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濤
摘 要: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貸款難,其實質就是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所謂“捆綁式”擔保貸款模式,就是針對當前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由于缺乏有效擔保和抵押物,難以獲取金融信貸支持的現狀,為了防范金融風險,加快農村經濟發展,采取將農業保險的保單、涉農資金一卡通賬戶、農業擔保機構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等與信貸資金相捆綁,借以破解農村專業合作組織貸款難的一種創新信貸模式。
關鍵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捆綁式擔保;信貸模式
中圖分類號:F31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2-0129-02
一、專業合作組織融資現狀
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在其產生發展之初就像田間地頭的一株小草,頑強而又艱難地成長著,盡管黨和政府正向激勵、積極扶持,但對于快速發展的經營規模來說,畢竟是杯水車薪。同時,在當前銀行信貸管理體制下,由于該組織無擔保、無抵押的特質,注定要成為信貸支持的盲區。2011年6月,人行霍邱縣支行會同縣農委,就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狀況作了專題問卷式的全面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一是該組織在經營發展過程中,其信貸需求意愿十分強烈,但滿足率極低,僅為8.3%;二是總體需求額度偏小,一半以上僅需50萬元上下,而且多為流動資金;三是若以專業組織立據則無法取得貸款,在已得到信貸支持的13家專業組織中,全部是以董事會或理事會成員個人名義立據獲取的信用或抵押貸款;四是在調查中普遍反映銀行(只有信用社一家放貸)的貸款利率偏高,將央行的浮動利率政策用足到位,一浮到頂,而且手續煩瑣。
二、探索建立“捆綁式”擔保貸款新模式的基本思路及操作構想
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貸款難,其實質就是抵押難、擔保難的問題。從短期看,完全依靠該組織自身發展積累來完成原始抵押物的形成是極不現實的,那么,要支持專業合作組織的快速發展,就必須在創新擔保方式上做文章、想辦法、出奇招。筆者試想可否采用以下幾種方式,依托現有條件,整合相關資源,將信貸資金與其他資金(資源)相鏈接,通過打包捆綁擔保,分散信貸風險,有效破解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貸款難問題。
1.保單與信貸資金相捆綁模式。即讓農業保險的保單發揮類似于抵押物的作用,以保單作為質押物件,經銀行、合作組織和保險機構三方確認后,一旦在投保范圍之內出現種養殖業減收或損失殆盡時,銀行可作為保單第一受益人,優先獲得保險賠付,既有效規避信貸風險,也減少或抵消了農戶損失的信貸模式。
2.涉農資金一卡通賬戶與信貸資金相捆綁模式。根據入股社員擁有的土地面積和國家補貼標準,為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先由合作組織預付涉農補助資金,然后再以所有入股社員的一卡通賬戶作質押而獲取銀行貸款的一種信貸模式。該模式特別適合于糧食種植業的合作組織。其優點是,該組織除首次要墊付補助資金外,以后可以用當年陸續歸集到戶的補貼資金墊付下年,從而實現滾動發展,循環使用,有效解決臨時性流動資金不足的問題。
3.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信貸資金相捆綁模式。其實質就是以工哺農、以工帶農的延伸,即通過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其關聯的下游合作組織或種養殖大戶提供信貸擔保,有效解決生產經營性流動資金困難,從而實現貿農工互惠共贏、共同發展的一種信貸模式。農行霍邱縣支行作為沿淮六縣金融試點縣之一,對該模式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創新,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農行霍邱縣支行立足縣情,結合實際,將“公司+合作組織(農戶)”信貸模式作為創新試點的品牌打造,按照“總額控制、分別授信、公司擔?!钡闹笇г瓌t,積極探索新時期“面向三農,服務城鄉”的商業運作新模式。
總額控制就是對龍頭企業擔??傤~控制在不超過該企業凈資產的30%以內,同時,對專業組織最高擔保貸款額度為200萬元,對農戶(實為分片、分村的種養殖大戶、經紀人及致富帶頭人等,下同)擔保貸款額度不超過當期生產經營資金投入的50%。
“公司” 的取向標準必須是為國家級或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而且達到農行兩A以上的優良客戶;專業組織和農戶是與公司具有多年穩定、良好的合作關系,且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信用戶,并且被擔保的專業組織或農戶必須由龍頭企業向農行推薦,報經農行調查確認。
該行在試點初期,主要依托安徽慶發湖工藝品有限公司(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安徽華安達工藝品有限公司(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從種植基地、加工、銷售三個環節入手,對其逐步形成的貿、工、農一體化產業鏈經營模式中的專業組織或農戶作為被擔保的放貸主體,其加工生產實行按訂單生產、千家萬戶分散作業。
截至2011年7月末,該行已為4家“公司”及其提供擔保的147家專業組織或農戶累計發放試點貸款4 337萬元,惠及8個鄉鎮、34.7萬人。上年度,全縣柳編產業出口創匯達9 767萬美元(全省第四、六安第一),再創歷史新高。
4.綜合捆綁信貸模式。為了使合作組織能夠取得較大額度的信貸支持,并分散信貸風險,可將農業保險、一卡通賬戶、農業擔保及產業化龍頭企業等作為擔保要件,通過合理劃分風險承擔比例,結合實際,因地制宜,采取靈機組合、打包捆綁、綜合授信的方式,切實幫助合作組織有效解決融資難。該模式主要是為了解決專業組織的大額信貸或固定資產投資需求,即當單一捆綁擔保模式授信不足以滿足其需求時,通過采取靈活多樣的組合捆綁,合理攤派責任份額,分散風險,減少損失,實現互惠共贏的一種捆綁擔保模式。
