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衛清,楊麗娟
摘 要:采用案例研究法,以綠大地的存貨減值準備計提為出發點,試圖找出綠大地利用資產減值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證據,進而挖掘出其盈余管理的手段與動機。研究結果表明:綠大地通過資產減值準備“經常性損益”項目與“非經常性損益” 之間“分類轉移”的方式實施盈余管理,主要動機在于為第二年扭虧為盈做準備,避免被ST,以滿足資本市場的監管要求。
關鍵詞:存貨減值;調節報表項目分類;盈余管理動機;市場監管
中圖分類號:F27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291X(2012)02-0118-04
引言
近年來,上市公司頻頻利用資產減值進行盈余管理的現象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由于會計盈余對資本市場資源配置決策具有重要影響,因此,我國證券監管部門先后出臺了多種規定,①要求披露凈利潤和計算資產收益率等財務指標時考慮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這些將報告盈余相關指標作為核心參數的市場監管政策,必然將導致上市公司的針對性盈余管理行為。
本文以云南綠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碼002200)為典型案例,以流動資產中常被用于盈余管理的存貨減值為分析對象,研究管制規則下的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動機。研究發現,綠大地通過資產減值準備“經常性損益”項目與“非經常性損益” 之間進行“分類轉移”的方式實施盈余管理,其主要動機在于滿足資本市場的監管要求。本文通過典型案例分析對資產減值準備的理論問題及實際應用情況進行分析。一方面,可以更直觀和準確地說明問題;另一方面,結合資產減值準則實務操作和實施環境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與建議,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文獻回顧與理論分析
國外學者對于資產減值盈余管理動機的觀點主要有:低成本融資和逃避外債契約動機(Dechow,Sloan and Sweeney,1996)、操縱及管理層業績提升動機(Francis,Hanna and Vincent,1996;Strongh and Meyer,1987;Elliott and Shaw,1988)、利潤平滑及大清理動機(Mcnichols and Wilso,1988;Zucca and Campbell;1992;Heflin and warfield,1997)和初次發行股票動機(Tech and Wong,1998)。在不同動機的驅使下,上市公司管理層在不同的會計期間采取各種手段來進行盈余管理。
在我國資本市場上,誘發盈余管理的主要動機卻不盡相同。總結來看,主要包括:維持證券監管契約動機、初次公開發行股票及增資配股動機、扭虧為盈動機和利潤平滑及大清洗動機。戴冰彬(2007)、王建新(2007)、張然等(2007)分別從總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比例、長期資產轉回比例、長期資產計提與轉回比例的角度比較全面檢驗了資產減值準備的各種盈余管理動機,發現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準備中普遍存在避免虧損、“大清洗”、平滑利潤等盈余管理行為(李增泉,2001;趙春光,2006;于李勝,2007;譚燕,2008)。此外,王耀堂(2005)、戴德明(2005)、代冰彬(2007)、丁方飛(2008)等的研究也找到了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總資產收益率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等微觀經濟因素也影響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準備行為的經驗證據。
從研究角度看,以上文獻可以將資產減值的研究分成兩類:基于監管部門的管制規則而進行的相關研究(李增泉,2001;蔡祥、張海燕,2004;譚燕,2008;呂長江,2011,等),以及基于企業會計準則而進行的相關研究?;谄髽I會計準則視角的經驗研究主要集中在2006年新會計準則頒布以后,準則轉回前后上市公司對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行為(趙春光,2006;代冰彬、陸正飛、張然,2007;李揚、田益祥,2008;張卓,2010等)以及新準則實施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表現(逍遙,2007;王麗麗,2008;馮昀、郭洪濤,2008;趙素潔,2009;孫光國、莫冬燕,2010,等)。由于我國證券市場的監管導向非常明顯,前一個角度的研究顯得特別有意義。
