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妍 周琴 史艷茹 梁敏
負壓封閉引流技術(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應用于臨床已逾十年,它的優點是能迅速控制感染,促進肉芽組織健康生長,縮短創面愈合時間,減輕患者痛苦[1]。已被臨床廣泛應用,在使用過程中發現,負壓封閉引流過程中時常會出現一些不良事件,給治療和護理造成不便。我科運用循證護理對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收到了較滿意的效果,現介紹如下。
1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1年1~11月我科實施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患者160例,其中男性117例,女性43例;年齡4~77歲。
1.2 確定問題:使用VSD引流術后的患者容易發生哪些常見的不良事件,這些不良事件是由哪些因素造成的?護理人員應該采取哪些干預措施避免和減少其發生。
1.3 循證:應用計算機網絡檢索有關文獻和資料,對資料的可靠性、實用性進行分析、評價,并將所獲得的資料和護理專業技能、臨床經驗及患者的愿望與需求相結合,制訂并實施護理方案。
2循證護理實踐
2.1 出血
2.1.1循證:常見原因:①部位選擇不當,安裝輔料附近有易發生破裂的血管;②壓力過高,在壓力過大或活動劇烈時易導致出血。
2.1.2 護理干預:在選擇安裝部位是避開大血管處,使負壓維持在-125~-450mmHg(-0.017~0.06Mpa)[2],對高危患者在安裝后要嚴密觀察,如發現有大量血液被引出時,應立即切斷負壓源,指壓出血處上方血管,通知醫生仔細檢查創面是否有活動性出血,醫生可以在輔料上直接加壓包扎,直至出血停止。
2.2 VSD材料干結變硬
2.2.1 循證:常見原因:密封不嚴、漏氣所造成的材料脫醇變硬,也可能是因為創面液性引流物被吸引干凈。
2.2.2 護理干預:良好的密封是保證引流效果的關鍵,安裝前用酒精徹底清潔周圍皮膚去除油脂便于粘貼,使用正確的封閉方法(常用系膜法)[3]。如在治療48h之內變硬,可以從管中緩慢逆行注入生理鹽水使其變軟,然后再接通負壓,仔細檢查密封不可靠處,可以通過漏氣聲找出漏氣位置再次密封。如在治療48h之后變硬,引流管中無引流液持續流出,可以不做處理,一般不會影響治療效果。
2.3 VSD材料鼓起,材料內引流管型消失
2.3.1 循證:常見原因:阻塞、封閉不嚴漏氣或負壓源異常。
2.3.2護理干預:保持持續有效的負壓是治療成功的關鍵,正確連接負壓引流裝置,妥善固定管道,保證引流管持續通暢,可用拱形架保護患肢創面及引流管,提醒患者或陪護人員盡量不要牽扯、壓迫、折疊引流管。各班次嚴密觀察負壓源的負壓力是否在規定范圍。
2.4 引流管堵塞
2.4.1循證:常見原因:①引流區內壞死組織過多或有大量黏稠引流物,超出引流系統的處理能力;②被血凝塊堵塞;③引出物長期滯留在引流管任意部位,管中有一段變干引流物阻塞管腔。
2.4.2 護理干預:對感染創面在安裝前應徹底清創,再放入VSD材料后立即接通負壓源,在負壓狀態下固定可降低堵塞[1]。使用初期在壞死組織或黏稠性分泌物較多時可以逆行注入生理鹽水10~20ml,浸泡10~15min[4-5],變軟后接通負壓,如必要可以反復操作,甚至更換敷料。
2.5 皮膚過敏破損
2.5.1循證:常見原因:①患者屬高敏體質,對半透膜過敏;②輔料填放不平,正常皮膚長期受壓導致壞死。
2.5.2護理干預:對透明貼膜過敏者,48~72h更換1次或立即停用,直至創面反應消失[6],粘貼薄膜區域的皮膚容易發生張力性水皰,在粘貼薄膜時避免過度牽拉皮膚,還可用氧化鋅軟膏涂擦皮膚周圍,以預防性保護皮膚。VSD位于易壓迫的部位,如足跟部等處,應經常更換患者體位,用枕頭等將其墊高、懸空。
3體會
對負壓封閉引流后患者采用循證護理,查閱相關資料了解患者容易出現的不良事件,將可靠性、實用性強的資料作為證據,并與護理專業技能、臨床經驗及患者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做出合理性護理決策,在實際護理工作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避免護理人員工作的盲目性和主觀性,取得較好效果,有效的提高了護理質量和患者滿意率。
[參考文獻]
[1]袁曉妮,杜永秀,朱靜.改良負壓封閉引流裝置治療開放性損傷的效果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8,23(23):2177-2178.
[2]陳蔚,潘麗華.負壓封閉引流技術治療糖尿病足潰瘍的護理[J].實用骨科雜志,2011,17(11):1055-1056.
[3]裘華德,宋九宏.負壓封閉引流技術[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5-34.
[4]尤福萍.負壓封閉引流術治療四肢重度創傷的護理體會[J].微創醫學,2009,4(3):319.
[5]張靜,朱登萍,李婷,等.應用負壓封閉引流治療大面積軟組織缺損的護理[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5B):48-49.
[6]趙萬秋,錢火紅.外科創面封閉式負壓引流的應用研究現狀[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7,24(3):48-49.
[收稿日期]2012-04-28 [修回日期]2012-08-23
編輯/賀艷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