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
摘要:中國虛擬經濟雖然取得一定發展,但尚不能滿足實物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批有成長潛力的產業和企業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支持,金融資源配置不當,虛擬經濟發展的滯后性制約了實物經濟的成長。因此,中國應遵從適度和平衡原則,穩定和協調地發展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只有促進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中國經濟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才能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抗風險能力。
關鍵詞:虛擬經濟;實體經濟;協調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013-03
虛擬經濟和資本市場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形態和核心推動因素,實體經濟是虛擬經濟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虛擬經濟從根本上服務于實體經濟的需要。當虛擬經濟適度發展,與實體經濟保持合理的規模和比例時,會發揮積極功能并促進整個經濟的增長。但是,如果虛擬經濟落后于實體經濟時,便會產生“金融抑制”,導致資金的低效運行,反過來制約和阻礙經濟的發展。目前,中國虛擬經濟雖然取得一定發展,但其規模還遠遠滯后于實體經濟的發展。因此,中國應遵從適度和平衡原則,穩定和協調地發展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只有促進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中國經濟才能實現又好又快發展,金融風險防控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一、適度發展虛擬經濟,防止泡沫經濟發生
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表明,虛擬經濟的適度發展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經濟運行效率,而虛擬經濟的過度發展則會增加經濟體系的風險,虛擬經濟的滯后發展則會對抑制作用經濟增長。一國虛擬經濟只有與實體經濟的發展規模和速度保持平衡,二者才能相互促進,使經濟增長達到最優和最穩增長狀態。目前,由于中國不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相應政策、措施的不到位,中國虛擬經濟發展緩慢,限制了虛擬經濟積極作用的發揮,使其遠遠不能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因此,目前中國仍要繼續發展虛擬經濟。但是要把握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發展的適度性,提高金融風險意識,高度警惕泡沫經濟的發生。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中國虛擬經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到2007年底,中國股票市場總市值已達32.71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127%,流通市值為9.3萬億元,達到最高值。創業板市場已于2009年10月30日正式開市,形成從主板到中小板和創業板到三板市場的多層結構,2010年又開展了融資融券業務和股指期貨交易,使得中國資本市場層次更加豐富,財富管理和融資的功能得到進一步改善。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中國債券市場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債券發行額和托管余額增長數十倍,債券市場已成為中國金融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009年,債券市場累計發行人民幣債券4.9萬億元,同比增長68.5%。中國期貨市場發展起步較晚,但發展勢頭較為迅猛,具有明顯的超常規發展特征。