綜上所述,由于其他一些政策法規遺留的空間,如是否退市、ST等相關規定并沒有考慮非經常性損益的影響,以及其他一些盈余管理動機(如避免虧損動機、盈余平滑動機、契約動機等)的存在,上市公司仍然可能利用非經常損益進行盈余管理,而已有的資產減值準備盈余管理動機的文獻基本沒有涉及非經常性損益方面的研究,案例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本文通過綠大地的案例分析,發現其通過資產減值準備“經常性損益”項目與“非經常性損益” 之間“分類轉移”的方式實施盈余管理,構成了對現有文獻的一個補充。
二、案例簡介
云南綠大地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綠大地)(*ST大地,002200)始建于1996年,股票于2007年12月21日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上市時股票簡稱綠大地),國內綠化苗木行業首家上市公司,云南省首家民營上市企業。從上市初始至今,綠大地的大股東和經營層就在以不規范行為不斷“考驗”著監管部門。從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公司對2009年三季報及年報的業績預告及業績快報進行了多次修正,從預報盈利6 000多萬,到實報巨虧1.5億。證監會在2010年3月份因公司涉嫌信息披露違規而對其進行立案調查。在證監會調查結果尚未公布之前,深交所2010年7月9日對公司業績頻繁變臉和信息披露問題作出了公開處分。公司2009年年報也被中審亞太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出具了帶保留意見的年度審計報告。2010年12月20日,綠大地董事長何學葵所持有4 325.7985萬股限售流通股被公安機關依法凍結。綠大地繼公司董事長被捕、財務總監被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后,又因2010年年報無法出具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2011年5月4日起被深交所實施退市風險警示,變為“*ST大地”。種種不合常理的行為不斷引發市場的質疑,尤其是2009年的巨額苗木損失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資產減值準備的計提和沖回進行盈余管理。這減值準備的計提與轉回來首先我們看一下綠大地2007—2010年的存貨余額情況(表1)。
從存貨情況可知,2009年的期末存貨余額,存貨期末數比年初數減少187 637 879.82 元,減少了56.80%,其主要原因是苗木死亡,其中損失較多的是消耗性生物資產。可以發現:綠大地2009年業績之所以最終出現巨虧,最主要就是因為公司在2009年年報中存貨減值計提超預期造成的。我們再看一下綠大地上市以來的資產減值準備計提情況(表2)。
我們不禁要問:這些減值損失的處理是否合理?不同的減值損失的處理會對公司的利潤產生什么影響?公司對于存貨減值處理方式選擇是基于什么原因?這些正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問題。
三、案例分析
(一)存貨減值準備計提的合理性
綠大地是以綠色農業為主的高風險行業,苗木等生物資產很易受到自然災害、病蟲害、植物疫病侵襲或市場需求變化的影響。從會計政策的謹慎性原則出發,綠大地應當按照《企業會計準則第1號——存貨》規定,在每期末終了對苗木等生物資產進行核實,按照可收回金額計提存貨減值準備,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存貨跌價準備”科目。令人費解的是,2010年自7月份提早進入旱季,災情也于12月份明顯加重,但在1月30日之前這近半年時間里,綠大地并未提示旱災對公司業績的影響,而且,在災情已發生三四個月的10月份還發出業績預增報告,對旱災只字不提。重大旱情開始后,一般十余天就能觀察到其對苗木的影響,在7—12月份旱情持續的時間里,基地的樹苗即便無法確認死亡或長蟲,也會有受災表現,根據會計謹慎性原則,綠大地應該計提相應的減值準備。綠大地不僅未能及時披露相關情況,更為離譜的是居然還在2010年2月27日發布公告,①公告中提到:公司基地沒有因旱災出現進一步惡化的情形,苗木生產經營正常,未繼續出現大面積苗木受災的情形。我們可以發現,在2010年1—4月,前后三個月時間對于苗木損失的說法差異甚大,存在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這不得不讓人產生質疑。這些不合常理的現象也足以說明綠大地對資產減值的計提未能及時披露,且計提時點與經營環境變化存在極大的不一致性,而這也正與證監會對綠大地處理決定②中的違規類型是一致的。對于公司2009年巨虧原因,公司在年報中解釋稱與云南省遭遇百年不遇的持續干旱天氣有關,將1.55億元的苗木損失全部計入“營業外支出”。顯然,綠大地在年底終了時未計提相應的存貨減值準備,而是在虧損無法避免時利用其對當時經濟環境的了解和把握,將產生巨額虧損借助自然災害全部作為非經常性損益處理,存在著極大的“巨額沖銷”的可能。
