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彥華
文化產業是朝陽產業,是有效保障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文化產業是形象產業,是激活城市發展要素、展示城市風采、打造知名品牌、提升文化品位、提升城市美譽度的力量源泉。
“十一五”以來,平泉縣緊緊圍繞承德建設國際旅游城市的目標定位,把探索欠發達地區科學發展新思路的目標聚焦到文化產業上,努力尋找發展文化產業的切入點,探索出“文化提升產業、產業催生文化、文化與產業互促共興”的縣域文化產業發展之路,形成了以規劃為引領、園區為載體、項目為支撐、市場化運作機制為保障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有效促進縣域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科學定位謀發展
堅持把文化產業作為沒有污染的朝陽產業,放在有別于一二三產業的第四產業的高度,依托優勢,深入謀劃,找準定位,扎實推進。
一是明確發展思路。通過不斷深化對縣情的認識,借鑒省內外文化產業發展的成功經驗,發揮縣內發展文化產業的各種優勢,確立了以文化產業串聯一二三產業發展的思路,把“文化活縣”列入全縣發展戰略,把發展文化產業作為促進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的新引擎擺上重要位置,以文化產業的突破性發展引領和帶動全縣產業結構的全面優化升級,以文化品牌的打造提升平泉的知名度和區域影響力,加快推動縣域經濟社會更好更快發展。
二是明確發展重點。平泉有五千年紅山文化的厚重積淀,千余年遼金文化的發展繁榮,三百年大清文化的傳承融合,形成了一條清晰而幽深的歷史文脈;坐落在平泉境內的遼河源森林公園是國家3A級景區、省級自然保護區,正在爭創國家4A級景區。除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食用菌、活性炭、山莊老酒等特色產業也為發展文化產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為此,平泉本著挖掘自然資源、壯大優勢產業、弘揚歷史文化的原則,把文化創意與特色產業、自然稟賦有機結合,以產業傳承弘揚文化,以文化優勢提升產業,促進文化與產業深度融合,互促共興。
三是明確發展目標。先后編制了《平泉縣文化產業總體規劃》、《平泉休閑旅游規劃》、《遼河源國家森林公園控制性詳細規劃》、《遼河源國家森林公園修建性詳細規劃》等10個規劃,確立了“產業、園區、項目一體化推進,旅游、文化、城建一體化發展”的思路,將產業基礎、文化創意、歷史遺存和自然生態等空間序列串聯,構筑了“一帶兩軸兩心四園區”的文化產業發展格局,謀劃實施了總投資45.5億元的4個文化產業園項目,到“十二五”末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占全縣GDP比重將達到5%以上,年均增長15%以上。
突出特色建園區
堅持走園區化、項目化的發展道路,依托資源和產業優勢大力推進四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
一是打造以契丹歷史文化為主題的遼河源契丹文化產業園。以契丹文化為主題,以遼河源國家森林公園為依托,規劃實施了總投資10.5億元的契丹博物館、始祖朝圣區、遼河源水系景觀區、“走近契丹”大型演藝中心等10個子項目,在縣城西山建設了遼文化主題公園——澤州園。同時,按照產業園區布局,謀劃實施了由縣城到遼河源頭的旅游專線,實現景區相連,景點銜接。目前,澤州園已向市民開放,契丹飲食文化一條街已投入使用,遼河源水體景觀建設項目“飛瀑迎賓”已完工,柳溪老杖子至七家漂流項目投入運營;改擴建旅游道路28公里,遼河源旅游專用公路正在進行路基建設;新建景區內游步道15公里,停車場2.4萬平方米。
二是打造以農業旅游示范基地為特征的中華菌文化產業園。以菌類生產為基礎,以菌文化(綠色、保健)為核心,謀劃實施了總投資15億元、占地2000多畝的中華菌文化產業園,包括中華菌文化博覽中心、蘑菇莊園、菌文化一條街等10個子項目。目前,園區內的菌類加工工業園、科研培訓中心等6個項目已經建成,中華菌文化博覽中心已對外開放,百家蘑菇莊園等食用菌生產觀光游項目填補了國內此類項目空白。項目全部建成后,將成為全國規模最大、綜合性最高、吸引力最強、全方位展示食用菌文化的平臺,成為中國北方菌類產品研發中心、生產中心、交易中心、飲食中心和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菌文化旅游目的地,“世界菌文化看中國、中國菌文化看平泉”的愿景將變為現實。
