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約定保證期間最高上限問題研究

2012-04-29 04:41:48柳芃
商業研究 2012年2期

柳芃

摘要:保證期間決定保證人的責任存在與否,對債權人和保證人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對約定保證期間的上限進行適當限制,規定不超過2年的約定保證期間上限,符合保護保證人利益、督促債權人積極行使權利,衡平雙方當事人利益的立法思想,有利于維護當事人雙方的利益,有利于避免法律適用的沖突,對保證期間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約定保證期間;保證期間上限;訴訟時效

中圖分類號:DF438.2 文獻標識碼:B

保證期間指保證人“保證責任的存續期間”,保證期間決定著保證人的保證責任的存在與否,對保證人和債權人都具有重要意義。按照我國擔保法的規定,保證期間包括約定期間和法定期間。法定期間是在當事人沒有約定時,由法律規定保證期間自主債務屆期之日起6個月,而約定期間由當事人約定。對于是否應該對約定保證期間的上限進行適當限制,爭論激烈。支持者認為有必要對約定保證期間上限做出規定,反對者則認為保證期間在立法指導思想和立法例上存在完全意思自治說和利益平衡說兩種觀點。德國、法國等以及英美法系屬于意思自治說,日本、意大利、俄羅斯等采利益衡量說,具體又分為“約定期間加催告期間”和“約定期間加法定期間”兩種模式。兩者相比較,后者的強度大于前者。我國采取的利益衡量說中的“約定期間加法定期間”模式,已經充分的考慮了對保證人利益的保護和衡量,如果再規定約定保證期間的上限,不僅過多干涉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違反私法自治原則;同時使債權人處于過于不利地位,也不利于債權的實現與保護。

一、反對說之檢討

1.約定期間上限符合立法指導思想。反對者認為約定保證期間上限是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違反,但規定約定期間上限是符合立法指導思想的。關于保證期間,立法指導思想上存在不同主張,大體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完全意思自治說,該說認為保證期間只能由當事人自己協議決定,其性質上只能是約定期間,只要當事人意思表示真實自愿,且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公益,不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那么法律不得進行干涉。在當事人未約定時,視為當事人約定一直隨主債務存在。大陸法系的法國等屬于此類,英美法系則更是強調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另一種觀點認為保證作為民事法律關系的一種,自然應當遵循私法自治原則,但考慮到保證人單務、無償的特殊性,要對保證人進行適當保護,避免其過于不利的地位;同時,債權人也應當積極行使權利,如果任由債權人怠于行使權利,無疑加重保證人的負擔,也違背公平和誠信原則。因此,應當對債權人進行必要的限制,以衡平當事人利益。

在上述思想指導下,又可以分為兩種具體的立法方式。一種是賦予保證人以催告權:即主債務屆期后,債權人向保證人主張權利時,保證人可以請求其在一定期限內先向主債務人催告,如債權人過期而未催告,不得再向保證人主張權利。在立法技術上采用約定期間和催告期間。日本民法典和我國臺灣地區民法采取此種立法模式。另一種是當事人有約定時依照約定,在當事人未約定時,則由法律規定,適用法定期間,在約定或法定的期間內,當事人如果未主張權利,那么保證人免責。意大利民法典、澳門民法典、俄羅斯民法典等采取此種立法模式,我國也是采取約定期間和法定期間相結合的模式,可見我國擔保法在保證期間上采取的是衡平雙方利益的立法指導思想。規定約定保證期間的最高上限是完全符合這一立法指導思想的,如果約定過長保證期間則違反保證期間的立法宗旨。法律設定保證期間的根本宗旨就是為了衡平當事人之間的利益,減輕保證人因為保證的單務、無償,無債務之責任等特性所處的不利地位。在通常情況下權利人都應當積極行使自己的權利,法律不保護對自己權利漠不關心的人。在保證中,由于其特殊性,債權人更不得怠于行使權利,設置保證期間的目的,就是為了使保證期間進一步發揮對債權人的抑制作用和對于保證人利益的保護作用,這從立法所規定的法定保證期間要短于訴訟時效的規定可以得到明證。如果允許約定保證期間過長,其實就是對債權人的縱容,是對上述基本法理的違反。

