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雅斯貝爾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說過:“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知的堆積。”這句話闡明:教育要深入人的靈魂。讓學生從體驗的角度來理解音樂,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最具有人本性的學習方式。那么,如何讓學生學會體驗呢?
一、聽賞中體驗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覺體驗是學習音樂的基礎。傾聽者是通過每一次的悉心聆聽,讓美妙的旋律緩緩流進心田,從而喚起內心豐富的聯想,潤澤自己的心靈。在我們的欣賞課中,“聽”永遠是無以取代的“主角”,其它任何形式(如說、唱、看等),只能適可而止。在實際教學中,我做過以下的嘗試:
1.巧聽,讓音樂“聽而不厭”。音樂課上,老師會讓學生反復聽音樂,有時就會出現一種“聽覺疲勞”。在教學第七冊《彼得與狼》(交響童話)時,我讓學生先通過聽辨不同的樂器音色來辨別每個角色;再聽辨每個角色的演奏樂器,并認識各種不同的樂器實物或圖片,然后讓學生在聽賞中了解故事情節,用肢體動作或音樂語言體驗和感受交響童話的魅力。這樣變換方式,讓學生“百聽而不厭”。
2.慧聽,讓音樂“品出滋味”。慧聽,就是能解讀音樂的構成,了解作者的意圖,發表自我的觀點,生成內心個性化的理解。“慧聽”,應成為欣賞教學的一種特色、一座橋梁、一道風景。學生的每一次聆聽若能帶著不同的問題,設計有體驗的活動,結合其它輔助形式,就能讓一堂欣賞課變得深入且有聲有色了。
如第七冊《金蛇狂舞》(民族管弦樂演奏),樂曲在演奏中運用了鏗鏘有力的打擊樂器——“鑼鼓”,渲染出端午節賽龍舟時熱烈而歡騰的氣氛。其實,“鑼鼓”在樂曲中起到了指揮的作用,它是樂曲的靈魂。那么,怎樣做能使學生體會到“鑼鼓”的作用呢?首先,我讓學生感受“鑼鼓”在樂曲中出現了幾次,并想象次數多與賽龍舟有何聯系;接著,讓學生感受“鑼鼓”的節奏特點,如果演奏得快,說明劃槳動作和龍舟前行的速度快,如果演奏得穩,說明劃槳動作穩、頻率快;然后,讓學生設計表現打擊樂演奏的動作,讓他們體驗為什么這些地方要用打擊樂,就是為了突出“鑼鼓”在賽龍舟中的作用,明白“鑼鼓”是取勝的關鍵。只有這樣,才能讓學生置身于真實的情境中,在音樂中體驗“鑼鼓”的魅力,明白作者的意圖,理解作者是利用賽龍舟激勵人們向前的意志。
二、歌唱中體驗
唱歌教學是音樂教育的自然基礎。法國詩人舒巴爾特說過:“人的喉嚨是創作的第一個最純潔、最卓越的樂器。”我認為,歌唱最易使學生直接感受音樂藝術的魅力,充分表達發自內心的情感。在歌唱中體驗,不僅要用心唱,更要用情唱。
1.用心唱,讓音樂“走進心靈”
音樂是觸及心靈的,它是一種內心的體驗。音樂教育既要求學生身體參與,也不能忽視心靈的參與。
例如:第八冊《五月的夜晚》是一首匈牙利民歌。描繪了歐洲春天夜晚的景色。歐洲的春天要到五月才來臨,五月的夜晚白霧繚繞,輕紗彌漫,景色十分迷人。在學唱歌曲中,為了讓學生進入歌曲意境,教師可抓住“旋律線”這一音樂要素,讓學生在唱譜、唱詞等活動中反復體驗和感受旋律線的特征及作用。唱譜時,讓學生邊唱譜邊用手臂劃出旋律線,學生通過手臂的上下擺動,體會出在重復手法的運用中旋律變化的特征,感受出五月夜晚白霧繚繞、輕紗彌漫的迷人景象。
