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艷梅,丁冬梅
摘 要:城市交通占我國交通行業能源消耗一半以上,是城市二氧化碳等污染氣體的主要來源之一,因此,城市交通能否實現節能減排的目標,對于我國城市的發展及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至關重要。立足于中國城市交通節能現狀分析,提出一些解決之道,旨在順利實現我國城市交通的節能減排。
關鍵詞:城市交通;節能減排;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X3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089-03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隨著改革開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我國城市交通也邁入快速發展階段,公共交通和軌道交通等得到迅猛發展,但其中發展最快和增長最快的就是私人擁有機動車尤其是小汽車數量的增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1990年,全國機動車保有量僅有554萬輛,其中私車保有量為82萬輛,占14.8%。至2009年,中國汽車的保有量達到1.8億輛,年均增幅高達15%;動力系統主要以一次性能源汽油為主。預計到2020年,我國汽車保有量將達到2.3億—2.5億[1]。城市交通發展尤其是快速的機動化導致能源消耗的逐年增長,城市交通的燃油消耗占到了全國燃油消費總量的17.2%,其中私人機動車的能耗占據城市交通總能耗的64.9%,并且呈現增長的趨勢 [2]。
我國目前正在進行快速城市化的階段,雖加大了對城市道路停車場等交通設施的建設,但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遠遠趕不上機動化的速度,一系列如城市交通擁堵,亂停亂放等交通問題應運而生,嚴重影響了我國的城市形象,造成對土地、人力資源等的極大浪費。以交通擁堵為例,有調查顯示,機動車在遇到紅燈等情況下停止后再啟動,這一停一起造成的損失大約在0.3—0.5元之間。以北京為例,北京2011年機動車保有量已步入400萬輛時代,如果以每輛車停止啟動一次計算,經濟損失高達120萬元—200萬元。顯然,在目前的交通情況下,每輛車每天不知道要重復多少次一停一起這個動作,損失驚人。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幾年前做過測算,北京市每天因為堵車造成的社會成本高達4 000萬元,核算下來相當于每年損失146億元(數據來源于人民網--人民日報,2009年12月21日)。此外,快速的機動化也造成了能源緊張、環境污染、交通堵塞等各種社會問題。英國交通學家Anthony(2009 年)總結了快速機動化所造成一系列環境和社會問題。
1.氣候變化。據統計,城市交通是導致城市“溫室效應”出現、產生二氧化碳及其他溫室氣體主要源頭之一,交通廢氣排放約占城市總排放的40%。
2.石油消耗。2010年,交通領域所消耗原油約占原油總消耗量的68%,其中車用石油消費占57%左右。
3.大氣污染。據統計,2004年我國主要運輸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為32 000萬噸,其中道路機動車排放的廢棄占68%。近幾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這一數據還在持續攀升[3]。以北京為例,2008年北京城市交通CO2的排放量和HC分擔率為63.36%和73.5%,氮氧化物的排放分擔率占到22%[4]。
4.噪聲污染。目前,城市交通占城市噪聲污染70%—80%,214個被交通城市檢測的城市中,31.3%處于中度或者重度污染水平(數據來源于《中國環境狀況公報》)。
5.人員傷亡。根據公安部交通局的統計,2010年我國共有3 906 164次交通事故發生,同比上升35.9%,其中涉及人員傷亡的事故219 521次,造成65 225人死亡和254 075人受傷。
6.健康威脅。汽車數量的增長和道路擁堵等問題導致一系列健康問題,如肥胖等問題。此外,隨著交通擁堵的加劇,在一些大城市出現“路怒癥”。比如,日前在重慶召開的第22屆國際交通醫學大會上,有專家指出,八成開車族都有“路怒癥”,這已成為城市交通事故重要隱患之一。
因此,交通節能減排不僅是能源安全與能源消耗的問題,它更是一個社會問題,它能否得到妥善合理的解決,關系到我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更是關系到我國人民生活和健康的社會大問題。
一、我國城市交通節能減排的現狀
城市交通主要由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城市出租車交通系統和私人機動車三部分組成,其中三者的比例為16.6%:18.5%:64.9%,燃油能耗依次為605:674:2362 [5]。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私人機動車數量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對能源需求旺盛,而城市公交體系則由于技術及管理的原因一直處于“發展停滯階段”。中國城市交通節能減排既要借鑒國際經驗又要從我國實際出發。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實際的城市交通發展戰略。
