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一座充滿著神奇和智慧的殿堂,但高中階段的哲學教學無論在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與高中生思想和生活實際脫節的現象。而我們的生活中存在著許多膾炙人口和寓意深刻的故事和傳說,如能將這些內容有機結合到哲學教學中,既有利于增強哲學教學的趣味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筆者就把故事引入哲學課堂作了一些嘗試。
一、用耳熟能詳的故事,培養哲學思維習慣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這樣的課堂,從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出發,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它從學生已有知識、能力和興趣出發,找到了新知的生長點,也就找到了學生知識的最近發展區,既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體驗,又有從已有知識獲取新知的快樂,自然也有利于節約課堂教學的時間,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同時經常在課堂上用這樣的故事來引導學生思考,經過一個階段的訓練,讓站在哲學角度思考問題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也有利于學生提高運用知識的能力,慢慢地也會對思想政治課充滿著期待。
對于一個高中學生來說,在他(她)已有的學習經驗中,早已積累了諸如“庖丁解牛”、“揠苗助長”這樣一些經典故事,在學習“認識運動、把握規律”這一知識的過程中,我們引導學生思考這兩個故事所包含的哲理,學生通過探究,很容易地得出了這兩個故事從正反兩個方面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是有規律的,要求我們必須遵循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
二、用經典的勵志故事,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思維品質
當前高中教育的對象都是90后的孩子,他們好奇心強、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強,比較感性,容易被激發;但這些孩子缺少理想和信仰、過分自我和追求個性,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對較弱。面對這樣的事實,我們在課堂上精心選擇一些能感動人、激勵人的故事,如在學習“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需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確價值觀的指引”這一內容的時候,以視頻的方式播放了世界著名的激勵演講家約翰·庫緹斯的故事,他雖然沒有雙腿,卻能自由潛水,卻能自由駕駛汽車,能成為奧運賽場上的冠軍;他雖然沒有雙腿又得了癌癥,卻能環游世界四處演講。但他的成功也不是輕易獲得的,他經歷了很多挫折和磨難,他天生雙腿自然殘廢,17歲又被迫切去下半身,中學畢業約翰開始進入社會尋找工作,無數次被拒絕之后,他被一位雜貨鋪老板收留,在他的生活開始步入正軌的時候,又被查出癌癥被宣判死刑,但他始終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他每天都像戰士一樣,時刻鼓勵自己堅持下去,他以超人的毅力生活、學習。看完這段視頻以后,學生被感動了,有些學生還流淚了,看得出他們的感情已融入到這個故事之中,學生的生命能量被激活,讓學生在被激勵以后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進行學習。自然理解了“實現人生價值,需要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一知識。
學習活動是以人的整體的心理活動為基礎的認知活動和情意活動的統一,認知因素和情意因素在學習過程中同時發生、交互作用,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創設了這樣一個符合學生生活體驗的情景,讓學生觸景生情,充分利用了學生的情感認同組織教學,目的是激發學生強烈的思想感情。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課堂上我們讓學生去感悟,在高漲的情緒中去學習,熱愛學習了又可能產生向上的積極性、自信的積極性、注意力的集中和意志品質、毅力方面的積極性。教學中讓學生從別人的生活實踐中得到啟示,培養能力,達到增強自信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也使學生保持積極向上的思維狀態,去領悟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同時,也培養他們樂觀的生活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
三、重新演繹經典故事,培養立體思維方式
初學哲學的學生不善于全面地從事物的諸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認識事物,表現出思維的單一性、單向性和片面性,缺乏辯證思維和立體思維能力。為了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教師有意對一些經典故事進行重新演繹。比如龜兔賽跑的故事,這個故事結果,世人皆知,為了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課堂上教師這樣發問:“除了兔子在中途睡著外,還有什么可能使烏龜可以贏得這場比賽?”也許是對故事太熟悉了,也許是這個話題學生覺得新鮮,于是學生積極思考,熱烈討論,踴躍發言,學生給出的答案五花八門:假如前面有一條河,假如中途來了一群狼或者老鷹什么的,假如這是一場馬拉松式的比賽,結果肯定會有所不同。在熱烈的氛圍中教師把學生拉回到主題上,這能體現什么哲學原理呢?“事物是普遍聯系的”;“矛盾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轉化”;“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正學生各抒己見,相互補充,使每個學生的思維得到延展。教師在肯定學生智慧的同時又進一步追問:“難道結果就只有兔子贏或者烏龜贏這樣的單一結果嗎?”這樣的問題迎來了學生討論的又一次高潮,學生說:“假如烏龜背著兔子一起過河,或者兔子拉著烏龜一起賽跑,那它們將同時成為冠軍。”教師順勢引導,這其中又蘊含什么哲學道理呢?要有“創新思維,要破除陳規陳說”。教師有針對性地“二度提問”,再次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的思維更加發散,促進他們深入探究追問,從而促成精彩生成,同時也能讓師生在追問過程中形成智慧。教學中我們有意設計這樣的故事,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識圈,從一點向四面八方想開去,并通過知識、觀念的重新組合,尋找更新更多的設想、答案或方法。
課堂因學生而精彩,真實的課堂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思考,多一種思考,課堂便看到學生思維與個性的張揚;多一種思考,學生便多了一份精彩。讓我們的哲學課堂告別枯燥,告別低效,走向開放,走向生動。
(秦小萍,無錫市洛社高級中學,21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