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1985年,上海東方電視臺開播的《法律與道德》是全國最早的法制專欄節目,至此法制節目迅速興起,以央視《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為代表的法制節目深受觀眾喜愛。一方面得益于我國實施“依法治國”的大環境,另一方面龐大的受眾市場也是法制節目發展壯大的巨大動力。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有近200個法制欄目,有11家法制專業頻道,法制節目的興盛在帶來增“量”的同時,其競爭壓力隨之逼近門前,節目創新、打造品牌、提升專業品質、增強核心競爭力,已成為法制節目創作團隊必須面對的也是唯一的選擇。
創新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是獵奇還是弘法。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曾經說過:“社會新聞向來是追求轟動效應的傳媒最鐘愛的東西。血和性、慘劇和罪行總能暢銷。”由此看來,法制節目具有先天的優勢,然而這種優勢如果被過度渲染放大,難免會陷入低俗化的怪圈,“宣法普法”是法制節目的宗旨,不能因一味地追求高收視率而忘了法制節目應擔負的社會責任。
是合法還是違法。有些采訪報道存在非法行為,選題觸及“雷區”,有些涉及國家機密、個人隱私和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不能進行公開報道,但因記者自身缺乏法律意識而將其公之于眾,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節目形態模式化。法制節目層出不窮,帶來了相當規模的“量”,但形式內容大多可套用以下幾種方式:法制資訊類、以案說法類、庭審紀實類、法律講座類和法律服務類。看似多樣,其實手法趨同,缺少多元化的表現手段。
創新節目形態
法制節目的娛樂化手法。法制節目能否娛樂化的問題,在業界一直爭議不斷,是與非暫且不論,但引入娛樂元素,解構法制節目倒是形式創新的一種手段,最典型的例子是鳳凰衛視的《文濤拍案》、重慶衛視的《拍案驚奇》,都是借助說書人的方式,以演說民間傳奇的風格,評說法制案件。再有江蘇衛視的《偵探俱樂部》把案件推理搬進演播室,設定三位偵探適時進行分析,主持人、現場觀眾形成互動,將思辨性和知識性融合在一起。另外,像河南電視臺法制頻道的法制小品劇,以真實案件為藍本,借用電視劇的拍攝手法,演繹再現法制故事,這些都是借鑒娛樂手法豐富節目樣式的探索與嘗試。
強化新聞性,突出現場感。法制節目作為一種門類,占有獨特的資源優勢,其新聞線索大多來源于執法部門:執法現場、調查現場、抓捕現場、偵破現場等都為法制新聞提供了生動鮮活的報道素材。像央視的《法治在線》、北京電視臺的《法治進行時》,以及河南電視臺法制頻道的《法治現場》,都是突出“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的傳播理念,讓觀眾親歷“我在現場”的真實感和沖擊力。這類“現場體”節目深受觀眾喜愛,有較高的收視回報。
故事化與草根表述。法制節目要讓觀眾接受,不僅要注重內容的通俗易懂,還要注重形式的喜聞樂見。要在生活中找故事,在情、法交融中打動人、震撼人。例如江西衛視的《傳奇故事》,以平民視角、個性講述作為欄目的制作理念。主持人金飛語調平和、幽默風趣,誠如專家所言:“他能夠在一個‘雅的平臺上說一件通俗的事,用‘雅的基調保證導向,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與觀眾交流。”對于節目內容則以案件故事化、故事人物化、人物細節化、細節懸念化,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創新節目內容
善于挖掘稀缺資源。好的節目形態,必須有好的選題內容來支撐,否則也只能算得上是“花拳繡腿”,記者必須與司法界及相關執法部門建立深度的合作關系,善于發現和選取獨家的稀有素材。像河南電視臺法制頻道《法治現場》中的小板塊《案發現場》就是取材于各轄區派出所的監控探頭錄像資料,內容有正在抓捕的犯罪嫌疑人,也有觸目驚心的犯罪現場,其影像極為珍貴,內容不可復制。而另一檔節目《臨刑會見》也是善于利用稀缺資源的范例。該欄目把即將行刑的死刑犯作為采訪對象,對其生存狀態、犯罪誘因進行深度剖析,讓觀眾在述說中解讀人性,在懺悔中得到啟示。
關注民生,強化服務。近年法律服務類的精品欄目不多,較有影響的是央視的《法律大講堂》、《法律服務熱線》,是以普及法律知識和接受法律咨詢為內容的。相比之下較有新意的是河南電視臺法制頻道的《男人幫》,其欄目以男記者為主,邀請律師隨行參與,真誠幫助那些有法律糾紛的普通百姓和弱勢群體進行維權,值得肯定的是采訪中記者的角色轉換,由原來的客體變為主體,記者用行動真正地幫助當事人“討說法”,最終使糾紛得以解決,體現了記者的正義感和社會責任意識。
整合資源,延伸報道。目前,新聞事件單純告知式的報道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在獲得信息的同時,還要了解新聞的意義、影響、原因、趨勢等。這就要求媒體把與主題相關的過去的、現在的、橫向的、縱向的資料,整理加工,對新聞事件做多側面、多角度、全方位的詮釋。通過資源整合,不僅延伸報道內容,增加新聞報道的張力,而且還能提高節目的思辨性,收到1+1>2的效果。
總之,電視法制節目歷經20多年的發展,在“宣法普法”的同時,專業品質也在不斷提升,伴隨著中國的法制進程,公眾對“知法懂法”的要求也更為迫切,人們追求“公平、正義”依然是法制社會的永恒主題,這也為法制節目的創新探索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作者單位:河南電視臺法制頻道)
編校:董方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