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等
[摘要]目的:探討黃褐斑患者的人格特征,為臨床上防治黃褐斑提供理論依據。方法:采用艾森克個性問卷(Eysenck's pers onality questionaire,EPQ)(成人版)對96例女性黃褐斑患者進行問卷調查,測試結果進行t檢驗。結果:與正常常模比較,黃褐斑患者P量表(精神質)、N量表(神經質)的分值均高于常模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黃褐斑患者普遍具有精神質和神經質的人格特征,應合理加以干預。
[關鍵詞]黃褐斑;艾森克人格
[中圖分類號]R758.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455(2012)10-0-0
黃褐斑是一種常見的色素沉著性皮膚病,以育齡期女性多見,好發于面部,對患者容貌影響較大,患者就診時多伴有焦慮等不良情緒。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提出,患者的心理社會因素與軀體疾病之間的關系日益受到重視。而關于黃褐斑患者的心理和人格特征鮮見報道。為此,我們通過本次調查了解黃褐斑患者的人格特征,為臨床上從心理、社會等方面防治黃褐斑提供理論依據。
1 資料和方法
1.1 對象:納入標準:臨床上診斷為黃褐斑,診斷標準參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2003年12月修訂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及療效標準》。經醫師告知調查目的,取得患者同意,患者自愿并能獨立完成艾森克人格問卷調查。排除標準:并發其他皮膚病、文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有精神病史等。共納入患者96例,均為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科就診的常年居住在大理市及近郊區的黃褐斑患者,年齡20.50~51.00歲,平均(34.00±8.25)歲,均為女性。
1.2 方法:填表前由醫師告知患者該調查的目的,取消患者的疑慮,由患者獨立完成調查表,該表分為:(1)個人資料:包括年齡、婚姻、職業、受教育程度、居住條件;(2)皮損特點:皮損分布部位、顏色及病程;(3)艾森克人格量表,該量表是由英國艾森克教授1952年編制的一個專用于人格測量的心理測量工具。1986年由龔耀先修訂[1],已在我國臨床工作中廣泛應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該修訂版共88個條目,涵蓋即精神質(P)、內外傾向(E)、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N)和掩飾和撒謊(L)4個維度:①精神質(P),為單極計分,得分高者精神偏移傾向明顯,得分低者則表示正常;②內外向(E),用于說明個性的內外傾向性,記分越高,則外向傾向越明顯。反之,則內向傾向越明顯;③神經質(N),主要表明情緒的穩定與否,高分者趨向于不穩定,反之則傾向于穩定;④掩飾性(L),分數高者說謊傾向明顯,反之則說謊傾向不明顯。對全部研究對象測量四個維度變量,測得粗分與常模進行比較,進行方差分析。粗分經轉換成標準分后分析其人格特點。該測量結果反映個體對外界刺激較為恒定的反應方式和行為模式,與精神狀態、某些心身疾病有密切關系。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統計學方法有描述性統計、方差分析和t檢驗。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0.50~51.00歲,平均(34.00±8.25)歲,病程6月~15年;未婚18例(18.75%),已婚63例(65.63%),離異15例(15.63%);農民24例,個體20例,企業職員30例,事業單位人員22例;初中及以下文化26例,高中及以上文化70例,其中本科及研究生42例。所有患者均常年居住在大理市及近郊區,居住條件可。
2.2 皮損特點:蝶形分布于兩頰者38例(39.58%),以面上部為主者23例(23.96%),面下部為主者6例(6.25),泛發型29例(30.21%)。皮損顏色從淡褐色到深褐色不等。
2.3 黃褐斑患者EPQ分值比較:黃褐斑患者和常模EPQ各分量表粗分均值比較,黃褐斑患者P量表、N量表得分明顯高于常模,t檢驗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E量表、L量表得分與常模比較無差異(見表1)。