來自監管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09年底,中國期貨市場共成交21.6萬手,成交金額130.5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58.2%和81.5%,中國商品期貨成交量占全球的43%,居全球第一,成為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貨市場。”[1] 目前中國已經成功上市了23個期貨品種,除了原油以外,國際市場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在中國都已上市,覆蓋了農產品、金屬、能源、化工等諸多產業領域的商品期貨品種體系基本形成。綜上所述,中國虛擬經濟取得了一定發展,但是,也存在一些問題。這主要表現為虛擬經濟還處于比較淺層次的階段,金融產品過于單一,虛擬經濟(主要指股票市場與債券市場)尚不能滿足實物經濟發展的需要,一批有成長潛力的產業和企業得不到足夠的金融支持,金融資源配置不當,虛擬經濟發展的滯后性制約了實物經濟的成長。日前,普華永道發布的最新“IPO市場2010年回顧及2011年展望”報告指出,2010年滬深股市融資總額達到4 783億元,而2009年底光大證券預計2010年股市融資需求為9 000億左右,而實際的融資規模估計在5 000億左右。可見,中國虛擬經濟的發展難以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正是因為中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沒能正確處理好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協調發展的關系,導致中國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出現結構性失衡,出現了泡沫風險。這泡沫風險主要表現在三大方面:一是股市泡沫。中國股市投機氛圍濃厚,在很大程度上被當做圈錢的場所,泡沫現象明顯。二是房地產泡沫。近年來中國房地產投資過度增長,使得銀行大量的資金通過信貸流入到房地產市場,使得房地產的供給和需求率都不斷升高。在投機等各種因素的推動下,房價飛漲,使得房價遠遠脫離了其實際價值而產生房地產泡沫。三是因國有企業經營不善而造成的泡沫。這種泡沫集中反映在銀行的不良貸款上。目前,中國企業融資以間接融資為主,銀行作為中介為企業提供資金融通。企業因經營不善而被迫進行破產清算時,銀行會出現壞賬甚至呆賬。企業經營的風險通過不良貸款轉嫁給銀行,銀行的不良貸款率居高不下,從而增加了金融系統風險。
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發展必須在規模上保持一致,虛擬經濟只有在一定實體經濟規模基礎上存在一個區間,在這個區間內,虛擬經濟最能發揮它的積極作用。這個區間就是實體經濟所能承受的規模。當虛擬經濟規模遠遠超過這個規模時,虛擬經濟最終可能會以金融危機的方式向實體經濟收斂。而當虛擬經濟規模在這規模之內的話,虛擬經濟會以金融波動的方式向實體經濟收斂。而實體經濟所能承受的規模取決于經濟體的經濟結構、宏觀調控能力、政策選擇偏好以及抵御風險能力等等因素。面對中國已經形成的經濟泡沫,我們不能因此而減緩虛擬經濟的發展。目前,我們還是要適當發展虛擬經濟,要以實體經濟為基礎,讓虛擬經濟的規模①和速度都與實體經濟相協調。只有處理好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適度發展(適當擴容和總量控制的關系)的問題,才能防止泡沫經濟的產生。同時,對已形成的經濟泡沫,要采取有力措施抓緊化解,防止出現金融風險。如何適度發展中國的虛擬經濟?首先,虛擬經濟的發展要適合中國的市場環境。其次,適度的虛擬經濟必須符合實體經濟發展的要求,堅持走與實體經濟發展相結合的道路。再次,適度的虛擬經濟必須與產業結構提升相協調。虛擬經濟與產業結構優化、產業政策調整等同步發展。通過適度的虛擬經濟,以價值形態的資本轉移,通過企業間的兼并收購、產權重組,使資本流動起來,在流動著優化配置,實現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而實現國有經濟的戰略性重組。最后,要加強對虛擬經濟的監管,杜絕虛擬經濟向泡沫經濟的轉化。虛擬經濟投機性的特性必然導致金融風險時有發生,為防止泡沫經濟的產生,必須加強金融監管。政府要發揮其在監管中的主體作用,通過建立和完善法律、經濟和行政手段,規范金融活動和金融市場運作,為其參與者提供正常的市場競爭環境,對虛擬經濟系統進行監管,防止由于經濟主體行為異化和金融運行失常所引發的金融泡沫過度和由于經濟體系擴張或經濟運行過熱而導致的金融泡沫膨脹,使虛擬經濟健康運行,杜絕虛擬經濟向泡沫經濟的轉化,從而維護整體經濟的正常運行。
二、優化虛擬經濟結構,減少系統性金融風險
