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磊
摘 要:借鑒孟加拉鄉村銀行(GB)模式在我國河北易縣的試驗表明,這種小額互助聯保貸款模式在我國是適用的,且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按該模式運作能形成有效的貸款風險約束機制,充分證明按市場方式運作的金融扶貧機構是可以自我生存和發展的,應積極支持和推廣。
關鍵詞:孟加拉模式;小額信貸;調查
中圖分類號:F83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544(2012)02-0034-02
一、引言
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GB模式)是非政府組織按市場方式運作向窮人發放小額互助聯保貸款以幫助其脫貧的金融模式。因此,尤努斯于1976年創建的孟加拉鄉村銀行也被稱為“窮人的銀行”。該模式于1993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作為科研項目引入我國進行試驗,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下簡稱“扶貧社”)是設立的第一個試點,之后按該模式在全國陸續設立的小額信貸機構有300多家,其中運轉較好的有100家左右,易縣扶貧社有較高的代表性。
目前在孟加拉全國約一半的小額貸款是由孟加拉鄉村銀行提供的,并已形成了一種適合本國國情的比較成熟的金融扶貧模式。貧困群體貸款難在我國是非常普遍和突出的問題,但該模式引入我國已有近20年,至今仍處于試驗階段,沒能得到大面積推廣。是“水土不服”,還是我國的金融制度需要改變,希望通過我們的調查能得到一些啟示。
二、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的基本情況
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成立于1993年10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管理,總社設在易縣清西陵五道河鎮。建立初期扶貧社內設主任一名,會計一名,信貸員兩名,運作方式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資金來源是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聯系來的, 最初一筆為孟加拉鄉村銀行提供的5萬美元低息貸款,其中2萬美元為無息貸款,用于啟動項目,3萬美元為低息貸款,年息2%,債務責任由農村發展研究所承擔,這筆資金至今仍在使用。后來,加拿大駐我國使館捐贈了5萬元人民幣,福特基金會捐贈了3萬美元。隨著項目的成功和影響力的擴大, 扶貧社又爭取到了一些低息貸款和捐贈,2002年就已有運作資金600多萬元。
貸款對象起初以婦女為主,后來取消了性別限制,實行小額、有償、短期(43周),無需財產抵押擔保,但貸款戶必須組織起來,5戶為一組,小組成員之間負連帶還款責任。6個小組以上建一個中心,還款方式為整貸零還,多為一周一還,也可根據農戶的具體情況而定,可以二周、三周、有時甚至一個月一還。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根據農戶的具體情況可以適當調整還本付息方式,并且大多數時候用客戶的合同履行保證金和風險保證金來抵清還款。
易縣扶貧社的貸款流程主要分為四步:
1. 貸款申請階段。 主要由信貸員到申請人的家里進行走訪審查,對申請人的家庭經濟、社會關系、在村里的口碑等情況進行大概的了解。入社自愿,五戶信譽連帶互助,無需任何財產抵押,社員自我管理。為做到有的放矢,以發放小額信貸扶貧為紐帶,為廣大農戶提供經濟發展機會,使借款戶與扶貧社結成利益共同體,扶貧社堅持借款公開透明、入社自愿、嚴把關口的原則。首先由擬使用小額貸款的貧困戶提出入社申請,經扶貧社調查核實并嚴格進行信貸紀律等方面的培訓之后方批準入社,與其他社員自由組建小組。一般小組建好后即可申請貸款。
2. 貸款審批階段。申請書寫好后,由信貸員交給分社主任審批,之后通知信貸員發放貸款。扶貧社放款,5萬以下由分社主任批準,超過這個額度須經縣社主任批準。為確保扶貧社貸款的準確使用和回收,扶貧社制定了嚴格的“十不貸”標準,即:沒有創收項目的不貸;有貸款未還的不貸;不遵紀守法的不貸;不寫申請不經考察的不貸;不參加會議、違背扶貧社章程和紀律的不貸;農村中小“混混”不貸;超計劃生育罰款的不貸等等。這有效保證了扶貧社小額信貸資金的循環使用。扶貧社的小額信貸沒有優親厚友,沒有任何“貓膩”,一切信貸程序都是公開透明的。
3. 貸款發放階段。由信貸員、分社會計、出納到農戶家中進行貸款發放,并對發放的過程及發放人員進行信息的再次采集(主要是照相),然后在貸款合同及相應票據上簽字,由會計收管票據便于回去后入賬。 在每個小組內實行依序放款,最初是嚴格按照2—2—1的程序來進行,即在一個5戶聯保小組中,先向其中的2戶放款,待這2戶的貸款使用符合要求后,在放款給另外2戶,一般是小組長最后得到貸款,放款間隔一般為3~5個星期。但目前已改成對小組一次性放款。借貸農戶在得到貸款時,首先要交還全年貸款利息(年利率8%)的50%,從第三周起開始按周或規定的日期還貸,每周還全部貸款的1/50,一年的最后兩周還清剩下的一半利息。另外,扶貧社還設立小組互助基金(相當于貸款的5%),還規定小組成員戶每周存入1元錢,基金和儲蓄主要為本組成員應急之用。