三、開展“捆綁式”擔保貸款新模式在實踐中可能遇到的難點
1.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問題。眾所周知,以家庭聯產承包為標志的農村土地變革,拉開了新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其歷史功績是無須質疑的。但近30年來千家萬戶的分散經營,不僅沒有增加對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而且卻因無人看管和維修,致使原有的集體所有制公共設施損壞嚴重,農業生產靠天吃飯的依賴性日益加深,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急劇下降,從而導致對三農的投資、信貸、保險及擔保等業務望“農”興嘆。專業組織與政府在基礎設施投入的博弈中緩慢發展,為了生產發展的需要,專業組織不得不在原本提襟見肘的家底中擠出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
2.涉農服務機構建設問題。由于農業生產所固有的高風險、低回報特質,致使涉農服務機構建設一直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況。僅以農業保險為例,與其他商業保險相比,農業保險具有“低保額與高賠付、低收入與高成本、低保障與高風險”的特點,使得商業保險望而卻步。中央連續六年在一號文件中對發展農業保險作出要求,而且今年第一次明確提出了要發揮農業保險作用,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模式。但從國元農業保險(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開展情況來看,尚且存在著如下問題:其一是險種偏少,范圍狹窄。目前,險種僅限于種植業(水稻、小麥、油菜和棉花)和養殖業(奶牛和能繁母豬);其二是承保理賠任務重,災情勘察時間長,賠付慢;其三是職能部門間聯動機制缺乏,多方參如,難以協調,甚至是管理錯位、越位。
3.專業組織的自身建設問題。據調表明,當前專業組織的自身建設方面尚且存在著以下幾點共性問題:一是內部運作不規范。由于合作經營的產業千差萬別,合作組織在內部運行機制上呈現多樣性,章程流于形式,有的甚至沒有章程,只簽訂了協議或合同。二是會(社)員的綜合素質不高,人才缺乏。專業組織中的帶頭人大多數綜合素質不高,適應市場經濟的意識和能力不強,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更缺乏,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該組織的創新和發展。三是組織化程度低,帶動力不強。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絕大多數規模小,5—6人和不到10人的占相當大的比例,自身經濟實力不強,服務功能較弱,僅起到單一的生產合作,甚至是演變為股份制(合伙)企業,難以達到“產供銷、農工貿、產學研”一體化的效果,帶動、輻射作用不強。
四、促進“捆綁式”擔保貸款新模式健康發展的措施與建議
1.擴大宣傳,形成共識。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報刊等媒體的宣傳作用,讓相關部門、社會各界達成共識,營造有利于推進工作的輿論氛圍;同時,加大對正向、典型案例的報道,采取農民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通過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讓廣大農民轉變觀念,踴躍成為參加者、實踐者和受益者。
2.加強領導,建立聯動協作機制。無論是農業保險、農業擔保,或是一卡通賬戶,都涉及到許多職能部門、乃至千家萬戶的配合與協作,因此,加強領導,明確職責,合力推進是 “捆綁式”擔保貸款創新模式能夠進行的前提和保障。
3.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御災害能力。農業是一個國家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是穩民心、安天下的戰略產業?;谖覈默F狀,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抵御災害能力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這既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選擇,也是各方資金能否切實加大對農業投入的前置條件。
4.建立和完善風險補償機制建設。基于農業風險的特殊性,世界各國均將農業保險、農業擔保、農業信貸等作為一種國家政策,通過建立和完善各種風險補償機制加以扶持和引導,把商業性業務與政策性業務合理區分,體現對三農投入的非盈利性和政府的保護政策。因而,以政府為主導,建立和完善農業風險補償機制是實現有效、可持續加大對三農投入的必要條件。
5.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農民是社會階層中收入最低的一個群體之一,農村又是我國社會保障水平最低的地區,在國家綜合經濟實力和財政支付能力允許的情況下,政府應加大對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資金投入,建立并完善農村醫療、養老保險、義務教育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切實提高農民的綜合風險防范能力。涉農業務因其風險的特殊性理應被列入農村社會保障體系的一個分支,而且只有在國家有關政策的具體支持下才能發展,并保障農業與國民經濟其他產業的協調發展,這對農業和農村經濟、乃至對整個社會的和諧與穩定都具有重要意義。
6.加大涉農服務機構建設。中央連續強調農業基礎地位的重要性,特別是十七屆四中全會又專題研究和部署了三農工作,各項惠農、支農政策陸續到位,但有關涉農服務機構建設卻嚴重滯后。據調查,全省農業擔保機構幾乎是“零”建設,即便有個別掛牌的,其業務也是“零”開展。
[責任編輯 杜 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