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是個例子。”它是教師的教本、學生的課本,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例子”,它讓使用者看到了知識的體系和知識的發生,是教與學的首選材料和資源,我們必須以一種嚴謹的、科學的態度保持對教材應有的尊重。但不同地區、不同班級的學生有著不同的生活經驗、認知基礎,不同教師對于數學教學有著不同的理解和詮釋,對于同一個數學內容有著不同的解讀和處理。教師很多時候要在尊重原有教材編排意圖的基礎上,對教材進行為我所用、為生所用的處理,讓教學走向生本,創生教材,為學生設計教學。
一、數學目標的深刻化處理
目標是靈魂,目標是紅線。學生不僅要獲得適應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須的數學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還要積累基本的活動經驗,體驗領悟基本的思想方法。
教師在教材處理時要“變薄為厚”,“由淺入深”,挖掘薄薄的一頁兩頁紙背后所蘊含的思維訓練、思想方法的要素與內容。
五年級下冊的《找規律》,教材呈現:

對教材改造后,直接問學生能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學生在解決問題時會遇到困難:100個數這么多,移動這個框,移的次數太多,很難準確地直接說出能得到多少個不同的和。這時教師相機引導:100個數太多,研究100個數比較麻煩,我們能不能先研究少一點的數,找出規律,再來解決這100個數的問題。從而讓學生領會當我們面對復雜問題時,可以退到簡單的情形,從簡單處入手,尋找關系,發現規律,從而解決一類問題。這樣處理培養了學生運用思想方法指引解決問題的能力。當知識作為思維的內容,進入學生的思維,知識的意義就產生了。
二、數學結論的問題化處理
疑是知之始,疑是智之始。問題可以讓學生處于一種困惑、迷茫的狀態,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心向。問題解決式的教學更便于訓練學生的思維,更易于學生積累基本的數學活動經驗。教學中可以由教師創設“有問題”的情境,提出問題,也可以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問題串,當然也可以讓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
如“圓的認識”一課,教材先是通過生活中圓的引入、想辦法畫圓、用圓規畫圓,教學圓的各部分名稱,再研究半徑、直徑等的特征。華應龍老師教學“圓的認識”一課的開始,創設了小明參加奧林匹克尋寶活動的情境,尋寶活動中小明領到了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寶物距離你左腳3米,想一想:寶物可能在哪兒?然后讓學生在一張紙上用一個點表示小明的腳,然后在紙上表示這個寶物的位置。這個問題情境的設計非常精妙,它使學生的外部知識和內部知識經驗恰當沖突,使學生引起最強烈的思考動機和最佳的思維定向。在尋找的過程中不僅自然地生成了圓,引出了圓的概念,同時更引發了學生對于為什么會是圓、圓有哪些特征等問題的探索。在教學中,問題應是鑰匙,是引導,是路標,是動力,更是對學生學習與思考方法的指導,是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
三、數學規律的再創造處理
學生學習數學的唯一正確方法是實行“再創造”,由學生本人把要學的東西發現出來。在教材的處理過程中,教師要在深度解讀教材的基礎上,盡可能地把現成的知識結論、規律編制成讓學生探索發現的素材,使知識獲得的過程更具探索性。
如五年級“數對的認識”一課,教材上在揭示出用“第幾列第幾行”確定位置后,便清楚地告訴學生第4列第3行,可以用數對表示為(4,3)。這就是告訴我們,學生能做的就是傾聽與接受。怎樣讓它成為供學生探索的對象,我們設計了教師報位置,學生很快記錄的環節,在報位置前,讓學生先思考怎樣才能又準又快地記錄。于是教師由慢而快地報著位置,學生因著情境的限定,因著時間的緊張,自然而然地探索出省略掉文字,接近數對的記錄方法,數對的得到呼之欲出。
如果在教學中我們經常這樣去做:教師變告訴為引導,學生變接受為發現,教學變講解為探索,那么我們學生的創造力一定會得到有效的提高。
四、數學素材的選擇性處理
如果把人腦比作一個“加工廠”,那么學習材料就是“原料”,這個原料很多時候是由教材提供的,而有些時候我們不妨借鑒超市的自由選擇性,讓學生自行選擇充分的、必要的、有意義的、可探索性的學習材料,讓學生帶著強烈的探索欲望上路。如在學習小數加減法時,書上是給出一些文具的價格,鋼筆8元,筆記本3.4元,講義夾4.75元,水彩筆2.65元。小明買一個講義夾,小麗買一枝水彩筆。并提出兩個問題:小明和小麗一共用了多少元?小明比小麗多用多少元?從而教學小數加法(含進位)和小數不退位減法。我處理成:給出標價的文具用品圖,現在任選兩種文具,算一算共需要多少元錢?學生通過組合得出了4.75+2.65,8+4.75,3.4+2.65等多個算式并計算出了得數,在集體研究時我們又進行第二次選擇,選出前面列舉出的三個算式作研究對象,很好地解決了小數加法法則的關鍵:相同計數單位上的數才能直接相加減(相同數位對齊)。對于減法,也是同樣的兩次選擇后解決小數減法的不退位、退位的情況。把兩課時的內容在一節課上完成,一是考慮了學生的可接受性,因為有整數加減法的基礎,把教學內容適當的加深,給學生跳一跳的機會,教學過程顯得更具探索性,二是給學生以自由的選擇,學生學習的指向性更明確,探索的欲望更強烈。三是整體化的處理,體現了知識的結構性。
五、數學內容的生活化處理
新課標非常強調生活化,很多問題的引入與生活有關。

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更要有利于喚起學生的生活經驗或彌補生活經驗的不足,要有利于數學的抽象,有利于學生的思考與探索,注意生活經驗的數學化。在有些數學課上,數學知識生活化、情景化的處理顯得過濫過度,尤其是奧運會前后經??吹礁M薜摹爸踩搿?,讓人覺得很不自然。而在五年級確定位置的尋找規律環節,我們引入了奧運會開幕式上出現的“和”字,先是展示奧運會中“和”字表演的場景,再把“和”字摳出來,對左半部分的四筆:橫、豎、撇、捺上每個方塊的數對進行了研究,從而發現在同一橫行、同一豎行、斜排上數對的規律,通過生動恢宏的畫面給學生以強大的視覺沖擊,更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數對知識的應用,按一定的數對規律設計的文字所體現出的美感,也為后面運用規律解決問題作了很好的孕伏。正如江蘇省教科院副院長楊九俊說的:把知識與生活經驗相聯系,知識就被激活了。
我們所有的教學行為面對的是學生,而所有教學目標的完成也是靠學生,所以我們真的要一切從學生出發,為學生設計教學,創造適合學生的數學教學。讓教學走向生本,就從教材的處理開始吧!
(湯建英,宜興市實驗小學,21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