2.約定過長的保證期間對債權人并非完全有利。反對者稱規定期間上限不利于保護債權人的利益,擔保法不應當過分保護保證人而忽視債權人的利益。約定保證期間過長無疑對保證人不利,加重了保證人的負擔,但過長保證期間的約定在實踐中對債權人也未必有利。實質上保證期間也維護了債權人的利益,它促使債權人及時向債務人行使權利,避免可能因債務人財產狀況惡化而影響到債權的實現。債權擔保包括人的保證和物的擔保,兩者相較,物的擔保由于具有確定性而對債權人更有利,然而現代社會“擔保物權之實現,不僅費時費力,使債權人所提供之融資,無從盡速收回,資金之運轉,陷于遲滯”,“況且擔保物之交換價值常因社會經濟狀況之變遷而有增減”,如果擔保物價值降低,債權人自然無法以擔保物完全清償債權。物的擔保尚且如此,人的擔保就更加沒有確定性了,而且我國在保證上相關規定與國外立法也不同,我國擔保法第七條規定:具有代為清償債務能力的法人、其他組織或公民可以作保證人。這一規定過于原則其性質也僅屬于指導性條款,不具有強制效力,也不能反過來理解為一項禁止性規范,其目的是為了指導債權人和保證人本著保障債權實現的目的來設定保證。

司法解釋第14條規定:不具有完全代償能力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以保證人身份訂立保證合同后,又以自己沒有代償能力要求免除保證責任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這就進一步明確肯定了我國保證人在訂立保證合同時,不需要具有清償能力的財產資格。在日本、法國等國家的擔保法上,其規定訂立保證合同時保證人要具有清償能力,否則保證合同無效,債務人負有立保證人的義務,如保證人喪失清償能力,債權人享有要求債務人替代有清償能力保證人的請求權。日本等國家具有完備的財產登記制度,且登記內容公開,從而為了解個人財產狀況提供了極大方便,而我國則無相應規定。因此,如果規定較長保證期間,債權人往往難以了解保證人狀況,即使了解到,也無權請求債務人另行提供保證人,反而使得其債權實現落空。當然,我國擔保法和司法解釋組如此規定,是為了規制實踐中保證人訂立保證合同后,以自己沒有清償能力為由,主張保證合同無效來逃避承擔保證責任的情況,以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另外,這樣規定也具有其合理性,因為清償能力本身不具有確定性,對于不同債務清償能力會有所不同,而所擔保的債務也并非完全的不變量,可能到清償時債務已經減少,而且不同時期的清償能力也會不同。可能訂立保證合同時沒有清償能力,到履行時候卻有了清償能力;也可能訂立保證合同時有足夠清償能力,到履行時候卻沒有了清償能力。所以,不應當將訂立合同時有無清償能力絕對化。但實踐中,債權人一般都會找財力雄厚至少相當的人作保,恐怕極少會去尋找沒有清償能力的人來作保證人,又有幾個人會去憑空期盼在一段時間經過后一個平民百姓就能成為百萬富翁或者一個小作坊成為大企業而來保證自己債權的實現?這種選擇本身就不是一個理性人所為。實踐中絕大多數情況還是保證人由有清償能力變為無清償能力,而此時規定一個合理保證期間上限就顯得具有積極意義,可以避免保證人財產狀況惡化,因為在較短時間內,一般說來,一個財力相當的保證人的財產不會發生大的波動,即使財產減少,也不致嚴重威脅債權人的利益。另外,規定過長的期間也不利于效率原則的實現,造成當事人間法律地位和利益關系的不穩定,法律給予這種空洞權利實際沒有實際意義,那么還不如給出一個期間上限。

