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施宗
摘要: 新近試行的《中學教師專業標準》對教師提出了明確的專業化標準,是引領中學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準則。教師走專業化成長之路的前提是學會做研究,研究自己、研究學生、研究教材、研究課堂,最終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
最新試行的《中學教師專業標準》明確指出教師應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掌握系統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對教師提出了“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三個維度,以及十四個領域、六十一項基本要求。而其中的“專業能力”維度,從“教學設計”等六個方面,提出了二十五項有關中學教師專業能力的基本要求。我以為要做一個有能力、有專業尊嚴的老師,就要會“四研”。
一、研究自己
也許有人會奇怪,為什么要研究自己呢?生活在這個充滿競爭的世界里,很多人容易迷失自己的,或者說對自己沒有清晰的了解。在這個信息爆炸、評價日趨多元,學習主體個性差異大的時代里,寫得一手好字,讀起書來頓挫有致,寫得一紙好文章,等等,這些都不足以讓學生發自內心地尊敬你。何況很多時候我們還不一定都很好地掌握了這些基本功。因而,我們要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自己的長處與短板在哪里,自己的基本功里哪些是受學生認同和歡迎的,自己的專業知識技能是否扎實,自己的人文視野是否足夠開闊,自己的價值認同感是否高,自己是否善于用頭腦去思考“教學參考書”以外的問題,等等。了解自己的人,才會明白自己成長的需求在那里,才會對自己有一個專業未來的前景描述。一個教師,當他勇于剖析自己時,他離真正的成熟就不遠了。
在教學教育工作中教師要利用各種教學和培訓資源,通過各種渠道、方式來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和文化修養,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可以通過職業培訓、院校研修等方式,如:參加《廣東省教育技術能力中、高級培訓》、《全國計算機考試》、“教育碩士班”等課程,或者“全國語文教師語言文學基本功大賽”等活動,拓寬學習渠道,拓展知識視野,更新知識結構,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和教育教學的水平,提升自己的教育境界。薩迪曾說:“口袋里裝著一瓶麝香的人,不會到十字街頭去叫叫嚷嚷讓所有人都知道,因為他身后飄出的香味已說明了一切。”
二、研究學生
朱小曼教授認為,對人的研究沒有興趣、沒有敏感,這個人是當不好教師的,或者說當了教師也走不遠,成不了一個優秀的教師。我們常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但在實際的教學生活當中,我們沒有足夠地關注主體發展需求。我們總是習慣地凌駕于學生與課堂之上,讓他們按著我們的預設來生長,所以在課堂上我們發現學生要么沉默不語,要么講我們希望他們講的話,或書上現成的答案,一個學生講過后,鮮有他人提出質疑或不同看法。而我們是不是對此早已習以為常呢?如果是,我們就應該問一下自己:我最終追求什么?離開學生的發展只求成績,結果造成學生只有成績少有個性,甚至成績與個性都被磨滅掉了的狀況是我們追求的目的嗎?我們始終要牢記:教育的出發點與最終目的是追求每個學生的最好發展。
我校是順德區一所城鄉結合的初級中學,主要為高一級學校輸送初中畢業生。學生就近入學,并且一個班里約有35%的外地生源。在班級里有來自本省6個地級市的,有來自全國7個省(直轄市)的。這樣的班級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及對事物的認知差異。在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雪》的教學中,為了加深學生對“雪”的直觀感知、活躍課堂氣氛,我在教學設計中讓學生介紹親身看過的雪,結果出乎意料。第一個:“我沒有親身看過的雪,不知道。”第二個:“我看見過的雪是冰硬的。”第三個:“我看見過的雪是軟綿綿的,有把我的布鞋淹沒的厚度。”第四個:“我看見過的雪是軟綿綿的,厚度淹到了我的膝蓋。”面對學生不同的回答,我臨時增加給全班介紹“雪”這一教學環節,而之前的教學設計沒有準備關于“雪”的圖片、視頻等,因為對學生的研究不足,從而導致教學的尷尬與被動。
三、研究教材
研究教材、解讀文本,應該是語文老師最重要的基本功。每一次的閱讀都是對學生的精神洗禮,這是語文學科特有的功能。但我們能否站在一個歷史、文化的高度辯證地看待我們的閱讀理解?正如竇桂梅校長說的,一個語文老師對于文本有自己的價值上的取舍、判斷,就有了自主性,就會擺脫作者的意圖,擺脫對作者心理體驗的重構,最終被自己占有,變成自己的東西,適宜學生理解接受的東西,適宜學生身心發展的東西。這種具有獨立的思想與人格的老師必然會滋潤學生一生。
四、研究課堂
當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杜郎口的“10+35”,東廬中學的“講學稿”,昌樂二中的“271法則”,郭思樂的“生本教育”,劉京海的“成功教育”……不斷地沖擊著我們的課堂時,對自己的課堂作出理性的判斷與選擇就極大地彰顯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幾千年的傳統讓我們容易成為一個追隨者,以積極的態度去面對自己的課堂,努力做到“我的地盤,我做主”,這需要我們具有較高的自我專業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什么樣的課堂是適宜學生的,什么樣的課堂能促進學生的發展的?什么樣的課堂具有自我特色的?我們都應該不斷地思考與追問自己。
我在教學中結合學校的教研課題“雙體現,共發展”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性。建立小組合作學習,在合作學習小組中通過均衡分組,組員共同制訂學習計劃,組內互相激勵、分享成功。協作互補、共同努力,共同提高,從而形成整體優勢。因此,學生為了完成某個任務或達成某個目標,就必須具有協作意識、團結精神,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主體性。“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一“小組合作學習”教學組織形式能取得實效,在教學中還要深入研究課堂,以學生能否獲得成長為衡標準。
總之,以教師的專業成長來獲得專業的尊嚴,創造教師的幸福人生,需從做一個研究型的老師開始。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師[2012]1號.
[2]竇桂梅.做有專業尊嚴的教師.渡江出版社,2007.
[3]陶西平.一路走來——陶西平教育漫筆.京華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