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鏗
我主要講3個問題:第一,我國當前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第二,堅持發展外貿,促進經濟增長;第三,金融要進一步重視為外貿企業服務。
一、我國當前面臨的國內外經濟形勢
世界經濟復蘇總的態勢沒有改變,歐債危機炒作的成份多,不可能成為世界經濟二次探底的因素。國內經濟滯脹的狀況還將持續一段時間,相對2011年不會惡化。這兩句話里面包含一個意思,我對世界經濟可能比主流的觀點樂觀一點,對中國經濟可能比主流的觀點悲觀一點。
(一)世界經濟緩慢復蘇的趨勢沒有改變
現在歐美各國,金融危機當中都認識到必須重視實體經濟。靠過去的金融投機,制造虛假的繁榮,靠舉債買國外消費品過日子,是危險的。因此,他們提出了要重新工業化。從現在世界各國歐美情況的動向來看,他們要實行經濟轉變:由過去的重視虛擬經濟轉變到重視實體經濟。雖然他們認識到了這個過程,但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世界經濟復蘇總的趨勢沒有改變,速度不可能加快。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還沒有真正找到帶動國民經濟全面發展的新興產業,或者我們所謂的支柱性產業。這個需要時間去找。前些年,靠信息產業帶動經濟增長的勢頭已經過去了,那么現在究竟找什么產業來帶動經濟全面發展?從美國的情況來看,他們似乎是瞄準了新能源技術,所以美國人現在下很大的力氣研究新能源技術,而不是盲目的發展所謂新能源,比如說太陽能、風能。他們的發展很穩定,比較保守。他現在要研究的問題是,投入較多的人力和資金,研究如何把這種不穩定的太陽能和風能所發出的電儲備下來,均衡的使用。如果成功,獲得了突破,那也許會帶動世界經濟發展到一個新時期。因為現在大家都在尋找新能源,這個問題不是一下子就能解決的。
第二,完全靠自己生產消費品來取代過去從新興經濟體進口的消費品,短時期內也做不到。這并不是歐美技術做不到,而是他的勞動力成本比新興國家、發展中國家要高得多,工人平均工資是發展中國家的10倍以上。盡管其技術能夠生產出很好的衣服、皮鞋、電子產品,但是成本會高得多。因此,在短時期內,他要用自己的力量來取代,盡管制造這樣那樣的貿易摩擦,實行貿易保護主義,但是我認定這個是做不徹底的。應該說我們的外貿留有很大的空間,像美國因為使用中國的消費品,比使用其他國家的消費品,平均每一個家庭每年要少支出500到600美元。由他自己來生產,家庭的支出會更高,老百姓不答應,盡管他的參議院做了這樣那樣的決定,但是沒有實行下來。
第三,失業率不會很快下降,這就影響居民的收入增長。失業了,居民的收入增長不快,消費需求也不會增長很快。消費需求增長的慢,經濟發展也不可能快。我們分析,美國的失業隊伍最大的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房地產和與房地產相關的產業,這都是勞動密集型的,由于次貸問題引發世界經濟危機,房地產一直到現在也不景氣,這些人要想找到新的就業崗位,需要時間。另外一個失業大軍,就是與金融投機有關的人員,據說有20萬人,這些人員要想找新的工作崗位更不容易,因為他除了有金融理論之外,沒有其他的就業本事,過去的高收入拿慣了,現在低收入還不想拿。要解決這個失業問題也不容易。所以失業率下降不可能很快,這是肯定的。
上述3個方面的原因,從外貿這個角度來看,既看到世界經濟復蘇的慢,外貿面臨比較嚴峻的形勢,但是也要看到,這里面有很大的空間。因此,我覺得2012年,世界經濟總體上會好于2011年,我國的外貿也可能比2011年不會再差。
對于歐債問題,我說炒作的成份過多,媒體、學者把這個問題看過了頭。歐債問題主要是歐美爭奪貨幣的主動權和債券的融資權問題。在歐元出現之前,作為外匯儲備貨幣美國占了72%,歐元出現以后,2011年降到了61%,而歐元占了25%以上。他失去了這個比例,實際上就失去了貨幣的主動權,失去了債券的融資權。美國人對這一點是非常擔心的,之所以挑動這個問題,就是想搞垮歐元。因此歐債的炒作問題,應該看清楚實質。歐債的危險性和美國的次貸問題性質是不一樣的,美國的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主要是后面的對次貸的貸款進行包裝,進行所謂金融產品的創新,然后用市場決定這個包裝產品的價格,形成泡沫。這個泡沫一個地方破了,整個資金鏈出問題,連帶效應比較大,所以產生這么大的金融危機。而歐債問題,沒有這樣的連帶性。對于歐債問題,我們現在要看兩個,第一,涉及國家經濟總量不大。像希臘占歐盟經濟總量也不到3%,對世界經濟總量可以說微不足道。一個希臘怎么能影響整個世界呢,而且不形成資金鏈。一個國家的債務危機也只是這個國家破產的問題,也只是影響了向這個國家借了債的少部分國家而已,而不會像世界金融危機那樣牽扯面那么大,影響那么大。另外還涉及的幾個國家經濟總量也不大,意大利稍微大一點,占歐盟經濟總量大概17%,現在換了總理以后,總理采取的政策是正確的,2012年上半年他的問題可能會得到解決。歐債問題,雖然說的很嚴重,炒的忽忽悠悠的,但是沒有那么可怕。所以我的看法是,2012年屬于繼續復蘇,而且比2011年好一些。
(二)國內經濟的核心問題是經濟滯脹
滯脹是由長期的所謂積極財政形成的。積極財政從1998年到現在,使我們基本建設的規模大大超過了經濟發展水平,使這個要素的價格提升了很多。要素價格的提升,引起下游產品消費品的成本上升。成本上升推動通貨膨脹,所以201 1年通貨膨脹的壓力比較大。實際上在經濟滯脹的情況下,通貨膨脹不可能出現特別嚴重。我們2011年年平均的CPI5.4%,比預期的4%高了1.4%,這里實際上至少0.5%是過分預期造成的。我早就說對通貨膨脹預期炒的那么高,有的甚至說超過兩位數的通貨膨脹。經濟滯脹的這種局面,歷史上的經驗證明,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解決,因此要延續一段時間。
上個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由于凱恩斯新政以后,美國經過十多年滯脹,我們要想在一兩年內解決滯脹問題,不那么容易,因為治理滯脹幾個東西同時存在:第1是經濟增速放緩,第2是物價高位運行,第3是失業率存在,這與凱恩斯的理論背道而馳的。凱恩斯認為,如果有通貨膨脹就不可能存在失業,因為通貨膨脹說明經濟是熱的,就業是充分的。如果有失業,經濟就不可能通貨膨脹。因為失業的人多,收入減少,需求減少,經濟是不熱的。可是上個世紀的60年代,美國恰恰出現了這兩種現象同時存在,既有失業又有通貨膨脹,這個現象叫做“滯脹”。所以經濟滯脹這個概念是上個世紀70年代才提出來的,就是針對這種現象提出來的。治理滯脹問題采取的措施,對這方面有利,可能就對另一方面沒利,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我們現在正好遇到這樣兩難的問題,得慢慢來。
關于治理滯脹我們也積累了不少經驗,我們的宏觀調控應該更多的轉向供給管理,供給管理應該是治理滯脹比較有效的辦法。在這種情況下,我們要使得經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