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榮
摘要: 本文主要從高中寫作課著手,分析了反饋的不同類型,然后對如何實施反饋這一教學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議。從二語習得角度歸納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犯錯誤在所難免,應將錯誤變成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在教學環境中,反饋通常指為了改進、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而對某一學習任務完成情況發出的信息(Ur 1998:242)。反饋是教學雙方相互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最強有力的工具。反饋這一教學策略歷來都被教師們重視。現以高中英語寫作課為例,分析反饋的類型及在應用時有哪些值得注意的方面。
一、反饋類型
1.方式上可分為語言類反饋和表情類反饋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經常會對學生進行口頭評價或書面批改,此種反饋就屬于語言類反饋。語言類反饋直截了當,能讓學生清楚明白教師意圖,知道前一階段存在哪些不足并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從而制定出相應的解決方案。但有時教師用一個眼神或是一個手勢同樣能讓學生心領神會,此種反饋則屬于表情類反饋。
2.效果上可分為積極類反饋和消極類反饋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對學習者進行表揚、贊許等屬于積極類反饋。通常情況下,積極的反饋能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喚起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學生繼續探索新的知識進而取得更大的進步;反之,教師對學生進行的批評、指責等則屬于消極類反饋。一般來講,消極類反饋會打消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產生恐懼心理繼而厭倦學習,也不利于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雖然積極類反饋比消極類反饋更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更有動力學習,但兩者要交替使用才能取得較佳的效果。
3.對象上可分為個體類反饋和集體類反饋
教師可以針對個人進行輔導,對學生的提問進行單獨解答,對個別學生進行提優補差,等等,這類反饋屬于個體類反饋,這類反饋針對性強,有的放矢,能快速找到學生的問題所在,從而快速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教師對全體學生進行集體講評或是學生組成小組提出問題再由教師進行解答,此類反饋則屬于集體類反饋,集體類反饋雖然不如前者針對性強,但是可以解答學生們的共性問題,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其他同學所犯的錯誤反思自身,將自己可能會犯的錯誤扼殺在萌芽狀態。
二、反饋策略
下面就以普通高中為例,簡述在對學生進行反饋時應注意的幾個方面。
1.反饋需及時準確
有這樣一個非常著名的反饋效應的心理實驗,講的是心理學家C·C·羅西與L·K·亨利把一個班的學生分為A、B、C三組,每天學習之后都會對學生進行測驗,但對三組學生采取不用的反饋策略。A組同學每天都會知道自己的測驗結果,B組同學每一周得到一次反饋結果,而C組同學對自己的測驗結果一無所知。如此進行了8周,結果發現A組同學成績進步最快。接著,將A組和C組對調,B組保持不變,如此也進行8周,結果發現A組同學成績下降,C組同學成績突然上升。由此實驗可知,及時的反饋有利于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
以蘇州大部分普高中為例,由于高中教師課務重,當天做完的作文很難做到第二天就講評,有的教師會過幾天再講評,但“炒冷飯”不如“趁熱打鐵”效果好,那么如何解決教師時間不夠與學生需要及時反饋之間的矛盾呢?雖然通常來說,教師反饋是學生最期待得到的一種反饋方式,但它也不是唯一的反饋方式。其實教師除了使用教師反饋之外也可穿插使用其他反饋方式,如可以從同學或者從自己身上得到反饋。
2.反饋需清晰明了
病人去看醫生,很多人會困惑于看不懂醫生的處方;同樣學生在寫作中犯了錯誤時如果教師“診斷”的字跡潦草,學生看不懂,就失去了反饋的意義。因此教師在給學生進行“診斷”時,應清晰明了,讓學生一看就懂。如60% of the students against the proposal that we should take the telephone to our school.這句話出現了沒有謂語動詞的大錯,此時教師不宜將出錯的這句話從頭劃到尾,只需在against下面劃下劃線就能達到批改的目標。劃下劃線是簡化評語的一種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經常可以用一些簡化批語,如在冠詞誤用、介詞誤用或漏用、單詞拼寫錯誤、名詞單復數出錯、首字母沒有大寫、標點符號出錯、單詞位置出錯等此類小錯可用“圓圈”圈出;而要點錯、動詞錯、語法錯等此類大錯可用“下劃線”代表,這樣的標識簡單易懂,一目了然。大錯還可以細化,當然細化的標示要建立在與學生有一段時間的磨合并相互了解的基礎之上。
3.反饋需恰當得體
很多教師在學生說了一半的時候就打斷學生進行糾錯,這樣雖然有趁熱打鐵的效果,但不利于學生身心的發展。雖然反饋需及時,但及時并不代表越快越好,在反饋及時的同時還要注意反饋的方式恰當得體。十七八歲的學生心理還沒有完全成熟,自尊心強,因此在有其他同學在場的時候一定注意不要輕易打斷學生,這樣能保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消除他們的恐懼心理。即使學生出錯了,也最好采取先褒后貶的方式。如:“Your response is good in some respect,for example...but if you focus your attention on...I believe you will get a better answer than before.”這樣一來,一方面讓出錯的學生不會覺得有失顏面,另一方面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毫無負擔地投入下一階段的課堂教學活動中。當然怎樣反饋算是恰當得體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這要看是針對什么樣的學生,并考慮個體差異。
事實上,反饋不僅是教師教學的一種手段,而且是教育的一種手段,恰當的反饋可以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讓學生在身心愉悅中學習,將學習變成一件快樂的事情。教學中學生所犯的錯誤在所難免,但正如Corder(Corder,1973:170)認為的,研究學習者的語言錯誤對研究第二語言習得有著重要意義。我們應將學生所犯的錯誤變成一種有效的教學資源,在糾錯過程中不斷走向進步。反饋及時準確才能讓學生提高興趣,精益求精;反饋清晰明了才能讓學生明白教師意圖,事半功倍;反饋恰當得體才能讓學生樂于接受,快樂學習。
參考文獻:
[1]Corder,S.P.Introduction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Penguin Education,1973.
[2]Duppenthaler,P. M.The Effect of Three Types of Written Feedback on Student Motivation[J].JALT Journal 24,2002.
[3]Ur P.A course in language teaching: Practicing and theory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242.
[4]丁言仁.第二語言習得研究與外語教學[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19-20.
[5]郭清華.中國大學生眼中的有效教師反饋[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