二、約定保證期間上限的具體規定

由于保證期間立法宗旨在于維護保證人利益,督促債權人積極行駛權利,約定保證期間的最高上限不應過長,以不超過2年即訴訟時效期間為佳。

1.長于2年的保證期間約定違反訴訟時效,造成法律適用的沖突。訴訟時效制度的設立目的就在于敦促權利人積極行使權利,避免其怠于行駛權利。法諺云法律不保護在其權利之上睡覺之人,我國法律規定訴訟時效為2年。按照保證的法理,保證作為從債務是附從于主債務的,主債務過訴訟時效,保證人可以以此進行抗辨,即使是主債務人放棄此抗辨,保證人仍然可以主張。如果允許約定保證期間超過2年,就會發生主債務訴訟時效已經經過而保證期間未經過的情形,就會出現債權人主張未經過約定保證期間,而保證人主張時效抗辨的沖突情況,對此有人認為當事人既然有約定就應當執行約定。但是,由于保證人本身并無債務,是無債務之責任,保證是從屬于主債務的,經過訴訟時效后,主債務人都可以抗辨而免除責任,卻還要保證人承擔責任,這顯然對保證人不公平,與前述的立法指導思想是相違反的,也違反了普遍公認的保證法理,雖然保證有獨立性,但也是“于附從主債務之范圍內有獨立性”,這種約定也不能當然視為保證人放棄對時效的抗辨。

由于訴訟時效期間屬于法律的強行性規定,當事人不得通過約定而加以改變。如果當事人約定的保證期間長于訴訟時效,那么債權人在訴訟時效屆滿后,還可以要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實際上就變更了訴訟時效的強制力,長于訴訟時效也有悖于立法設置訴訟時效的目的,無以發揮保證期間對訴訟時效的限縮和抑制作用。有人主張,過訴訟時效只是喪失勝訴權,并不喪失實體權利,如果保證人在過了訴訟時效后自愿承擔責任,法律自然不應當加以干涉。主張過訴訟時效的抗辨只是可以行使,而不是必定行使,保證人有權選擇。實踐中,在保證人知道主債務過訴訟時效的情況下極少有人不主張此抗辨,實際上,發生爭議的就在于保證人主張經過訴訟時效而債權人主張未經過保證期間,存在為數不多的情況一般為保證人不知道或未注意到債務已經經過訴訟時效而承擔保證責任,而這一點法律對此已經做出規定,擔保法司法解釋35條規定,保證人對已經超過訴訟時效期間的債務承擔保證責任或者提供保證的,又以超過訴訟時效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而且司法解釋35條規定情形與約定期間長于2年完全是兩種不同情況,以此主張不應當規定保證期間上限,實為不妥。

有人提出約定保證期間超過兩年的情形應當予以肯定,長于兩年的保證期間約定與保證人的時效抗辯權不產生任何矛盾,因為保證期間與訴訟時效制度互相獨立,根據各自的規則運行,不存在對訴訟時效制度的沖擊,保證責任期間未屆滿,但如果保證債權的訴訟時效已經過的,保證債權則不受公力保護x。既然經過訴訟時效后,保證債權不受公力保護,保證人抗辨有效,那么債權人約定過長的保證期間根本沒有實際意義,在這種情況下,不規定約定保證期間的最高上限反而給債權人造成可以約定較長的保證期間以避免債權落空的假象,反而徒增司法實踐之中的糾紛和混亂。

2.對擔保法司法解釋32條2款的分析。擔保法出臺后,實踐中經常出現當事人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至主債務本息還清時為止的情形,特別是許多商業銀行所制定的標準合同文本中更是如此。例如,交通銀行1995年10月和開發銀行1996年8月制定的擔保貸款管理辦法都規定保證期間為合同生效時起至借款人應付款項全部清償為止。由于擔保法中對此沒有規定,這一問題在司法實踐中引起極大爭論。為此,司法解釋第32條2款規定:在此情況下,保證期間視為約定不明,保證期間為主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二年。