(一)我國城市交通的特點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城市交通自20世紀才得到發展。較之于歐美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我國的城市交通有如下特點:(1)我國城市交通,尤其私人機動車發展年限短、發展速度快,城市交通能源動力系統變革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發達國家雖然積極推動清潔能源汽車的開發與應用,但由于其汽車工業體系龐大、小汽車出行依賴度高、積習難返,改革成本大。較之發達國家,我國機動車數量雖節節攀升,但汽車工業才開始起步,汽車普及率相對較低,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2)我國是一個自行車大國,具有非機動車出行的傳統,加之我國城市用地布局多以集中團狀形態為主,城市的人口集中程度高,雖容易引發交通擁堵、環境惡化等問題,但同時也有利于城市公共交通的發展,可以說我國有發展公共交通的“天然優勢”。此外,我國城市交通能源浪費嚴重,節能減排具有潛力大但難度大的特點。
(二)我國城市交通節能減排取得的成績
20世紀中后期,隨著我國由石油凈出口國變為凈進口國,城市交通擁堵和環境污染問題日益得到關注,政府和專家學者對此進行理論研究和實踐,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1.確立并積極推行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城市交通基本戰略。較之私人機動車的出行方式,公共交通出行有節能環保、資源集約利用等優勢,使其成為解決交通困擾良方之一。我國政府也相應發文號召我國城市確立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戰略,并得到了各地方的積極響應,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以北京為例,2007年北京積極推行公交和城市軌道低票價制度,公交出行比例穩步上升至34.5%,首次超過了小汽車出行。
2.加強節能減排監管力度,全面提升節能減排監管水平。 自我國“十一五”規劃提出節能減排目標后,我國政府積極加強節能減排的監管力度,成立了新的節能減排工作領導小組,并下設節能減排與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辦公室;各地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大型交通運輸企業也普遍設立了相應的節能減排工作管理機構或崗位,為做好節能減排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組織保障。同時,積極實施燃油消費稅改革,實施了營運車輛燃料消耗量準入、實載率低于70%的客運線路不得新增運力等政策,強化交通運輸市場監管,改進行業能源利用水平。此外,還積極努力節能減排監測考核體系,為行業的能效管理提供依據。
3.積極尋求國際和地區間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努力推進城市交通領域的節能減排技術的推廣。交通行業的節能減排不僅使政策方面的問題更多涉及技術方面,而且針對我國目前交通行業技術的欠缺,我國積極加強與先進國家的技術和經驗交流。如2007年9月中美簽署協議,加強在電動、混合電動、燃料電池汽車和替代燃料技術等領域的合作;此外,中國還與日本等國簽署協議,加強在清潔能源開發等方面的合作。另外,中國還積極推動電動車產業化,加大在此領域的研發力度。
4.加大宣傳力度,全面提升節能環保意識。城市交通節能減排的順利實現離不開大家,因此,交通部通過報紙、網絡等多途徑和張貼海報、散發傳單、組織培訓等多種方式加強全民的健康出行意識,鼓勵自行車和公交車出行,全面提升了市民的節能環保意識。 此外,還積極推進相關法律法規等建設和完善,以及相關專業人才等的培訓。
二、我國城市交通節能減排存在的不足
城市交通節能雖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形勢依然嚴峻,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能否成功順利解決,關系到我國節能減排工作的成敗,更關系到我國未來的發展方向。
1.城市交通能源浪費嚴重,能源利用率低,節能意識淡薄。一方面,我國是一個地大物“薄”的國家,多煤少氣貧油,我國自20世紀中后期,就開始依賴資源進口,如今已達到40%;而另一方面,我國城市交通的一大特點是浪費嚴重,集中表現在資源利用率低,其中機動車燃油利用率比歐洲低25%,比日本低20%,比美國整體低10%,載貨汽車公里油耗比先進國家高1倍以上。
2.城市交通發展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城市公交發展踟躕不前,城市非機動性出行萎縮,但私人機動車蓬勃發展。數據顯示,中國1995年全國私人汽車擁有量為250萬輛,而2007年私人機動車擁有量增至2 876.26萬量,12年內增加了10.5倍;與私人機動車蓬勃發展相比,我國公交車卻因為投入、技術等原因而長期發展緩慢。此外,非機動車的發展空間嚴重被擠占了,這主要表現在部分城市政府在交通發展上排擠非機動車的發展,以綠化帶擠占自行車道,甚至推行“城市無自行車”。