中國虛擬經濟雖然取得一定的發展,但結構還不夠合理。突出表現在:金融市場發展尚不充分,存在功能缺陷與體制風險。金融市場發展的不充分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比例的不夠協調。中國直接融資比重太小,間接融資比重太高。根據國際清算銀行公布的數據,發達國家直接融資多數在50%以上,美國的直接融資占融資總額的比重高達88%。二十年來,中國證券市場籌資額達近5萬億元,截至2010年7月,境內資本市場累計融資4.81萬億元。其中,通過股票市場募集的資金達35 711.75億元,直接融資能力遠遠弱于間接融資能力。這也反映出中國社會融資過度依賴銀行體系,信用渠道單一,資本證券化程度低。二是資本市場的金融產品比較單調,股票和國債占據資本市場的絕對主導地位。股票市場規模小而且不規范,投機氣氛嚴重,融資功能和風險分擔功能不能很好實現,有待進一步規范和發展。中國債券市場由于市場約束和制度方面的原因,無論是在規模、品種,還是在市場的發育程度方面,都與發達國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2009年末中國債券托管余額占GDP的比重不到50%,遠低于美國的235%和日本的181%。同時,中國債券品種結構嚴重不合理,國債、央行票據和政策性金融債三個券種在發行規模中比重偏高,企業債券和金融創新類債券占比偏低,比重不到20%,這與西方發達國家此類債券占比超過60%相比也有較大差距。企業債未能很好地支持企業在資本市場融通資金,制約了企業的發展和擴張。三是金融機構發展不均衡。國有銀行仍然老大,占整個金融資產70%以上的,中小金融機構比例過小,金融風險過于集中,市場競爭供給不夠。國有商業銀行壞賬率過高,金融體系潛在風險較大。
由于金融市場發展的不完善,使得中國虛擬經濟存在較高的系統性金融風險。根據國家公布的數字,中國四家國有專業銀行大約有近2萬億元壞賬,占其貸款總額的25%,其中大約有6%~7%已經無法收回。當前,商業銀行還同時面臨著增加貸款和控制不良金融資產上升的雙重壓力。由于虛擬經濟的高收益性使得資本大量流入股票二級市場或衍生工具市場,造成資產價格的快速飆升。而資金在資本市場的大量滯留,使得實體經濟部門資金不足,從而影響了產業資本的積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呈現背離趨勢。而在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發展相背離的情況下,當產業資本利潤下降甚至虧損時,虛擬資本在投機中創造的利潤失去了實體經濟利潤的依托而成為利潤泡沫,而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背離越來越大,虛擬經濟的虛假性最終暴露出來并表現為泡沫的破裂,從而導致金融資產面臨全面縮水,收入減少,導致消費需求不足,同時將進一步造成企業大量的不良負債,加劇了金融機構的系統性風險。此外,過度強烈的行政干預不僅制約了金融虛擬經濟本身的健康發展,如利率非市場化導致利率不能反映實際資金供需狀況,地下利率和官方利率存在較大的差距,產生金融信息不完全的現象,而且導致金融資源在實物經濟部門分配的扭曲,劣質企業對優質企業進行資金上的擠占,結果是,實物經濟的增長受到嚴重阻礙。
金融的可持續發展首先需要建立富有效率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發達的金融市場和完善的金融體系可以提高抗風險能力。中國應從制度建設、培育市場主體、風險管理等多個層面優化虛擬經濟的內部結構,提高中國金融市場的質量和風險抵御能力。第一,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中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目前,中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已初步形成,主板市場正在成熟。創業板和中小企業板還是兩個板,二者之間的作用相互重疊,關系還不明確。三板市場還不活躍,交易量小。各板之間是孤立的。因此,盡快改善上市公司結構,鼓勵中小企業和處于創業階段的企業通過股票市場募集資金,使股市在支持中小企業和創業企業的發展中發揮作用。加強債券市場的建設,適當提高企業債券融資的比例,擴大居民投資渠道和企業獲得資本性融資渠道。第二,進一步發展完善外匯市場。為了與人民幣可兌換進程及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完善協調相配合,中國將進一步發展完善外匯市場,充分發揮外匯市場在外匯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滿足市場不斷增長的對流動性、投資性和避險性產品的需求。這既包括加強外匯市場的基礎性建設,也包括外匯市場價格形成機制和規避風險機制的完善及市場運作規則和信息報告制度的進一步規范。第三,堅持循序漸進,逐步開放的原則,進一步發展金融衍生工具市場。根據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客觀需要,適時推出國債期貨交易和股指期貨交易,然后再根據客觀條件和需要,逐步推出外匯期貨、利率期貨、股票期權、債券期權、股指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但是,金融衍生品的創新要把握尺度,不能脫離實體經濟需求,特別是加強產品設計各個環節的風險控制和風險管理,消除風險隱患。