應當說該條款的制定是經過詳細周密的考慮的,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權威人士解釋:“這種約定,對保證期間還是作了約定的,只是沒有明確約定具體時間,畢竟不同于根本沒有約定,而且這也是債權人采取最大的限度的可能來保證自己債權的實現,是法律鼓勵的,如果完全認為無效,而適用擔保法六個月的保證期間,對債權人未免有所不公,但如果完全承認這種約定的效力,必然造成當事人用事先約定方式排除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的結果,使保證人處于一種隨時可能承擔責任的不利境地,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結合時效,認為當事人約定的期間如超過訴訟時效,則超過部分應當認定無效,未超過部分仍有效”這一規定本身有積極意義。由于司法解釋在字面上只是針對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到還本負息為止的情況,那么從文字邏輯上講,按照現行法的規定,只要當事人對保證期間做出了明確的約定,不論其約定是否超過兩年,就不屬于司法解釋32條2款規定的約定不明的情形,而應當按照當事人的約定,不能適用司法解釋32條2款。這里我們可以將明確約定保證期間長于兩年的情況與司法解釋32條規定的約定不明的情況進行一下比較:約定不明時,實踐中會存在債務人在兩年內、超過兩年但超過時間并不長(例如,三年)和超過相當長時間履行完畢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下,司法解釋其實加大了對債權人的保護期限,在后兩種情況下,法律排除當事人的約定規定保證期間視為兩年。而在當事人明確約定保證期間為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等的情況下,與約定不明的后兩種情況相對照,保證人的地位更加不利,為何反而不予以保護了呢?

通過分析可見司法解釋32條在字面上是針對約定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直到還本負息為止的情況,但其本意應當是針對約定保證期間超過兩年的情況進行規制。這從最高人民法院權威人士的相關論述中就能看出:“如果完全承認這種約定的效力,必然造成當事人用事先約定方式排除法律規定的訴訟時效的結果”,這種情況只有在當事人約定的保證期間超過2年時,才會出現。另外其在對司法解釋32條所進行的闡述時,直接稱為約定保證期間長于2年的情況。雖然從理論上說,約定承擔保證責任直到主債務完全還本負息為止的情況存在主債務人兩年內就履行完畢和超過兩年未履行的情形,但實踐中絕大多數糾紛是針對超過兩年情況的,其實在兩年內一般也不會引起糾紛。也正是因為實踐中大量存在的關于約定保證期間長于兩年情況的糾紛才使得司法解釋做出這樣的規定。通過上述對司法解釋32條的分析可見,最高法院規定司法解釋32條其本意也是要對約定保證期間的上限作出不超過2年的規制。

3.規定兩年的保證期間上限,不會造成債權人行使權利的困難。在保證中,債權人與保證人約定相當長的保證期間,其目的主要是為了能有足夠充分的時間向保證人主張權利,但實際上兩年的時間對債權人來說已經完全足夠,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信息交流十分快速便捷,我們居住的這個星球已經被稱為地球村,分處地球兩端的人可以在幾秒內進行交流,在數個小時內就能面對面。因此一旦發生糾紛,債權人會在很短的時間內了解情況并做出相應決定,兩年的時間期限不可謂不充足。這也是經過實踐檢驗的,我國民法通則早在1986年制定時就規定訴訟時效為兩年。有人認為在大陸法系國家,在保證上大多采取有約定保證期間按照約定保證期間,沒有約定就適用訴訟時效的規定,由于其訴訟時效時間一般都規定較長,這樣在沒有約定保證期間的情況下,債權人對保證人主張權利的時間期限就十分長,這樣使得債權人能更充分的實現自己的債權,因此更加合理。這種觀點值得商榷,人們不能僅僅從現代存在的法律的字面差異上進行孤立的比較,還需要進行縱向歷史的考察。歐陸國家規定較長的訴訟時效是與其制定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和條件相聯系的。

羅馬古時除了個別例外情形外,債權都是永久性的,且不許附以終期和解除條件,故沒有訴訟時效制度,然而保證債權就曾經是一個例外情形,約在公元前200年,羅馬的《夫里亞法》曾明確規定,保證人責任以債務期滿后的兩年為限,如果債權人在兩年內不作主張,保證人的責任即行消滅。立法者做出這一規定可以說是充分考慮到了保證的特殊性,對當事人的利益進行了衡量和平衡,這對我們今天制定保證期間上限也是有積極的指導作用的。但就當時的社會情況而言,這一時間期限的確很短,因為當時尚處于奴隸社會階段,社會生產力極度低下,交通不便,信息閉塞。信息的傳遞,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都十分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債權人還沒有得知相關情況或還沒來得及處理的情況下,時間期限已經經過的情形。除了時間期限很短外,當時的法律還作了許多對債權人不利的規定,例如保證的主債務只限于用要式口約成立的,保證人有數人時,并不承擔連帶責任等等,這些規定綜合起來使得債權人與保證人的地位變得很不平衡,債權人處于過于不利的地位。因此,在公元前100年前后的共和國末葉,法律規定了“誠意負責保證”,對前述規定作了一系列的改變,包括保證人的義務不以主債務期滿后兩年為限;債權人可以直接要求保證人償還債務,而不須要先向主債務人追訴;保證人死亡,保證債務作為負債轉移于繼承人;專以保護主債務人個人利益為目的的抗辨如“能力利益”或債務人的期限已經屆滿而保證人的期限未完成等情況,保證人不能主張等等。

