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借“咆哮體”而躥紅的流行語“傷不起”,短時間內就從網絡世界進入到各大紙質媒體,被廣泛應用于文章標題。本文運用描寫與解釋的方法,對“傷不起”一詞的起源、詞義及語法功能進行了分析,并據此從構詞理據、語言模因的影響及大眾社會心理的折射三個方面探討了“傷不起”一詞得以流行的原因。
關鍵詞:傷不起流行語語言模因
網絡流行語就像“摘不完的棉花,抖不完的芝麻”一茬接著一茬,讓人目不暇接。今年上半年,流行語“傷不起”又開啟了新一輪的網絡狂歡。“傷不起”多用于標題,被網友列為“十大被用濫的網帖標題”之首。
一、“傷不起”一詞的起源
起初“傷不起”是和“咆哮體”結合起來作為咆哮體版的“傷不起”在網上流行起來的。其開山之作是豆瓣網上一篇名為《學法語的人你傷不起啊!》的帖子。帖子中每句句末均用多個感嘆號來加重感情,多數句子以“有木有”收尾,因其表達了撲面而來、聲情并茂的無奈、自嘲和傷不起之情,迅速得到網友的呼應,一夜之間,BBS上各種學語言及其他專業的人都開始大倒苦水,比拼傷痛,稱自己才是真正傷不起的人,并由此引發出各種職業版本的咆哮體“傷不起”:《學中文的人你更傷不起啊!!!!》《你們咆哮神馬咆哮!!!!學農村區域發展的孩紙才傷不起!!!!》《干媒體的孩子你傷不起!!!》……總之,各行各業的人都各有各的“悲催”,都傷不起。
從以上引貼的標題中可以看出,“×××你傷不起”的意思是“你不能傷害×××”,比如《學法語的人你傷不起啊!》,意思是你不能再去傷害學法語的人了,因為學法語的人已經備受煎熬,很痛苦了,再去傷害他就是雪上加霜了。
二、“傷不起”的語義演變及語法功能
隨著“傷不起”走紅網絡,各平面媒體也紛紛采用“×××傷不起”句式作為文章標題。“傷不起”得以從“咆哮體”中分離出來,開始獨立運用,其語義也發生了變化。請看下面的例子:
(1)性丑聞讓伍茲“傷不起”(《海南日報》2011年6月18日)
(2)菜價下跌水果價翻倍 菜農“傷不起”市民吃不起(《華西都市報》2011年4月25日)
(3)棉價上演“過山車”囤棉紡企“傷不起”(《南方日報》2011年6月17日)
(4)逢聽必漲 積極性“傷不起”(《廣州日報》2011年6月10日)
(5)房價太高傷不起、物價飛漲傷不起、小孩學費太高傷不起、股市套牢傷不起……被眾多網友戲稱“傷不起”的年代,生活成本過高、生活壓力過大、亞健康等等已成為大多數工薪階層及家庭,難以承受之重。(太平洋女性網,2011年5月30日)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傷不起”就是經不起傷害的意思。在句子中,“傷不起”一般作謂語,“傷不起”的主語可以是個體的人(如“伍茲”),可以是群體的人(如“菜農”),也可以是群體的組織(如“囤棉紡企”),還可以是一種情感(如“積極性”)等。這些主語本身就屢屢受傷,已經傷痕累累,所以再也經不起傷害了。另外從詞類上來看,“傷不起”的主語可以是以上所說的各類名詞,也可以是主謂短語(如“房價太高”“物價飛漲”)。
由于“傷”的本義是“人體或其他物體受到的損害”,所以隨著“傷不起”的廣泛應用,其語義上除了可指精神上、心理上經不起傷害外,一些新聞報道也借用“傷不起”表示人身體上經不起受傷,或者物品經不起損害。比如:
(6)事實上,并非孫海平不愿意給劉翔上量,而是在2012倫敦奧運日漸臨近的此刻,劉翔和他的整個團隊實在都“傷不起”。“穩字當頭,一切以安全為前提。”(《體育周報》2011年6月6日)
(7)維修需天價 iPhone“傷不起”(《新京報》2011年3月25日)
其實表示這個義項“傷不起”也不算新詞,在2004年就已在報刊上出現過。請看下面這個例子:
(8)現在的很多安全事故都是思想不重視造成的。很多礦工包括經營管理者對安全投入等問題認識不足,甚至有人認為“死得起傷不起,預防成本高,死亡成本低”。(《人民日報》2004年4月20日)
但以前“傷不起”的這一用法還很少見,在4.77億字的北京大學CCL語料庫中,我們僅找到這一個例句。
另外,現在“傷不起”有時也被用于表示“傷害不了……”。比如:
(9)做過“抹布女”的女人們,是男人們傷不起的。因為經歷就是一種成長,而成長中的打擊會使她們變得強大起來,變得可以笑對情感上所有的痛苦。(天津網數字報刊,2011年4月19日)