三是打造以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為特征的山莊老酒文化產業園。以建設工業旅游與博覽交易結合、視覺消費與體驗消費結合的新型園區為總體目標,謀劃實施了總投資10億元、占地面積近800畝的山莊老酒文化產業園,規劃了循環經濟示范、酒精下游產品生產、山莊老酒文化旅游3個功能區,包括山莊老酒文化廣場、山莊老酒博物館、山莊老酒窖池群等7個子項目,集中展示山莊老酒特有的品酒、賞酒、論酒文化,屆時將把山莊集團建設成為集生產、觀光、旅游、文化體驗為一體的大型企業集團。
四是打造以文化創意產業示范基地為特征的活性炭文化產業園。圍繞延長活性炭產業鏈條,拓寬活性炭應用領域,提高產品附加值,聘請業內專家對活性炭產品在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把活性炭的實用功能與現代文明、綠色環保、文化創意有機融合,謀劃實施了總投資10億元的活性炭文化產業園,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集科技創新、綠色環保、文化消費、特色產業、循環經濟于一體的綜合性園區,年可實現銷售收入40億元,利稅5億元以上。目前,綠世界炭文化體驗館項目已投入運營;炭寶來2萬件景泰藍天然彩砂炭板工藝畫擴能項目即將竣工投產;虹亞炭文化創意產品擴能項目已經投產;華凈活性炭工業園區項目完成主體。
筑巢引鳳強企業
文化產業是新興產業,需要政府積極引導,大力扶持,社會廣泛支持,又需要企業充分發揮主體作用,激發內部活力,形成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一是健全保障機制。縣里成立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工作委員會和4個文化產業園管理委員會,形成了“統一領導,各負其責,相互協調,齊抓共管”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將4個文化產業園項目納入縣級領導重大包保項目,部門負責,企業主辦,專人盯辦,一票否決的包保責任機制,確保了文化產業項目扎實有序推進。并將文化產業發展列入相關鄉鎮、部門年度目標考核,對于承擔文化產業發展任務的鄉鎮、部門按月進行調度和考核打分。
二是破解瓶頸制約。專門制定出臺了《關于深入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施意見》、《平泉縣鄉村旅游發展實施意見》等文件,對文化旅游產業在項目用地、資金扶持、服務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做出了明確規定,制定了優惠政策,切實降低企業注冊登記門檻,讓民營文化企業在工商登記、財政扶持、信用貸款等方面享受國有文化企業同等待遇。先后累計投資2億多元,用于四個文化產業園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專門設立文化產業引導資金,每年拿出不低于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于文化產業發展的引導資金。同時,按照“不為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來”的開放式用人理念,與各大院校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多次邀請清華美院、中央美院、北京大學文化產業學院等來平考察,為企業做產品高端設計,有效實現了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的聯系與對接,提高文化產業科技含量,推動文化產業做大做強。
三是強化宣傳推介。制定出臺《城市整體形象宣傳方案》,充分利用報刊、電視、網絡、大型活動等載體進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立體式的宣傳。邀請中國教育電視臺和中央電視臺第四頻道分別拍攝播發了《遼河溯源》、《探尋契丹祖源》、《菌話平泉》等專題節目;圍繞“契丹祖源、圣地平泉”主題,在中央電視臺《朝聞天下》等高端媒體和載體上,集中展示平泉形象,以“遼河源”為主題的形象宣傳納入河北城市形象宣傳片“秋游河北,喜悅到家”之中;承辦了首屆國際食用菌餐飲暨亞太地區食用菌聯誼會和首屆中華菌文化節活動,出資冠名“平泉杯”全國跳傘錦標賽,參加深圳文博會、香港“環京津旅游休閑產業帶”項目招商推介會、中國天津國際旅游產業節等進行宣傳推介,不斷擴大平泉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
四是強化企業主體。通過聯合、兼并、重組等多種形式,擴大企業規模,提高企業知名度,拓寬企業生產加工領域。目前正在謀劃組建活性炭文化產業集團公司,按照股份制形式運作,吸收土地、資源、資金、技術、專利等為股份,實現資源整合、要素聚合和規模化生產、集約化經營,整合后集團公司固定資產將達到1.5億元,年可實現產值4億元、利稅1億元,提供就業崗位3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