由于保證契約是無償契約,這些規定又使得保證人的責任過重,影響到信貸的發展,不得不作了一系列改變,給保證人以特殊利益以減輕其責任。如“分擔利益”、“順序利益”和“代位利益”等,但對保證人的義務不以主債務期滿后兩年為限的規定則沒有進行調整。后來法律又創設了“簡約保證”,規定保證債務的期限可短于主債務(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期限的意思并不是指訴訟時效而是指負期限法律行為中的期限)。其后,大法官規定由其保護的權利,如在其任期一年內不起訴,其權利就不受保護,從而有了永久訴和暫時訴(或稱有期訴)的區別,直至公元424年,特奧西多烏斯二世和霍諾里烏斯帝規定,不在法定期間起訴的,僅喪失勝訴權,不得在進行起訴,但不喪失實體權利,且將一般訴權的期限定為最長的30年,抵押訴權為40年,但仍沿用永久訴的名稱。直到此時才有了訴訟時效的規定。從債權不受時間限制而永遠存在到規定30年的訴訟時效可謂是法律的一大進步。而且立法者規定訴訟時效為30年,應當說是充分考慮到當時社會的歷史條件的,也是符合時宜的。

1804年制定的法國民法典全盤承受羅馬法也將訴訟時效規定為30年,對于當時的社會來說也是比較合適的。因為雖然當時法國已經進入資本主義,但還是處于農業社會的狀況,仍是農業國和農民的國家,交通信息仍然十分閉塞而不發達。到德國民法典制定時,仍然將訴訟時效規定為30年應當說與當時的社會情況不太相符。因為1896年的國民法典制定時,與制定法國民法典時已經間隔了一個世紀,而這期間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8世紀上半葉的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進步發展,到18世紀中期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已經完成工業革命或者正在蓬勃開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又爆發的電氣革命,將人類歷史又向前推動了一大步,其意義遠超過工業革命,電話、電報、火車、汽車、飛機等交通和通信工具相繼發明,人們的行動范圍擴大,通訊聯系便捷,較農業社會而言變化何止千萬倍。工業革命帶來的另一必然結果就是城市化,這又進一步方便人與人之間的聯系。應當說30年的訴訟時效已經顯得較長,法律應當對此做出調整,然而可惜的是自然科學對社會科學的意義往往是在經過相當時期后才能表現出來。