4. 貸款收回階段。 信貸員每周負責回收貸款本息及儲蓄,填報中心收款表及收款憑證,之后到附近信用社或銀行將款存入扶貧社賬戶,由分社會計填報分社周報表并編制月報及業務進度表。
目前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下設西陵分社、 梁各莊分社、白馬分社和橋頭鄉分社,在易縣境內20個鄉鎮累計發展中心小組227個,小組3733個;扶持20424戶,其中婦女為借款人的占80%,直接受益人口達到78370人;累計發放貸款10855萬元,年度放款平均達到1000萬元,還貸率在98%以上。該社立足“老山區”(山區、老區、省級貧困縣)的縣情實際,對GB模式進行了嫁接、改造,采用“扶貧社+小額信貸+中心+小組+貧困戶”的管理形式,被國家民委和河北省扶貧辦定為“易縣模式”進行推廣。
三、存在的困難與挑戰
1. 信貸資金來源不足,存在嚴重的資金“貧血癥”。扶貧社的信貸資金來源, 一是建社初期國外引進和捐贈的資金,現在扶貧社還是主要靠著這些資金來運作;二是吸收的互助基金及社員每周1元的存款。 經營收益除維持扶貧社日常運轉外積累有限。由于信貸資金來源受到極大限制,扶貧社的信貸規模很難擴大, 社員的貸款需求不能充分滿足。2010年為了減少成本,提高貸款周轉率,增加后續儲備資金,扶貧社不得不放棄了紫金關鎮、牛崗等地理位置較遠的村鎮。近年來, 隨著農戶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和生產資料價格的上漲,原來在當地支持農戶一個項目, 一般有3000元就能解決問題,現在則變成了原來的2~3倍。這使得信貸資金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為扶貧社“輸血”,增加扶貧社的“造血功能”,是扶貧社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最突出問題。
2. 扶貧社的信貸員文化素質較低,儲備人才少。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扶貧社一直都存在“用工荒”現象,領導階層和員工老齡化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扶貧社之所以能發展到現在很大程度上靠的是扶貧社主任周學仁的領導,但周主任已經到了退休的年齡; 扶貧社大部分員工的年齡都在50歲左右,學歷最高的是函授本科,大部分員工都是中專畢業。由于扶貧社至今仍是社科院的試驗點,還不是正規金融機構,工資待遇較低,大家主要是憑著對扶貧事業的熱情和社會責任在工作。這種工作條件對吸收年輕的專業人才十分困難。
3. 缺乏外部管理。 扶貧社屬于實驗性質的民間金融機構,起初由中國社科院管理,隨著時間越來越長,其管理作用在逐漸消退。繼續游離于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的監管之外,將難以保障其繼續規范發展,同時也難以得到國家的政策支持。
四、結論和建議
易縣扶貧社經營情況表明,孟加拉鄉村銀行模式在我國是適用的,且有廣闊的市場空間。按該模式運作能形成有效的貸款風險約束機制,充分證明按市場方式運作的金融扶貧機構是可以自我生存和發展的;95%以上還款率說明,貧困戶不等于沒有借款償還能力的客戶,更不等于“賴賬戶”,只要管理得法,對貧困戶的貸款風險是完全可以防范的。因此,對該模式應積極支持和推廣。
當前,首先應給予扶貧社金融機構的合法地位,或者也可先作為銀監會或政府金融辦的試點繼續試驗,總之沒有得力的管理機關是不妥當的。其次,應擴大扶貧社的信貸資金來源,應允許在社員內吸收存款,以及向其他金融機構融資。第三,鑒于其貸款的扶貧性質,財政應給予一定的利息補貼。第四,扶貧社應加強自身建設,特別是制度化、規范化建設和職工隊伍建設,為扶貧社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靠的制度基礎和人才基礎。
致謝: 感謝易縣扶貧經濟合作社的領導和員工在調查過程中給予支持和幫助,感謝河北金融學院楊會樸老師、王鑫斌老師、 黃曉芳老師在調研和寫作過程中給予的悉心指導,也感謝暑期實踐隊的同學們給予的支持和幫助。
參考文獻:
[1]黃樹青,杜金向,李青. “鄉村銀行”模式:一個基于案例研究的解釋[J]. 華北金融,2008(3).
[2]甘少浩,張亦春. 農村金融中介支農績效比較:以小額信貸為例[C]//中國農戶金融支持問題研究[M].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3]李銅山,張東雷. 農村金融體系發展中的障礙及建議[J]. 現代商貿工業,2009(1).
[4]杜曉山. 中國農村小額信貸的實踐嘗試[J]. 小額信貸扶貧,2003(5).
(責任編輯:郄彥平;校對:龍會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