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生日習俗是中國最為普遍的一種風俗。在我國古代,慶祝生日和壽誕,屬于禮儀范疇。由于壽禮實際上是每歲誕生紀念日的重復,所以無論在古代禮書中還是現代民俗學中,并不把它單獨列為一類。這大概是由壽禮在人生的整個歷程中所具有的“過渡性”和“重復性”所決定的。隨著時代的發展,部分生日習俗正在消失,對其文化價值進行探討,仍有一定的意義。
生日習俗
在我國古代,若是生了男孩,就在大門的左邊掛上一張弓和六支箭,生后三日由族中長老用這張弓把六支箭向上下及四方各射一支,意思是男兒志在四方,希望這個男孩長大之后能夠有遠大的志向;若是生了女孩就在大門右邊掛上一條“巾”,意思是女孩長大之后要勤于家事,做賢妻良母。因此男人的生日還有個專用名詞是“懸弧之辰”,女人的生日就說“懸巾之辰”。
第一個生日,俗稱“周歲”,小孩過周歲的習俗始自江南,后來漸漸通行到南北各地。周歲最重要的儀式是“歲盤”試兒,《顏氏家訓》曾記載:“江南生兒一歲,為制驗衣,輿浴,裝飾。男則用弓矢筆紙,女則用刀尺針線,并加飲食之物及珍寶服玩,置之兒前,觀其意取,以驗貪廉智愚。名為試兒。”同時又讓小兒用腳踏紅龜背,以祝其壽長如龜;以炒米糖抹其小嘴,以祝其“臭嘴去,香嘴來”。
這以后,只要雙親健在,每年生日都要設酒慶賀。《顏氏家訓·風操》記載周歲試兒后,接著說:“自茲以后,二親若在,每至此日,常有酒食之事爾……梁元帝年少之時,每八月六日載誕之辰,常設齋講。自阮修容薨歿之后,此事亦絕。”“設齋講”是佛教而起的活動,自己生日誦經設齋是感謝父母生我之恩,尤其是母親生我要忍受巨大的痛苦,甚至會因此死亡,為感謝母親之恩,到了生日就茹素誦經舍齋,為她祈福,因此稱為“母難之日”。
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唐前期,唐太宗反對把生日搞成“宴樂之事”。據吳兢《貞觀政要》記載:貞觀十七年,十二月癸丑,太宗謂侍臣曰:“今日是朕生日,俗間以生日可為喜樂,在朕情翻成感恩。君臨天下,富有四海,而追求侍養,永不可得,仲由懷負米之恨,良有以也。況《詩》云:‘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奈何以劬勞之辰,遂為宴樂之事?甚是乖于禮度。”從這段記載,一方面可見當時民間祝壽風俗之流行,同時從另一方面也可見唐初宮廷祝壽活動之興起。這說明皇帝過生日在宮廷舉辦宴慶活動在唐初已開始出現,而唐玄宗又把這種風氣推向高潮。據《新唐書·禮樂志》記載:千秋節者,玄宗以八月五日生,因以其日名節,而君臣共為樂,當時流俗多傳其事以為盛。又載:玄宗又嘗以馬百匹,盛飾分左右,施三重榻,舞《傾杯》數十曲……每千秋節,舞于勤政樓下。由此可知,以生日命名誕節,乃唐玄宗之首創;其慶壽樂如此盛大華麗,也是前所未有。
皇帝的生日叫圣誕,太子的生日叫壽誕,他此時還沒成為圣,皇太后的生日叫壽旦,比太子又低了一級,皇后和嬪妃就只能稱生日了。每遇皇帝、太子、皇太后、皇后生日,往往普天同慶,文武百官進獻壽禮,皇帝大宴群臣,有時還大赦天下。明、清時還要請教坊司或戲班演戲賀壽。
黎民百姓過生日,一般人就稱為自己的生辰。年輕人過生日不講究,老年人就得講究一些了。老人把生日叫壽辰,不過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這么叫,壽分三種:上壽,中壽,下壽。上壽百歲,中壽八十,下壽六十。也就是說你最少要有六十歲才能為自己做壽,也才能把自己的生日稱為壽辰。為自己做壽的人還有一個稱呼叫壽星,壽星一指二十八宿之一的角亢,二指南極老人,為民間神話中司長壽之神,其典型扮相為一白胡子老頭,手捧仙桃,身邊有鹿鶴相隨,后來也把做壽之人稱為壽星。
民間的祝壽活動非常盛行。壽辰那天,要設壽堂,掛壽聯、壽圖,擺宴慶賀。壽聯上寫“福如東海長流水,壽比南山不老松”之類的吉祥話。壽圖有《壽星圖》《王母獻壽圖》《八仙慶壽圖》《麻姑獻壽圖》等。麻姑是傳說中的長壽女仙,《抱樸子》說,她能指米為珠,曾見東海三次變為桑田。東漢桓帝時,麻姑降菜經家,年似十八九歲,說近日蓬萊海水又變淺了。
現代人過生日要吃生日蛋糕,古代壽宴中不可缺少的是湯餅和壽桃。《新唐書·后妃傳》記載,唐玄宗的王皇后生怕皇帝丈夫冷落了自己,另立新寵,一天對玄宗說:“陛下獨不念阿忠脫紫半臂易斗面為生日湯餅邪?”可見唐人過生日是吃湯餅的,“湯餅”也叫“水引”,也就是湯面,生日湯餅既然是長壽之意,壽宴上自是不可缺少。桃是長壽果。據《漢武帝內傳》載,西王母將三千年一熟的蟠桃送給漢武帝。《西游記》中,孫悟空偷吃蟠桃、王母娘娘開蟠桃會的說法,更加強了人們對壽桃的重視。民間慶壽的壽桃,一般用白面制作,尖部染上紅色。