(二)盈余管理動機——為第二年扭虧為盈做準備,避免被ST
在2010 年1 月5 日,綠大地收到了《中國證監會行政許可申請終止審查通知書》([2009]207 號),中國證監會同意保薦機構撤回該申請文件,公司于2010年1月6日第三屆董事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終止非公開發行股票工作的議案》,筆者認為這應該也是綠大地始料不及的。根據我國目前上市公司相關證券法的規定,如果上市公司發生虧損,連續兩年出現凈利潤為負,每股凈資產低于面值或財務狀況異常,其股票就要被進行特別處理(即ST);如果上市公司連續三年凈利潤為負,公司股票就將被暫停上市交易(即摘牌)。但法規只是規定了上市公司虧損,對于虧損的程度并沒有做出限制。對于上市公司來說一般虧損和巨額虧損沒有區別,并沒有給其帶來任何附加的成本。在定向增發撤回的前提下,2009年的業績已不需要太高,綠大地索性一次性把全部損失都歸為2009年的存貨價值損失,并且2009年大部分利潤較低的外購苗木提前銷售,也意味著目前基地利潤較高的自培苗木會留在2010年銷售,這也是為第二年的扭虧做準備。此外,可以通過虧損當年的巨額沖銷將未來年度的費用和損失提前確認,這樣在第二年就可以不必再進行計提減值準備或是減少計提減值準備,甚至可以轉回部分減值準備,從而為第二年利潤的上升做出貢獻,其目的主要也是為了企業未來能夠在賬面上“扭虧為盈”,避免被特殊處理。
由于綠大地將本該在年末計提的存貨減值準備在虧損無法避免時借助旱災全部消化掉,這種處理方式實際上是在經常性損益和非經常性損益之間進行了“分類轉移”,這種類別的操縱并沒有改變底線盈余,但是卻夸大了“核心”盈余。原因如下:資產減值損失屬于當期損益,會直接影響當期的營業利潤,資產減值損失的增加會導致當期營業利潤的減少,這個對于籌備上市、配股、再融資的企業來說無疑是不利的。而營業外支出影響利潤總額,但不會影響營業利潤。將屬于減值損失的項目計入到營業外支出,會在虛增當期營業利潤。同時,因自然災害等造成的非常損失在計算凈利潤時已經確認,但在計算監管利潤③是則作為“收益”處理,在凈利潤的基礎上進行加計,導致監管利潤增加。證監會對此已經設防,即上市公司凈利潤是以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前后較低者為計算依據的。但是,當上市公司既存在“非經常性損失”又存在“非經常性收益”時,“非經常性損失”能夠對“監管利潤”發揮粉飾作用,因為“非經常性損失”能夠沖回“非經常性收益”。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避免公司會因連續兩年虧損而被進行ST特別處理,但是因被出示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公司最終還是被ST特別處理。這種方法通常在虧損企業或微盈企業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另外,由于資產減值損失不能在稅前扣除,須作納稅調整,而“營業外支出”中的損失可在稅前扣除,不用作納稅調整這樣的處理,會對企業的所得稅產生影響,進而影響到凈利潤。此外,證監會對綠大地的行政調查發現:公司涉嫌虛增資產、虛增收入、虛增利潤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④ 綠大地巨額沖銷的另外一個目的很有可能是借此沖掉以前年度存在的不實資產。
四、 結論與啟示
本文試圖通過提供一個具有一定創新性的理論解釋框架,探討資產減值、非經常性損益與盈余管理之間潛在的邏輯關系,并以具有代表性的綠大地為例進行分析。本文認為,綠大地對資產減值策略雖然沒有改變底線盈余,但是卻夸大了“核心”盈余,并且會對企業的監管利潤產生影響,而這種影響是通過調節報表項目分類的方式實施的,其目的是扭虧為盈,避免被ST。中小投資者屬于信息弱勢群體,若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蘊涵的信息含量便極有可能使他們根據失實的會計信息做出錯誤的判斷和決策,同時這也不利于其公司自身的長遠發展?;诖?,我們得到以下啟示。
