場所,也往往是因為市場化運作方式,使得市民很難經常去參觀學習,使得公益文化場所的實際利用率不高,很難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
(四)在公益文化方面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從“全國和各省區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指標數據”就可以看出黑龍江省對公益文化建設方面的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如公共文化服務占財政支出比重為0.37%,比全國0.39%的平均數還低2個百分點;而人均文體廣播事業費和人均文化事業費的合計金額僅為66.38元,比全國平均人均75.96元的標準還少9.99元/人。
(五)缺乏有效的文化建設激勵和保障機制
當前黑龍江省在城市公益文化方面的政策和法規尚不完備也不配套,而更是缺少相應的激勵機制。具體可以表現為,政府管理的文化組織效率低下,民間文化組織的發育遲緩,市民沒有相應的文化交流場所,缺少居民志愿者文化組織,從而造成居民文化需求不能滿足,文化消費總體水平較低。
四、搭建黑龍江省城市公益文化的多中心建設模式
(一)建設多中心城市共同發展的區域模式
本著重點地區選擇多個中心城市和落后地區選擇單中心城市進行重點發展建設的原則,在黑龍江省的四個地區中重點選擇公益文化多中心發展城市為:哈齊地區的哈爾濱、齊齊哈爾、大慶三市,中部地區的伊春和牡丹江兩市,東部地區的佳木斯市,北部地區的黑河市,共七個城市作為公益文化建設的中心城市,從而使城市公益文化的輻射力度能最大范圍的覆蓋全省區域,使全省的人民都能享受到我國改革開放30年的發展果實,從最基層給予人們以實惠,豐富人們的生活,提高人民的基本素質。
(二)促進公益文化主體的多中心網絡模式的形成
首先,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中心公益文化主體網絡。多中心公益文化主體網絡是以多中心城市區域為基礎建立的由若干個不同級別的、有隸屬關系的行政機構(縱向)和諸多個相同級別(橫向)的行政機構共同協調管理的區域。由于區域主體的不同為公益文化的多中心建設提供了天然管理主體,這些管理主體縱橫交錯且形成了一個網絡式的有諸多結點的多中心管理機制。我省四個地區七個中心城市群的形成為公益文化的多中心建設在空間主體上提供了物質載體。
其次,建設以市場為中心的多元化公益文化模式。該模式即不同于市場調節模式,也不等于多元復合模式。而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文化的職能是服務與監管,相應地要有職能的轉換,以既維護文化生產力的積極發展,又能引導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主流文化發展方向。”[3]黑龍江省以市場為中心的公益文化多元化主體經營,就是要在同一市場條件下允許國有獨資企業、股份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合伙企業、合資企業、個人獨資企業等等主體以及消費個人以平等的地位進行公平競爭、平等消費。
最后,強化社會團體個人為主體的社會大眾共同參與的公益文化新理念。文化是大眾的文化,公益文化的開展需要全民大眾的參與與支持。作為人類社會區別其他動物的組織形態,“社會”肯定大于市場,也比市更具有本質性和建設性,奧氏的多中心治理理論實質是內含了“社會建設”的社會治理,而這種治理質量的高低取決于社會成員——公民的參與程度[4]。因此,黑龍江省應注重以各人民團體,基層文化館,群眾藝術館、文化站等為代表的基層群眾文化組織、社區文化組織以及個人共同參與的公益文化新理念。
(三)完善公益文化多中心服務體系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提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的新目標:2020年“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再次要求解決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問題,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文化發展成果。
目前階段,黑龍江省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以文化館(站)、公共圖書館和博物館等面向社會公眾的文化機構和場所為中心,以非政府、非營利的相關社會組織為外圍,遍布城鄉的文化服務節點和網絡體系[5]。即以公共文化政策法規體系、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體系、公共文化生產供給體系、公共文化資金保障體系、公共文化人才保障體系、公共文化評估監督體系等多中心內容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參考文獻:
[1]皮埃爾· 雅克,拉金德拉 K 帕喬里,勞倫斯·圖比婭娜.看地球2010城市:改變發展軌跡[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0:19.
[2]高偉華.我國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地區差異分析[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0,(2): 57.
[3]錢立潔.公共文化的時代自覺及其踐行[J].泉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 (9):96.
[4]王飏.奧氏多中心理論及實踐分析[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10):93.
[5]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與建設調研課題組.關于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調研[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09,(3):39.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