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源立


科學家在3000米以下的海底工作、生活,是好萊塢大片里曾出現過的場景,但也許就在不久的將來,這一幕也可能在我國實現。在陸海空天四大空間中,海洋是地球上遠未充分開發的資源寶庫。“下五洋捉鱉”的難度不亞于“上九天攬月”。
“蛟龍”號下潛7000米
2012年6月27日,中國載人深潛器“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最大下潛深度達7062米,再創中國載人深潛記錄。“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中使用,對于我國開發利用深海的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
這艘潛水器外觀近似一顆膠囊藥丸,能容納3個人,一名操作員、兩名科學家。在潛水器的前端,是一個密閉的玻璃,潛水科學家可以通過這里看到外面的世界。位于深潛器最前方可乘坐3人的鈦合金載人球殼能承載700個大氣壓的壓力,實現了與航天相同的生命支持系統;該深潛器的浮力材料采用一種玻璃微珠聚合物,使其具有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浮定位能力,并實現了完全依靠自身重量的無動力下潛、上浮。
蛟龍號南海科考的猜想
明年上半年,完成7000米級海試的“蛟龍”號將赴南海深潛科學考察,可望進一步揭開“海底下的海洋”的神秘面紗。
揭秘“黑暗生物圈”
“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的6次下潛作業發現了11種可能的新物種,其中第5次下潛至7062米釋放誘餌后,魚、蝦、海參等蜂擁而至。在生物資源更加豐富的南海,“蛟龍”號明年的發現值得期待。海面1000米之下就屬于深海,陽光無法到達那里,人們熟知的光合作用無法在深海海底進行。然而科學家早已發現,深海海底并非一片死寂。20世紀70年代,隨著海底熱液和熱液生物群的發現,科學家們意識到,“萬物生長靠太陽”總的來說沒錯,但在海底,地球內部散發的熱量或許替代了陽光,成為海底“黑暗生物圈”的能量之源。在黑暗的海底,無論是肉眼可以看到的魚蝦蟹貝,還是數量龐大的微生物,都依靠來自地球深處的能量和物質,通過自身的化學作用制造有機質,并形成了海底的“黑暗食物鏈”。科學家們還發現,海洋中的大型生物只占約10%,其他的90%都是微生物,在深海海底,微生物占的比例還要大。在海底深處的沉積層甚至大洋地殼中都有微生物的存在。這個生活在海水超高壓強下的地球最大生態系統,人類對其還是知之甚少。
嘗試“可燃冰”采樣
對海底冷泉和泥火山的近距離調查是“蛟龍”號的強項,對“可燃冰”的取樣則是一個挑戰。據了解,目前“蛟龍”號上還沒有專門針對“可燃冰”的取樣器材。
南海海底蘊藏著豐富的天然氣水合物,即俗稱的“可燃冰”。科學家們已經發現,“可燃冰”和“冷泉”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相對較淺的海底陸坡,“可燃冰”分解時會以“冷泉”的形式溢出,同時生成碳酸鹽結殼或在海底形成泥火山。碳酸鹽結殼和海底泥火山,就成為了解海底“可燃冰”礦體位置的一把鑰匙。目前,此類“冷泉”和泥火山在南海北部已經發現多處,科學家們亟待對這些天然氣進行連續的原位精確觀測和調查,但這是水下遙控機器人無法勝任的。
造訪海底火山鏈
4000多米水深,對“蛟龍”號來說應該不是問題。“蛟龍”號不僅可以驗證一個假設,更可以通過直接觀測和采集樣品追尋古代南海的歷史。
水深3000~4500米、底部平坦的南海盆地,對科學家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也是一個巨大的謎團。其中的一個謎團是,在平坦的海盆底部,分布著一座座相對孤立的山峰。科學家們曾利用深海拖網,在這些山峰附近采集巖石樣品,其中發現了火山巖,科學家由此推斷,南海盆地存在著海底火山,這些山峰可能就是由于火山噴發生成的。科學家將目光對準南海盆地中一座類似火山口的山峰,它大約高出盆地底部200多米。有科學家認為,這座山峰可能就是一座海底火山,但這個假設又無法解釋它的周圍為何是一個盆地。
中國要建深海空間站
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建250噸級的,長度在22米左右,寬度接近7米,高度在8米左右的深海空間站。所謂深海空間站,就是在深海3000米的海底建立一座人可居住的生活環境。深海空間站可以潛到水下1000米深處,甚至更深的地方,人員可以集中在那里,不受海洋表面臺風和波浪的影響,進行比較穩定、長期的作業。未來的深海空間站,不僅可以做到衣食無憂,而且洗澡、娛樂一應俱全。深海也要實現對接。神九和天宮一號對接的場景,未來也是深潛器和深海空間站將要實現的一個長遠目標。
中國深海空間站的“三步走”計劃,目前第一步小型深海空間站試驗艇的研制已經完成,北京科博會上首次亮相了小型深海空間站試驗艇模型(見左下圖)。該試驗艇現已研制并制造完成,工作潛深150米,生命支持時間72小時,總長13.1米,型寬3.6米,型深3.0米,正常排水量38噸,乘載員6人。該試驗艇在完成水池功能試驗和海上試驗后,將成為小型淺海作業裝備,用于水下科學考察與試驗研究。第二步小型深海移動工作站的研制正在進行中;第三步可以水下逗留60天的未來型深海空間站,則還在理論研究階段。
未來深海空間站同樣有一系列關鍵技術需要突破。包括深海高壓環境,對空間站體積結構都要遠大于一般潛水器,其結構耐壓程度,以及耐腐蝕技術要求很高;人和物資的往返補給,需要有穿梭式運載器能夠方便往來;設備維修也需要有載人或無人作業潛水器實施,整體工程難度不亞于在太空建立的空間站。如天際空間站是航天領域的核心技術一樣,深海空間站代表了海洋領域的前沿核心技術,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科技水平和經濟實力。
【責任編輯】蒲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