啟示一:利益相關者應當辯證地使用會計信息進行決策。由于會計程序本身,加上環境的不確定性與人的有限理性,會計信息總是與客觀經濟業務的實質有一定差距,有時還會相差很大。如果存在盈余管理或會計欺詐,會計信息的可靠性與相關性都會大打折扣。因此,完全依賴會計信息進行決策是不夠的,有時甚至是很危險的。鑒于資產減值的不同處理方法會對企業的利潤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企業可以通過項目之間的分類轉移來調節利潤。需要區別對待“公司日常根據企業會計制度規定確認的資產減值損失”和“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災害而造成的減值損失”,需要深入考察企業的實際情況以及科學分析企業內外環境,從而做出科學決策。
啟示二:完善監管機制,加大審計力度。企業利用存貨跌價準備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可以通過完善監管機制、加大審計力度的方法來遏制。加強對上市公司計提和轉回存貨跌價準備的審計工作,重點審計計提存貨跌價準備的會計政策、會計依據的一貫性以及數據的準確性、合理性。對于虧損企業、ST公司要特別加強審計力度,重點審查其會計處理、會計披露是否符合相關法規、政策的要求,會計方法和會計程序是否具有合理性。
參考文獻:
[1]譚燕.資產減值準備與非經常性損益披露管制——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08,(11).
[2]戴德明,毛新述,等.中國虧損上市公司資產減值準備計提行為研究[J].財經研究,2005,(7).
[3]樊行健,鄭珺.非經常性損益的列報:理論、準則與分析[J].會計研究,2009,(11).
[4]沈烈,張西萍.新會計準則與盈余管理[J].會計研究,2007,(2).
[5]羅進輝,李超.新會計準則頒布前后資產減值準備與盈余質量研究——來自2001—2008年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證券市場導報,2010,(7).
[6]肖成民,呂長江.市場監管、盈余分布變化與盈余管理——退市監管與再融資監管的比較分析[J].南開管理評論,2011,(1).
[7]謝德仁.會計準則、資本市場監管規則與盈余管理之遏制:來自上市公司債務重組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11,(3).
[8]王小軍.2008年深市主板公司資產減值及非經常性損益分析[J].證券市場導報,2009,(7).
Study on the impairment of assets, non-recurring profit and loss andsurplus management
——Taking the *ST Dadi( 002200 )as an example
PAN Wei-qing,YANG Li-juan
(Yunnan Tongye real estate development co.,ltd,Kunming 650011,China)
Abstract:Adopt a research of case method, with the stock of the green earth reduces the value to prepare to account to lift for point of departure, try to find out the green earth to make use of the proof that the property reduces the value to prepare to carry on the surplus management, then dig out the means and the motive of its surplus management.Study the result enunciation:The green earth reduces the way implementsurplus management that the value prepare" usually sex profit and loss" item with" not usually profit and loss" its" the classification transfer" through a property, the main motive lies in twisting the loss for the second year to do the preparation for the surplus , avoiding the quilt ST, to satisfy the capital market to take charge of the request.
Key words:stock impairment;regulate report forms item assort; earnings management motive;market supervision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