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聞全
正是拜技術所賜,我們才能成為這個星球的主宰者。然而,技術也伴隨著意料之外的后果:污染、全球變暖、流行病和金融危機。
令騎士資本集團(Knight Capital Croup)蒙受4.4億美元損失的電子系統故障,使得技術風險這一數字經濟的新威脅浮出水面。
作為美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經紀自營商之一,騎士資本的交易大部分以電子形式進行。它的成長驗證了摩爾定律(Mooreslaw)——該定律揭示了計算機硬件價格不斷下降、速度不斷提升、性能不斷優化的趨勢。
然而,金融機構至少在一個重要的方面與半導體行業不同,即人類的參與。著名物理學家理查德?費曼(Richard Feynman)曾經說過:“試想,如果電子也有感情的話,物理學該比現在難多少。”金融無疑受益于摩爾定律,但也逃不脫墨菲定律(Murphyslaw)的糾纏——“可能出錯的事情一定會出錯”。
每個行業都會出現軟件故障。但在金融行業,與技術有關的問題似乎正變得愈發頻繁,也愈發嚴重。更惱人的是,這些故障正在影響到一些之前與科技沒什么聯系的金融環節,比如首次公開募股(IPO)。自從160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India Company)成立以來,IPO就是現代資本主義的家常便飯。軟件故障何以影響這樣一項人們耳熟能詳的基本金融交易?但近來最受期待的一次募股——Facebook的IPO——卻遭遇軟件故障橫禍,據估計交易商損失逾1億美元。
Facebook上市災難的不到兩個月前,另一場IPO的命運更加令人震驚。經營著全美第三大證券交易所的BATS Global Markets,在自己旗下的交易所上市。如果說有某家公司的IPO,牽涉到巨額的“自家切身利益”而不容許有半點閃失的話,那就是BATS的IPO;如果說有某個日子,一切不出紕漏是如此重要的話,那就是BATS自己的IPO當天。因此,當BATS以每股15.25美元開盤時,沒人會想到,由于軟件出錯影響到代碼以A、B打頭的股票,導致BATS股價在短短一秒半內跌至不到0.001美元。隨之而來的混亂如此嚴重,BATS不得不在自家的交易所停牌,并最終撤銷IPO。
金融系統日益復雜,以至于只有“超級用戶”——訓練有素、具備專業領域知識的專家——才能夠運用自如。但技術發展如此之迅速,使用又往往如此之廣泛,凸顯超級用戶的稀缺。金融市場與金融機構的互聯性,滋生出一種新形式的金融事故:超越任何單個機構的系統性故障。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10年5月6日的“閃電暴跌”(FlashCrash)中,世界最大管理咨詢公司埃森哲(Accenture)的股價在驚心動魄的20分鐘內跌至每股1美分。這種事件的發生,并非因為單個機構的不力。真正的罪魁是系統中各個部分的活動,它們看似沒有關聯、毫不起眼,但一旦同時發生,便能掀起一場金融“完美風暴”。
盡管技術在過去的一個世紀內突飛猛進,但人類的認知能力卻停滯不前,囿于進化的困境,與幾千年來無異。技術為人類活動帶來方便,卻也同時放大了我們的優缺點。鏈鋸掃蕩起樹叢比手鋸快得多,但出起事故來后果也比手鋸嚴重得多。
當然,解決之道并非戒掉金融技術,而是開發出更加先進的技術——先進到簡單明了,不出差錯,讓人類操作者駕馭自如。我們需要2.0版的金融系統,它應當在充分利用摩爾定律的同時克服墨菲定律,深刻認識到人類的缺陷和弱點。
金融機構向“大到不能倒”發展;金融創新的速度超越我們的掌控能力;政客喜歡做出政府保證,因為兌現的時候他們早已離任;在商業繁榮、皆大歡喜的時期,監管者傾向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新版本”要改正的毛病很多,上述只是其中之一二。
正是拜技術所賜,我們才能成為這個星球的主宰者。然而,技術也伴隨著意料之外的后果:污染、全球變暖、流行病和金融危機。金融技術可以推動巨大的增長,但歷史表明,對它的濫用也會引起重大災難。但愿新的金融系統能夠多向摩爾定律靠攏,遠離墨菲定律。
作者系麻省理工學院斯隆管理學院教授