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昕
國慶長假的第三天晚上,接到了一通同事打來的電話。
“組長,假期家庭作業有哪些啊?我想和你核對一下。”
“嗯,你等等。”
我印象中有四項作業,但是一時記不起具體內容。近來任務較多,只好改變了年輕時用腦子記的習慣,改用記事本。沒辦法,好記性不如賴筆頭嘛!
我翻開記事本,果然有四項,于是逐一念道:“第一項:寫一篇下水文;第二項:在原有校本《習作》教材的基礎上編寫本學期的‘作文活頁;第三項:在原有的校本閱讀材料《閱讀與欣賞》的基礎上,根據年級的總體設計編寫本學期的‘閱讀活頁;第四項:填寫語文教師《個人研究課題申報表》。”
“謝謝!”
“不謝,抓緊時間吧!”互相勉勵一番后,我掛斷了電話。
定定地看著記事本上的四項作業,不由讓我想起這些年來的每一個假期,長到暑假,短至小長假,似乎都是在完成語文老師特殊的家庭作業中度過的。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力學小學的語文老師嘴邊總是和學生一樣經常念叨著家庭作業。這好像已經成為一種“力學”特色,也成為了一種“習以為常”。
這些作業形式多樣。有口頭的:要求閱讀指定的教育教學專著,或者是兒童文學作品;有書面的:寫下水文,寫兒童文學書評,寫關于“兒童”或者“童年”的散文等等;也有綜合實踐的:調查報告、專題研究、綜合閱讀活動。種類多樣的家庭作業,雖然占用了大量的時間,但這些年的堅持之后,應該坦白地承認,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在完成這些作業的過程中得到了巨大的收獲。
第一次有這樣的感覺,是在2009年的暑假。這年暑假的語文教師家庭作業中有一項閱讀實踐活動,和學生一起閱讀王一梅的“漂流屋系列”兒童小說。原先也喜歡讀小說,兒童小說也讀過,但像這樣和孩子們同步閱讀,還是第一次。在假期的閱讀過程中,我不時收到孩子們發來的電子郵件,有他們的讀后感想,也有他們的閱讀困惑。在和他們的交流過程中,我似乎也有些欲罷不能,幾乎是讀完一個大章節,就要寫一段小評論發在班級論壇里。這樣的火熱整整持續了一個暑假,開學后也沒能消退。最終在學校的努力下,我們班請來了小說的作者。王一梅和她的兒童文學走進了教室,走進了課堂,走進了孩子們的生活。
完成了這樣一份歷時半年的大作業之后,我發現我和學生們之間的距離縮短了。或許是他們走近、理解了我,也或許是我走進了他們的生活。
如果說閱讀“兒童文學”的作業,讓我的“兒童觀”發生了改變,那么編撰校本教材習作活頁這樣的作業,則讓我實現了從“教材執行者”向“課程開發者”的轉變。
過去從沒想過自己能有機會也去編教材,似乎這樣的事情離我們一線教師很遠。當學校將編寫語文校本習作教材的任務作為作業下發給每一個普通語文教師的時候,我先是懷疑,接著是不知所措。因為我一下子從教材的使用者,變成了教材的編寫者。這樣的轉變逼迫著我重新來審視現有的語文教材。于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過程中,我重新研讀《語文課程標準》;精心設計習作篇目;在兒童文學作品中搜集與習作篇目相吻合的名家作品用以示范;整理以往學生的優秀習作以作例文;并親自寫“下水文”經歷習作的全過程,以期把握學生習作中有可能遇到的困難……通過完成這樣一份語文家庭作業,每一個力學的語文老師,從有著四面墻的教室里走了出來,仿佛置身于“天宮一號”,去俯覽美麗的“藍色星球”,我們終于看到語文的全貌,而不是在四方格里管中窺豹。
在所有的家庭作業中,要說對自身素養提升最大的,莫過于教育教學科研方面的作業了。細想這幾年來的教育教學論文屢屢在省市評比中獲獎,還真要得益于這些家庭作業。記得2010年暑假,我接受了一項為學校“十五”課題成果撰寫語文學科部分研究材料的任務型作業。寫作期間,我閱讀了有關教師的所有研究記錄材料,查閱了國內外相關研究信息,更是親自對研究對象進行了調查、訪問……一系列的過程經歷下來,終于圓滿完成了這項研究性極強的家庭作業。現在回想起來,那兩萬字材料寫起來是有些痛苦的,但卻讓我在“構建兒童文學生活”這一研究領域比多數人先邁出了一步,所得又是巨大的。
多種形式的家庭作業讓我有不同的收獲,但是有一樣收獲卻是共同的——它們讓我始終保持了一顆年輕的心。年輕的心,是敏感而充滿好奇的;年輕的心,是堅毅而不輕言失敗的;年輕的心,是勇敢而善于開拓的;年輕的心,是永遠向前,從不停下腳步的……
的確是要抓緊時間了,我看著記事本上的四項作業,琢磨著國慶假期剩下來的時間看來要基本在寫字臺前“爬格子”、“敲鍵盤”了。我合上記事本,開始完成又一次“痛,并快樂著”的家庭作業。
(陳昕,南京市力學小學,2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