三、有效控制虛擬經濟的波動性,減弱外部沖擊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自由化和金融深化,經濟的虛擬化程度迅速加深,國家之間的金融市場日趨融合,使得各國虛擬經濟的關聯性和波動性大大增強。特別是那些在世界到處流動的國際游資,更進一步加劇了世界金融市場的動蕩。一旦由于盈利預期導致某國家的某種資產價格上升,大量國際投機資本就會蜂擁而入,推動價格飆升,形成投機性價格泡沫,放大市場風險。相反,若出現價格下跌的預期,這些巨額的游資就會大量出逃,造成貨幣的急劇貶值,引發金融動蕩甚至金融主導型經濟危機的爆發。可見,隨著世界經濟虛擬化程度的不斷加深,一國經濟的發展不僅要防范本國虛擬經濟風險,同時也要預防來自世界金融市場的外部沖擊。對中國來說,中國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協調發展,從國內來說要避免金融泡沫的產生,從國際范圍來看,更要避免因金融市場的關聯和互動使國外金融危機通過關聯與互動而對中國金融市場造成的沖擊。
伴隨國內證券市場的開放,投資與交易主體的國際化,國際資本進出中國金融市場的頻率加快,給中國的經濟帶來一定的影響。國際投機資本的大量流入會增加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人民幣的過度升值會加大企業的運營資本,這將影響中國的出口和經濟增長,損害實體經濟基礎。同時,國際投機資本的流出又會加劇人民幣的貶值壓力,從而給經濟帶來不必要的波動、沖擊甚至是危機的風險。此外,國際投機資本的大量涌入會造成潛在的通貨膨脹壓力,使得國內經濟形勢出現過熱的傾向。國際投機資本的大規模跨國流動是以資本項目開放為前提的。也就是說,只有資本流入國允許國際資本以直接投資、特別是證券投資的名義流入國內,這些國際投機資本才可能方便地流入流出,完成投機性投資的全部過程。因此,在中國推進利率市場化、資本市場擴大對外開放的情況下,積極穩妥推進中國金融開放,加強對于國際資本流動特別是短期資本的動態監控,以避免外國投機資本對中國金融體系產生負面沖擊。因此,中國在適度發展虛擬經濟的同時,要采取相應的措施將虛擬經濟的關聯與波動控制在有效范圍內,從而減弱外部對中國金融領域的沖擊。
中國在堅持虛擬經濟漸進式發展原則的基礎上,要將虛擬經濟的關聯與波動控制在有效的范圍內,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要通過建立一個科學的、對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實行動態監管的指標體系,從而控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偏離度,使虛擬經濟形成的資產、交易量與實體經濟的發展相適應。這個指標體系既包括波動性、流動性指標,也包括對與虛擬經濟運行密切相關的經濟周期先行指標、貨幣供應量指標、金融相關比等,還包括系統性風險率、金融機構資本充足率、股票指數異動率等等。一旦這個指標體系達到風險警戒值,就要采取相應措施。通過這個指標體系,可以有效控制虛擬經濟的波動性。二是加強資本項目管理,打牢狙擊國際游資沖擊的“防火墻”。在目前中國自身經濟和金融結構還不完善的情況下,適度的外匯管制是抵御國際游資沖擊的一道重要“防火墻”。在銀行和外匯管理部門之間建立資本流動風險監控體系,通過對跨境資本流動的跟蹤、預測和分析,適時調整管理目標,以防范國際短期資本流動的沖擊。要加強結售匯管理,以外匯賬戶監管為切入點,重點監控大額外資、外債的流出,密切關注短期外匯資本流動的流向及流量,防止國際短期資本以各種形式混入經常項目流入流出。強化對經常項目的管理和審查力度,通過監控關稅和進出口價格等手段來增加投機資本牟利的成本,加大跨境資金流動的外匯檢查力度,嚴厲打擊非法買賣外匯等違法行為,防止短期資本非法流入。同時嚴格審批資本項目下資金的流入和規范資本項目下外匯交易,加強對貿易信貸等資金流入的管理,加大對非法入境的國際游資的懲罰力度,增加其套利、套匯的交易成本。積極采取先進的技術手段和嚴格執行《外匯管理條例》實施監管,重點對異常跨境資金流動和非法外匯交易實行嚴密監測。2008年8月初出臺并實施修訂后的《外匯管理條例》強化了跨境資金流動監測,提出了強化對跨境資金流動的監測以及建立國際收支應急保障制度等相關內容,進一步健全了監管手段和措施,從而給國際資本的流動監管提供了更多的法規依據。三是積極建立和完善開放型的金融風險預警、監控系統,通過強化國內監控和國內外金融組織合作監控,嚴防由于國際投機資本對中國金融體系的沖擊而觸發的金融泡沫膨脹。
參考文獻:
[1]證監會定調2010年:股指期貨成重中之重[EB/OL].人民網,http://finance.people.com.cn/GB/10771108.html,2010-01-15.
[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