中國人過生日吃壽面壽桃,西方人通常過生日吃蛋糕唱生日歌。古代羅馬帝國時期,蛋糕是國王才能有資格享有的貢品,后被作為生日的祝福賞賜,流傳至今就有了現在普及的生日蛋糕。中古時期的歐洲人相信,生日是靈魂最容易被惡魔入侵的日子,所以在生日當天,親人朋友都會齊聚身邊給予祝福,并且送蛋糕以求帶來好運驅逐惡魔。中國古代,原來也有以雞蛋作為生日慶祝食物的,所吃的吉祥蛋,象征新生與圓滿,后來由于蛋糕與雞蛋的完美結合,有了現在的生日蛋糕,流傳到現在,每到生日就買蛋糕,接受眾人的祝福。
生日習俗的文化意義
1.生命意識。與對死亡的恐懼的感知相比,人類對生的歡樂的體驗與追求顯得后起而遲緩,即使在進入較為發達的文明社會,人們仍無法擺脫死亡陰影的籠罩,因此認為人的壽命由神靈掌管,祈求神靈保佑長壽長生,成為中國古代一種普遍的宗教意識和信仰習俗。另一方面,儒、道思想一直在中國占統治地位,生命是中國人心目中第一寶貴的東西,中國人大多不重來生來世,而執著于今生今世。《孝經·圣治章》引孔子語:“天地之性,人為貴。”道教有句話叫“天大,地大,生大”。在這樣一種觀念的引導下,中國人大都想如何延年益壽、長命百歲。中國古代有所謂“五福”,《尚書·洪范》曰:“五福,一曰壽,二曰福,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其中壽居首位。民間也有“福、祿、壽、喜、財”為五福說法。可見,祈壽延命的思想在古人的頭腦中是根深蒂固的,秦始皇、漢武帝等許多皇帝尋求長生藥,皇帝被稱為“萬歲”等,都是這種思想的反映。中國人生日習俗中重視為老人做壽,體現的也是這一觀念,做壽的整個過程,每個環節,都表達一種延年益壽的生命意識。
在現代人的頭腦中,雖然生命意識依然占有主導地位,如人們會祝福“年年有今日,歲歲有今朝”,但已隨著時代表現出新的特點。我國的生日習俗歷來比較注重兩頭,時至今日,為孩子過生日和為老人做壽,仍普遍受到人們的重視,不過與傳統習俗相比較,內容、形式皆有變化。為孩子過生日,更看重生命的紀念意義。如新生兒誕生會有紀念幣、紀念冊,過生日會拍照、錄像留念等。為老人做壽,也不只圍繞著原來的祈壽延命的觀念展開,而是從這一整套純觀念性的做法轉變為注重實際,贈送有益老人身心健康的禮品,更加體現了小輩對老人的無限關愛。年輕人過生日則更多看重朋友間的友情。每逢生日,好友聚在一起,聚餐、暢談、娛樂,共享人生樂趣。
2.敬老意識。敬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儒家的社會理想。《禮記·曲禮》:“謀于長者必操幾丈以從之。長者問,不辭讓而對,非禮也。”歷代王朝都有不同程度的敬老措施,對社會風俗起著導向作用。民間社會風俗運載著儒家敬老的理想,內化為人們的心理情感,凝結為一種帶有規范性的社會道德意識。生日習俗是敬老意識具體的禮儀形式之一。唐代以前,生日那天,要思念父母生我的艱辛,作哀戚狀,不能宴樂慶賀,以表示對父母(特別是母親)的感激和尊敬。“人生七十古來稀”,在我國傳統的觀念中,對七十以上的高齡長者,人們都表示極大的尊敬。這一方面是由于共同的人性要求,人們希望自己健康長壽,也希望人人皆能健康長壽,對長壽者,也自然地表示尊敬。另一方面,老年人無論是經歷還是經驗,抑或是對小輩的辛勤撫育、培養,在人們的觀念中,都是值得尊重的。《詩·大雅·板》稱:“老夫灌灌,小子蹺蹺。”《尚書·秦誓》載,當年秦穆公不聽蹇叔勸告而伐鄭,慘敗后總結出“詢茲黃發,剛罔所愆”的教訓。民俗語言中,高傲者自稱“老子”,稱對方“小子”,都透出了對年長、資歷的重視,對年輕人的輕視。老年就意味著智慧和權威,青年就代表著無知和服從。雖然也說“后生可畏”,但那不過指個別現象而已。于是,人們通過做壽的形式,借以表達對高壽老人的尊敬、愛戴。
敬老固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中國禮儀之邦的文明標志。然而這種文化傳統也有貴經驗不重創新、講資歷壓抑后輩的消極一面。現代人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其消極性,給古老的民族文化注入了時代的新鮮血液。
作者單位:天津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