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蘇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開展,我們的課堂教學正在綻放著迷人的生命光彩,真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應該承認,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正在朝著新課程的理念和方向扎實推進,并且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走進我們的課堂,你不難發現“被動接受”變成了“大膽質疑”,“沉默是金”變成了“百家爭鳴”,“紋絲不動”變成了“合作交流”,“亦步亦趨”變成了“自主探索”,學生的個性得到了張揚,教學氣氛也異常活躍,這一切確實令人振奮。然而,由于我們對新課程理念理解上的欠缺,以及實施時經驗和能力的不足,部分課堂教學出現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現象:好像只要是上課就必須合作、討論、交流,至于這樣做的動機和目的到底是什么,老師不求甚解,似乎只要合作了、討論了、交流了,學生的能力就得到提高了,教學的目標也就完成了。這些現象都讓我不得不思考:創設一個真實有效的課堂,我們到底需要走好哪幾步?
第一步:鉆研教材。
新課程強調由封閉走向開放,強調活性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于是,有部分教師放棄了鉆研教材,甚至在實際教學中都不用現成的教材,而是自己另搞一套,但是往往偏離了原來應該教學的內容,造成了“腳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到哪里”的現象,使得課堂教學抓不住重點與難點。想要對教材有所創新當然是件好事,但是“創新”并不等于“求異”,要想創新,首先就要尊重教材的本意。教材作為重要的教學資源,凝聚了無數編者對教育的認識、對數學的理解,它是根據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編寫而成的,經過國家教材審定委員會審查通過之后才被允許使用的,教材的編寫、選擇和使用都是很慎重的事情。所以,教師在上課之前應該要深入地鉆研教材,做到以下幾點。
1.全面了解教材的結構,善于溝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
2.正確把握教材的深廣度,善于掌握各部分內容具體的教學要求,明確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
3.細心推敲教材的細節,善于領會教材編排或修改的意圖。
4.研究習題的層次,確定習題的解答方式。
第二步: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
1.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
奧蘇伯爾有句名言:“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結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新課標下的數學課堂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他們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背景出發,應該肯定生活經驗有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要把學生生活中鮮活的數學呈現給學生,使數學生活化。
2.尊重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
了解學生的原有認知水平是教學的起點。在學今信息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傳統中的課堂、課本和教師,信息時代的各種媒體、網絡,以及豐富的社會生活都是他們獲取知識的有效途徑。學生是否能吸取到新的信息與其認識結構中已有的有關概念和經驗有很大的關系,因為數學學科有其嚴密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多數數學知識點有其前期的基礎,后期的深化和發展。所以,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對學生原有的認知水平進行充分的了解。在組織教學時,能夠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設置各種問題情境,進行各種具有啟發性的外界刺激。引導學生積極思維,激起學生要“弄懂”、“學會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欲望。
第三步:制定切合實際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對教學過程具有導向、調控、激勵等功能,因此要強化課堂教學的目標意識。課堂教學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進行,最大限度地減少隨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學的方向性、針對性、有效性。教學目標制定得是否科學合理,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
1.目標要明確,制定教學目標時要突出重點,教學才會有的放矢。
2.目標要全面,在制定課堂教學目標時要牢固確立三維目標的意識,防止將其割裂開來。
3.目標要恰當,在制定目標時要科學合理,要有主次、難易之分,拒絕平均用力。
第四步:選擇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但是,課堂上的時間是有限的,學生學習方式的選擇應當有針對性,行之有效,不能搞形而上學,把非常淺顯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不必分組安排小組學習,顯而易見的結論要求學生實踐驗證,把新的學習方式的特征簡單化、形式化。教師應該按科學規律辦事,不能盲目跟風,要從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認識規律出發,引導學生選擇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
第五步:設計精準到位的課堂練習。
現代教學論認為,數學教學的主要特征,就是將教學過程變為引發學生練的過程,每堂數學課教學任務都是通過不同層次的練習來實現的。所以,數學課堂有效練習的設計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措施,是實施素質教育中一個值得認真深入研究的課題。那么,如何進行有效的練習設計呢?我認為教師要認真鉆研教材,理解編排意圖,根據教材提供的內容、班級的不同、學生知識水平的差異,對教材里習題作適當調整、組合、補充,使之能有層次性、針對性、多樣性、開放性、實踐性,能從質、量兩方面適應不同程度學生的需要。
總之,只有針對現有的狀況,冷靜面對,實事求是地解剖我們的課堂,準確地把握好幾個關鍵因素,把課改的理念落實到我們的每一個教學行為中去,才能打造出真實、有效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