2.4 黃褐斑患者心理特征分析:量表粗分轉換成標準分(T分)后結果顯示,以50量表分為均分,詳見表2。
2.4.1 精神質分析:P分高于61.50的患者占27.08%,遠高于一般人群的12.50%;提示患者的一種倔強、孤僻、冷漠的心理特質。
2.4.2 性格內外向分析:E分高于61.50的僅占6.25%,明顯低于一般人群的12.50%, 低于38.50的占14.58%,高于一般人群的12.50%,提示黃褐斑患者中性格外向者較一般人群少,而性格內向者較一般人略多。
2.4.3 情緒穩定性分析:N分高于61.50的患者占27.08%,遠高于一般人群的12.50%;提示黃褐斑患者的情緒較不穩定。
2.4.4 掩飾性:L分超過56.70的占12.50%,與一般人相似,無高于61.50分的患者,說明測試可信。
3討論
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認為人格是內在的,它決定一個人對環境的獨特適應,EPQ量表測試的是一個人長期、穩定的性格特質,不但可以測試個體在特殊情況下的行為反應,而且不同的人格可能表現出不同的患病傾向。本調查結果顯示,黃褐斑患者趨向于P量表(精神質)、N量表(神經質)異常的人格。測試中L量表(掩飾程度)與常模比較無差異,說明EPQ量表測量的人格特征比較可靠。
調查中黃褐斑患者的P分為5.25±2.84,常模4.63±2.97,P<0.01,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分高提示患者可能存在孤僻、冷漠、控制力差等個性特征,同時對各種刺激易產生強烈反應,此類人在遇到日常心理社會問題時常較一般人更難解脫,長期陷于困擾中而出現不良情緒。黃褐斑患者的N分為13.14±5.45,常模為11.98±4.94,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黃褐斑患者具有高神經質的個性特質。高神經質個體情緒不穩定,容易生氣和產生抑郁等問題[2]。E量表評分顯示黃褐斑患者E分低于38.50分的占14.58%,高于常模,而經t檢驗顯示兩組間無統計學差異,這可能與我們的調查人數不多有關。從患者的心理特征分析看,黃褐斑患者常具有倔強、孤僻的心理特質;性格內向者居多,且情緒較不穩定。另外,我們從臨床訪談中了解到,多數黃褐斑患者在發病前曾因某些生活事件導致不良情緒的出現,如:焦慮、悲傷等,有部分患者在情緒不佳時發現黃褐斑的顏色加深。國內林新瑜[3]、吳小紅等[4]調查也發現精神因素與黃褐斑發病有明顯關系。皮膚與中樞神經系統有密切的聯系,持久、劇烈的精神刺激若不能緩解,可引起皮膚病變。不良情緒可通過下丘腦-垂體而導致促黑素釋放,引起色素沉著;同時,不良情緒還可導致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從而產生黑素促進因子,該因子對促黑素有增強作用[5]。結合調查結果,我們認為黃褐斑患者在其獨特的人格基礎上,受內外界因素的影響,產生不良情緒而誘發或加重黃褐斑。但也有可能由于患者的黃褐斑對容貌的影響和久治不愈的煩惱而影響了患者的個性,或者兩者相互作用,具體關系尚待進一步研究。
因此,在臨床工作中,醫師應重視人格特征在防治黃褐斑中具有的重要意義,當病理生理性病因不能解釋疾病的產生時,應分析是否存在心理學病因。同時我們建議在診治黃褐斑患者時,適當運用心理學理論知識和方法,進行心理疏導,改善患者的行為方式,當遇到有心理異常的患者,可建議進行心理咨詢及治療。
[參考文獻]
[1]龔耀先.艾森克個性問卷手冊(修訂).長沙:湖南醫學院,1986:1-49.
[2]Jerry M Burger著,陳會昌譯.人格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182.
[3]林新瑜,羅旭松,向雪岑,等.150例黃褐斑患者發病因素的統計分析[J].華西醫學,2003,18(3):329-330.
[4]吳小紅,王煜明,劉凡利.女性黃褐斑130例臨床資料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11,25(11):863-865.
[5]朱文元.白癜風與黃褐斑[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272-273.
[收稿日期]2012-07-24[修回日期]2012-09-28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