羅馬法的復興,法國民法典的制定以及神圣羅馬帝國是羅馬帝國繼承者的觀念等原因,使得15至17世紀初,羅馬法在德國被普遍采用,帝國法院的法官依據羅馬法及法令慣例審理案件,逐步形成了以羅馬法為主體的“普通法”。從11世紀起注釋法學派、評論法學派、人文法學派等注釋、評論、講解、適用羅馬法,掀起了羅馬法的高潮,到18世紀末19世紀初,德國的歷史法學派更使得羅馬法在德國的影響深入人心,歷史法學派對羅馬法的各種淵源、制度、原則、概念以及與近代民法學的關系都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影響極其深遠,其中首推民法學巨擘薩維尼。薩維尼的《中世紀羅馬法史》和《現代羅馬法的體系》被廣為傳誦,正是因為上述一系列因素和影響使得德國民法典仍然將訴訟時效規定為30年。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則是1912年頒布的瑞士民法典,與法、德不同,瑞士民法典是典型的個人立法,胡貝爾教授因為瑞士民法典而名垂史冊,其根據當時的社會情況,規定普通訴訟時效為10年。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修訂的德國民法典已經將普通訴訟時效從30年改為3年,在其關于修改的官方解釋中明確指出:在很多情況下,30年的普通時效期間被證明為過長。雖然在設計消滅時效期間時必須要給權利人留出充分的時間來主張自己的權利,但也只是在例外的情形下才需要30年的期間,通常情況下較短的時效期間已經足夠了,而且通過與其他較新的外國民法典和現代的時效法有關時效期間的規定的比較,可以發現本質上較短的時效期間可以勝任時效法應承擔的任務,而且時效的長短要保持統一性和清晰性。此外,期間的長短應當由時效的目的決定。例如債務人具有應加以保護的利益、特別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其將無法舉證,針對第三人可能會喪失追索的權利等,更何況并不能要求義務人長期保存證據材料。這些都要求一個較短的時效期間;時效法的首先適用情況即在于保護債務人。雖然法典明確30年時效期間為一般時效期間,但是法典其他條款中所規定得較短的時效期間已經使得此種30年的一般時效期間成為例外規定。這樣按照新修訂的德國民法典,債權人請求保證人承擔保證責任的時效期間也僅僅是3年而已。

傳統的德國民法典都做出了如此巨大的適應當今社會現狀的改變,人們為何不能規定約定保證期間的上限呢。有一種觀點認為新法典也同時規定可以通過約定加重訴訟時效,也就是說債權人可以和保證人約定超過訴訟時效仍然承擔保證責任。但在其官方解釋中指出此種情況主要是針對允許延期付款及推遲請求權到期并從而推遲時效開始的約定,以及現行法中買賣合同和承攬合同中較短的法定瑕疵請求權的時效期間,因為在買賣合同和承攬合同中的法定瑕疵請求權的時效期間只有6個月,對于這些情況,在短期時效期間中約定加重時效屆滿或延長時效期間是符合雙方當事人的利益的。雖然新修改的德國民法典規定除了在上述情況下也允許當事人自己約定加重或延長訴訟時效,但其前提仍然是要考慮債務人的利益,而且新法典202條2款規定即使約定也不得超過30年的期限,(新法典中30年的時效期間成為時效中的最長期間),而新法典規定適用30年期限的情況主要針對物權、所有權的返還請求權、源于繼承法和家庭法的請求權以及經確認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能夠執行的請求權等,可見上述規定所針對的對象是有特定范圍的。德國民法典作此規定也是為了符合國際趨勢的,因為2001年2月歐洲合同法委員會公布了《歐洲合同法原則》,該原則中規定一般時效期間為3年,其提出,國際時效期間的趨勢為,縮短時效期間,統一時效期間,提高決定時效開始的獲知標準。

在與我國比較相似的采用約定期間與法定期間相結合的國家的立法中,俄羅斯民法典第367條明確規定保證因保證合同規定的保證期間屆滿而終止,如保證合同沒有規定具體期限,債權人自被保證之債履行期滿之日起一年內沒有向保證人提出要求而終止;如果主債務履行期限不明并且不能確定或以請求的時刻來決定,債權人在保證合同訂立之日起兩年內沒有向保證人提出履行請求,保證終止。對于前一種情況相當于我國的約定不明的情況,后一種情況與為將來之債作保相似。而俄羅斯民法典規定一般的訴訟時效為三年。針對這兩種情況,法律對保證期間的限定為一年和二年,明顯是在訴訟時效之內的。我國將保證期間的上限控制在2年之內,也足以對債權人進行充足保護了。另外,由于俄羅斯民法典是在90年代初新制定的,這也充分反映了當前國際上保護保證人利益,衡平雙方當事人利益的思想的發展趨勢。