在用法上,“傷不起”除了沿用“V +不起”主要作謂語的特性外,還可以用來作定語和賓語。比如:
(10)傷不起的中國大學(廣東衛視《財經郎眼》2011年4月11日)
(11)“傷不起”的美景(《福建日報》2011年6月3日)
(12)細數家裝各種“傷不起”(《羊城晚報》2011年4月1日)
由“傷不起”反推出的“傷得起”也開始得以運用,但和其他“V+得起”結構一樣,主要用于問句中。比如:
(13)放棄高考,你傷得起嗎?(《華商報》2011年5月22日)
(14)網購汽車用品你傷不傷得起?(《重慶商報》2011年4月21日)
三、“傷不起”的流行理據
以上我們分析了“傷不起”的語義和用法,那“傷不起”一詞是如何被大眾廣泛接受并得以流行的呢?我們認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首先,從構詞理據上來說,“傷不起”一詞的構成,符合“V+不起”這一語法結構的基本語義,也符合認知的思維規律。
“V+不起”是強調由于客觀條件不具備、不允許,所以主觀不具備實現或承受某種動作的能力和條件。在客觀世界中,人們的主觀愿望總是大量地受制于客觀條件,這種現象在“或然”的可能世界具有更高的凸顯度,因而更容易被感知、表達。但由于受“起”的基本語義表示“物體由下往上升”的限制,最初可以進入“V得/不起”格式的動詞必須具有“由下到上位移”的語義特征,如“提得起”等。這類動詞的數量有限,如“升、撿、抬、提”等。隨著動詞語義虛化程度的加深,對動詞語義上的限制減少,從而促使大量動詞的進入,比如“經得起/不起”“禁得起/不起”等,從而為“傷不起”的構成創造了條件。
其次,“傷不起”的大放異彩要歸功于語言模因的力量。
在漢語中,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起”語義并不復雜,應用也比較廣泛,因而已普遍存在于我們的語法儲備中,在為了表達“經不起傷害”的意思時,語言運用的經濟原則,使說話人總想在取得精確傳遞信息的效益時盡量減少自己說話的付出,尤其是在信息快速傳播的網絡世界中。因而“V+不起”就被敏感的網友從自己的語法儲備中提取了出來,并據此類推出了它的新成員“傷不起”。而“傷不起”因其簡潔生動,讓人感到新奇、刺激,容易占用的人們的“注意力資源”。當“傷不起”模因得到網民的注意后,網民借助語境、經驗和頭腦中原有的認知圖式,通過搜索原型,經過類推、聯想很快就輕松破譯出“傷不起”所表達的含義,并自覺加入到運用、傳播“傷不起”這一語言模因的隊伍中,最終使“傷不起”成為廣泛流傳的“強勢模因”。
另外,“傷不起”的流行也是社會心理在語言世界的投射。
在快節奏的生活和形形色色的壓力中現代人需要通過宣泄情緒、傾訴感受以及張揚的自我表達來消解減壓,也強烈渴望“社會認同”,以減少自己內心的不確定性。而“傷不起”所引發的火熱的全民造句運動正是這樣一個有感染力的宣泄窗口和疏通的渠道,也是一個尋求群體歸屬感的有效路徑。
“傷不起”這股強大的社會情緒感染力不容小覷,它是大眾心里最敏感的集體情緒。一聲“傷不起”啊,幾許辛酸,幾許自嘲,還有幾許直面現實的勇氣,琢磨琢磨,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參考文獻:
[1]呂叔湘.現代漢語八百詞[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郭熙.中國社會語言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3]陳汝東.當代漢語修辭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王希杰.修辭學通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5]何自然.語言中的模因[J].語言科學,2005,(6).
(孫寧寧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漢語學院10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