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麗
“OUT”原意“向外,在外”,當下,這個詞被賦予了“落伍”的新意,成為時尚達人的口頭禪。有時我在想:轟轟烈烈的新課改之后,素質教育貫穿始終的新課標之下,我們授課時的舊理念,舊作為是否已成為學生眼中的“古董”?
片斷一:
師:政壇“鐵娘子”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從小受到嚴格的家庭教育,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力爭一流,“即使坐公共汽車,你也要永遠坐在前排”。同學們,聽過瑪格麗特的故事,你們受到怎樣的啟示?
生:“永遠坐在前排”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
生:真OUT!我討厭那些永遠都要坐前排的人,機會是大家的憑什么你永遠坐前排。坐公共汽車也爭前排,要我才不呢,坐前面危險!
師:嗯,這個見解角度新穎,有個性。
分析:閱讀教學中允許并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獨特見解是新課標中明確規定的,然而我們在實施過程中往往偏離了這一點,總希望學生想我們所想,說我們所說,牽著學生在我們設計好了情境里機械式地反饋信息,最后達成“共識”便萬事大吉了。
對策:現代社會,學生的個性越來越強,如何針對學生的個性展開教學,教師除了要有博學廣智的素養,還要有海納百川、求同存異的氣度。教學中不妨多設置一些可以并需要拿出不同觀點的內容,相信真理是愈辯愈明的。
片斷二:
生:老鼠怕貓,這是謠傳。壯起鼠膽,把貓打翻。
生:哈哈,有本事你接著喊,看“老貓”來了一口吃了你不。
師:剛才是誰在大喊大叫?挺押韻的嘛,但結構不夠工整,充其量是首打油詩。而今天我要學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是一首七言律詩。你們知道打油詩和律詩的區別嗎?
生:一俗一雅,嗯,打油詩通俗易懂,貼近生活。
師:大家說的沒錯。打油詩多為百姓作品,貼近生活,不太注重字數、對仗、格式、音調的工整,文學色彩不濃。而律詩在字數、押韻、對仗方面要求比較嚴格,具有很濃的文學色彩。接下來,我們就好好研究一下白居易的七言律詩——《錢塘湖春行》。
分析:如果對課前學生的哄笑置之不理,那么學生會把這種興奮帶入課堂,天馬行空的思緒很難回到正題上來;如果對學生的惡作劇尖酸刻薄地指責,那么學生會帶著壓抑的心情去面對這節課,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對策:接著學生意猶未盡的話題,順勢引出本節內容,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我們常說“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我認為實踐中過度關注這個問題會迷失教育者自我,過于恍惚又會錯失教育的最佳時機,閑庭信步的姿態才會使教育者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片斷三:
生:“關關雎鳩,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該生邊搖頭晃腦地讀著,邊用筆挑起前座女生的馬尾辮。)
生:你有病啊,討厭!
(前座女生回過頭來狠狠地瞥了這個男生一眼。)
生:切!你也算“窈窕淑女”?自從你坐我前面我上課都不敢睡覺了,因為你的長相很提神!
生:呸!你也算“君子”?后現代產物!
生:不要迷戀哥,哥只是個傳說。
師:你說她不算“淑女”,她說你不夠“君子”,那在你們心目中怎樣才算“淑女”和“君子”呢?
生:淑女呢,要安靜但不內向,好看還得有思想。
生:不是說“君子博學”么,沒文化、素質低能算君子嗎?
師:要是這樣衡量起來,剛才那兩名同學的拌嘴也不無道理。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把尺子,它不單單是用來度量別人,更多的時候是用來度量自己。雖然,我們離“淑女”和“君子”的標準還有一段距離,但是,這段距離是可以通過自身努力去縮短甚至消除的。
分析: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往往會具有狹隘、嫉妒、憂郁、自卑等負面心理,時而沉默寡言,時而張狂躁動,戲弄別人是他們常用的發泄手段。這一時期男女生是懵懵懂懂的,這種懵懂會造成兩種極端,要么互相吸引,要么互相排斥。吸引的有可能發展成早戀,排斥的見面就掐架,處處要PK。
對策:時代在飛速發展,新思想、新風尚、新標準、新元素層出不窮,若要拉近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我們勢必要接受一些他們的“文化”。有時站在他們的角度去看問題,會讓復雜的問題簡單化。用向下45°的俯視換來學生向上45°的仰視,這樣的崇拜無意義。
教育像湘繡,針法千變萬化,但極富表現力的物象不是最后的極致,刻畫內質才是登峰造極之作,只有用心的教育才能刻畫出學生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