意大利民法典第1957條規定主債務期限屆滿后,債權人要在六個月內對債務人提起訴訟且對該訴訟給予持續注意,否則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在保證人將對主債務的擔保期間保持在主債務的同一期間內的情況下,對主債務人的訴訟請求應當在兩個月內提出,否則保證人免除保證責任。澳門民法典648條規定,主債務有期限的,自債務履行期限屆滿之日起,享有檢索抗辨權的保證人得要求債權人自債務屆期之日起兩個月內向債務人主張權利,否則保證即告失效。而意大利民法典2946條和澳門民法典302條分別規定普通訴訟時效是十年和十五年,這樣相當長的訴訟時效卻都要求債權人在幾個月的極短時間內向保證人主張權利,否則保證人免責。與我國兩年的訴訟時效相比較,規定二年的保證期間的上限實在是一點也不為過。上述國家的立法規定對我們制定約定保證期間上限也是具有寶貴的參考價值的。

從我國擔保法制定后相關機構,特別是銀行的相關規定來看,并不是所有銀行都規定貸款的保證期間直到還本付息未止。例如,工商銀行1997年7月貸款擔保管理辦法就規定保證期間為借款合同履行期屆滿貸款本息未受償之時起兩年。農業銀行1997年9月貸款擔保管理辦法也規定最高額保證中,保證期間為借款合同履行屆滿之時起兩年。雖然這些規定并不能代表所有銀行的意愿,也不具有法律的效力,但至少我們能從其中看到這種考慮雙方當事人合理思想的表露,特別是在當時條件下,由于銀行在我國的特殊的地位,能做出這種規定更是難能可貴。既然在擔保法制定不久就出現了這種合理可行的思想,那么在經過這么多年的實踐檢驗后,人們為什么還不能在立法上做出這樣合理的規定呢。

綜上所述,規定2年的保證期間上限,符合保護保證人利益,督促債權人積極行使權利,衡平雙方當事人利益的立法思想,有利于避免法律適用的沖突,對保證期間的一系列問題的解決,都具有重要意義。建議立法予以規定。

參考文獻:

[1] 王利明,崔建遠.合同法新論?總則[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 鄒海林.論保證責任期間[A].民商法論叢(卷14)[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4.

[3] 徐武生.擔保法理論與實踐[M].北京:工商出版社,1999.

[4] 謝在全.民法物權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5] 鄧曾甲.中日擔保法律制度比較[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6] 史尚寬.債法各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7]秦鈺.論保證期間[A].民商法論叢(卷26)[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 葉金強.擔保法原理[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9] 李國光,奚曉明.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若干問題的解釋與適用[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0]周枏.羅馬法原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

[11]徐國棟.民法基本原則解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12]朱巖.德國新債法條文及官方解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關立新)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免费p区|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60岁 |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精品無碼一區在線觀看 | 国产新AV天堂| 97se亚洲综合在线天天| 91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国产| 亚洲乱伦视频| 欧美国产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影视| 国产精品99在线观看| 伊人网址在线| 国产理论一区| 欧美精品1区|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丁香综合在线| 女人18毛片久久|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欧美激情网址|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亚洲天堂.com| 久久精品波多野结衣| 国产高清免费午夜在线视频| 免费欧美一级|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8090成人午夜精品| 欧美不卡二区| 97国产精品视频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成年人福利视频| 黄色一及毛片| 永久成人无码激情视频免费| 久久免费精品琪琪| 尤物国产在线| 久久婷婷五月综合色一区二区| 69av免费视频| 国产一级毛片高清完整视频版| 无码久看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欧美色99| 国产成人欧美| 国产一线在线| 国产va欧美va在线观看| 色男人的天堂久久综合| 亚洲有无码中文网|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亚洲欧美国产五月天综合| 国产成年无码AⅤ片在线| lhav亚洲精品| 538国产在线| 久久99这里精品8国产|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 99久视频| 久久一日本道色综合久久| 香蕉视频国产精品人| 欧美一级在线| 亚洲成人福利网站| 99视频只有精品| 91九色国产在线| 欧美日韩免费观看| 日本久久网站| 国产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国产日本欧美亚洲精品视|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久草国产在线观看| 成年人国产网站| 五月综合色婷婷| 亚洲视频二| 伊人91在线| 色香蕉影院| 精品国产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美女一区| 人妻无码中文字幕第一区| 一级爱做片免费观看久久| 在线观看欧美精品二区|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在线激情片| 日韩在线成年视频人网站观看|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视频a| 91久久精品国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