唱詞的過程也是對旋律的再體驗過程。讓學生結合春天的夜晚,將旋律的起伏與心情的波動聯系起來,體會旋律線在幫助人們表達情感時的作用。此時,筆者還出示了一幅畫面,配合著歌曲旋律,讓學生邊欣賞邊演唱,學生的內心感受被充分調動了起來,歌聲中表達出他們對五月夜晚由衷的贊美。幾遍之后,大多數學生已能體會出旋律線的特征,或上下波動,或舒展流暢,優美的旋律早已進入內心,激蕩心靈,學生們仿佛身臨其境,歌聲中表達出他們對匈牙利春天的無限憧憬。
2.用情唱,讓音樂“展示個性”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
一位學生在學會《五月的夜晚》后,有了這樣精彩的發言:
“這首歌曲一共有五個樂句,第一句和第二句的旋律走向呈先上行再下行的特點,但三、四句中的每一個音符都帶有保持音記號,而且歌詞和旋律結合得很完美。所以力度處理可以由漸強到漸弱;第三句和第四句的旋律走向呈先下行再上行。這樣的旋律和歌詞讓人感到心滿意足、心曠神怡,所以我認為這兩句的力度記號可選擇‘強。而最后的結束句比較短小,并帶有跳音記號,結束音是‘3,又給人一種未結束感,作者好似要告訴人們:五月的夜晚有著那么多美不勝收的景色,白色煙霧彌漫在果園里,蘋果樹上開滿了晶瑩的花朵,丁香花也在夜晚悄悄地綻放了,真讓人回味無窮、意猶未盡啊!所以我選擇了“漸弱”。他邊說邊情不自禁地演唱起來。他的歌聲和發言一樣精彩,打動了周圍的每一個人。
“情”從人“心”來。教師一定要讓學生用情唱歌,將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到歌唱之中去,歌唱者的個性就一定能在歌聲中得到展示。
三、在活動中體驗
體驗音樂就是要讓學生在廣泛體驗的基礎上主動參與表現音樂,用各種方式或唱或跳或奏來表現音樂、體驗成功,體驗音樂的美妙。
在欣賞教學中,若增強學生對“動”的體驗,就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欣賞打擊樂《鴨子拌嘴》。可以讓學生先玩一玩大鈸、小鈸、雙響筒等打擊樂器,發揮他們的聯想,讓他們盡情地敲樂器,學鴨子,然后根據音樂,讓學生按自己的理解為其編一個完整的故事并上臺表演,使得課堂上笑聲不斷、情緒高漲。由此看來,我們在音樂課中可以借助引導的方式,讓學生體驗“動”的樂趣,使之身臨其境,通過體驗,變被動為主動。
四、聯想中體驗
聯想中體驗,就是教師通過引導,讓學生在想象的情景中,產生聯想和體驗。黑格爾曾說過:“最杰出的藝術本領就是聯想。”在教學過程中,如果教師適時點撥,點燃學生創造性的火花,促其展開豐富的聯想,會收到令人驚喜的效果。
再如《五月的夜晚》(匈牙利民歌)。這個多民族國家的人們能歌善舞,而很多舞蹈動作具有一定的寓意,或如“流動的水”,或如“起伏的山脈”、或如“寬廣的平原”,以表達人們對生活的體驗、對家鄉的眷念。教學中,我結合奧爾夫教學法以語言進行體態的引導,激發學生在聯想中以各種動作體驗不同的生活主題。借助這樣的藝術表現形式,在教師語言的引導下,學生的體驗在想象與聯想中隨心而動,從而盡情地感受匈牙利人民對生活、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音樂課堂的體驗性教學,從更深的意義上說,是豐富學生音樂體驗的一把“金鑰匙”。它能開啟孩子們幼小的心靈,引領他們步入音樂的殿堂,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欣賞與熱愛,讓他們受益終生。讓我們在教學中創造更多的條件,以體驗為抓手,讓學生充分享受音樂的美感。
(張偉,南京市力學小學,21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