3.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差,資金投入嚴重不足。我國在智能交通系統等交通行業節能減排關鍵環節處于“簡單模仿”階段,又由于國外的技術壁壘等原因,導致我國在這一領域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弱,與世界先進水平很大距離。資金技術的支持方面,我國在城市交通設施節能減排方面的投入方式較單一,主要以政府為主,資金來源單一,這也是我國交通行業節能減排技術遠落后于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原因之一。
4.城市交通各部門缺乏統一管理,交叉管理嚴重和法律法規的不健全成為我國城市交通節能減排順利實現的一大障礙。城市交通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部門,傳統上歸建設部門管理。但在實際過程中,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市整體基礎設施建設的一部分歸各城市規劃建設和其下屬部門管理。我國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城市交通法,法律上的不完善和政策的空白使得我國城市交通節能減排處于斷斷續續狀態。
三、促進我國城市交通節能減排的對策思考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出行需求將會更大,如何平衡日益嚴峻的能源與環境壓力和人民日益高漲的出行需求,總的來說就是建立“綠色城市交通”體系,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用安全、高效、節能的公共交通來代替小汽車。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既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出行需求,又能做到城市交通的節能減排。
建立綠色的城市交通體系,就是以“公共交通領導城市發展(TOD)”理念為指導,根據城市自己的發展規模、發展特點,合理地、有效地發展城市的公共交通。超大和特大城市應加大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提高軌道交通的覆蓋率,此外,還應大力發展BRT(即快速公交),限制小汽車的出行,從而形成城市立體的交通體系;大城市應以道路交通為主、軌道交通為輔,鼓勵非機動車出行;中小城市應以道路交通為主,尤其要鼓勵非機動車出行,合理地發展小汽車出行,在城市道路建設方面,合理布局城市交通路面,確保非機動車輛的暢通。
1.加強道路機動交通工具的節能力度,通過稅收等經濟手段、法律手段甚至行政手段,加大節能汽車、節能配件以及替代燃料的研發力度,淘汰不合格的產品。同時,加大對現有機動車的節能改造力度,如油改氣等。另外,加大道路基礎設施建設,如提高加氣站的覆蓋率等,鼓勵節能汽車的使用。
2.限制城市私人機動車的發展,以“TOD”理念為指導,建立綠色城市交通體系。研究顯示,公共交通出行每提高1個百分點,城市交通用能下降6個百分點[6]。因此,政府應通過稅收等經濟杠桿的作用,如燃油稅的征收、城市停車費的征收等方式,減少城市私人機動車的出行。同時,加大對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適度、效率、安全度等;合理發展快速公交(BRT),克服現在公交車的擁堵、慢、環境差、不準時的缺點。
3.在資金吸收方面,多渠道吸收社會游資和外資,實現新技術的快速產業化。政府要利用自己手中的公權力,加速節能產業的產業化和應用,只有這樣,才能吸引更多資金的投入。同時,在廣開資金投入的同時還應加大政府與政府間、政府與企業間、企業與企業之間的技術合作,加大人才投入,在高校設置相關專業培養人才,使“綠領”就業的人數增多。
4.加緊制定有關城市交通節能減排的法律法規,制定不同車輛的排污標準,以及行業規范等,力爭開創城市交通行業有法可依、違法必究的局面。此外,還應加大對交通節能意識的宣傳力度。政府部門作為交通節能減排工作的領導者和監督者,應以身作則,從減少公車的數量和減少公車出行的次數開始,在全社會倡導公共交通出行,努力形成良好的出行習慣,為城市交通節能減排貢獻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錢伯章.節能減排: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
[2]仇保興,李迅,楊富強,等.中國低碳生態城市發展戰略[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0.
[3]蔡鳳田.公路交通運輸領域節能減排對策[J].交通節能與環保,2008,(2).
[4]陳莎,馬林,楊少輝.城市交通系統下的節能降耗研究[C]//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市規劃——2008 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2009.
[5]朱躍中.“十一五”期間我國交通部門能源潛力分析[J].中國能源,2007,(2).
[6]鐘良,李曉丹,趙洲洋.北京市城市交通節能現狀及建議[J].中國能源,2008,11,(7).
[責任編輯 張宇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